菊与刀读后感

发布 2023-11-26 10:55:07 阅读 1105

忠与叛。

讨论日本历史为何少有“克上”或是“反叛”之举的问题前,最好明确“叛”的对象,是领主,是将军,还是天皇?因对象的不同,会影响到问题讨论的范围,方式,甚至是问题本身的正确与否,在所有可能的对象中,笔者试以天皇独为一类,其余皆归为一类,引出吾之拙见。

分析“叛”之前,先看日本的“忠”,“忠”的对象,正是“叛”的前提。在封建日本时代,“忠”曾是一种义务,尽忠的对象则是将军,而这一层面的“忠”是脆弱的,因为它常与其它义务发生冲突。比如对领主的“忠”,相较之下,对将军的忠就显得没那么真诚,扈从们也会拥立自己的领主取其而代之。

那这和我们所讨论的问题是否矛盾呢?非也,题中的“叛”的对象,笔者理解有两种,一是天皇,二是不存在中介或是中介不多的“主”。明治维新使得尽忠的对象由将军过渡到天皇,进而,在这个基础上,又将天皇打造成一个象征。

天皇被安置在一切有争议的领域之外。尽忠于天皇,不会构成任何的义务或是利益冲突,这和先前所有的“忠”都不同,无论是对将军,领主,还是其他。对天皇的“忠”,是绝对的,是纯粹的,是最为崇高的,天皇本身的意义甚至要高于国家。

纯粹的“忠”,曾一度让这个国家陷入疯狂,死亡,成为仅仅是捍卫皇恩的手段之一。

日本社会高度依赖于等级制,整个社会的分层明显而又细微。每个人在日本社会中都有着准确的定位,每一阶层的行为和社会地位也是被划定的,它甚至限定着各个阶层的着装方式,这样的社会虽然僵化,却被认为是安全的,可靠的。社会中的个体会因为自己享有的阶层权力有所保障而满足于眼前的,尽管其享有的权利并不多,但毕竟还是有等级制来保障的。

因为它规定好了一切,大家照着做就行。不同于中国,日本封建社会没有科举考试,所有人的地位都是世袭所固定,长此以往,自律、安分、各居各位的思想为社会所认同,自然也就少了些“非分之想”。

对天皇的不忠,任何条件下都为日本文化所不能接受,故其几乎不存在于日本社会。而对第二类对象的背叛,在一些情况下,却可被视作美德的一部分。

日本人重名声,洗清自己名誉上的污点,是美德的一种。在日本人的价值体系中,扈从至死都要忠于“主上”,可一旦扈从自觉受到主子的侮辱时,其态度却从世界的一端转向另一端。正如日本人所说,一个人会被打成叛徒。

为清洗自己的名声,主上转而成为敌人,弑主或者克上,成为保护名声的方式之一,背叛以清洗名声为前提,自然成为美德。尽忠的义务和名声的情义总是让日本人陷入两难,即使自己的名声得以保全,但不忠已成事实,“不忠之名”不得不以死来洗刷。冒着不忠之名去洗清自己的名声,其本身就是矛盾的。

除背叛之外,自觉受辱的臣下常以切腹自尽来洗清名声,从而避免陷入“不忠”的尴尬,毕竟“不忠之名”本身也不会让自己觉得体面多少。

以上仅为笔者一人之见,一家之言,不得已见笑于大方之家,惭愧哉。

菊与刀读后感读《菊与刀》感想

菊与刀读后感 读 菊与刀 感想。节日演讲稿 菊是日本皇室的家徽,代表了日本民族中淡定 儒雅 谦和的一面 刀则是日本武士的随身兵器,代表了日本民族中暴躁 嗜血 好战的一面,日本是个等级制度非常森严的国家,与其他国家人民推翻等级制的愿望相比,日本人对他们的等级制是喜爱并且维护的。日本人认为,他们的尊严等...

日本的“菊”与“刀”《菊与刀》读后感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日本的 菊 与 刀 菊与刀 读后感。导读 读书笔记日本的 菊 与 刀 菊与刀 读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日本的 菊 与 刀 菊与刀 读后感 日本,对于我来讲,我觉得是一个既让我有点小恨又让我敬佩的国家。小恨源于历史,敬佩在于它的发展。我一直很想要了解...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 读后感。吴春素。极度好战又极度温和。极度黩武又极度爱美。极度粗鲁又极度彬彬有礼。极度死板又极度灵活。极度恭顺又极度讨厌。极度忠诚又极度反叛。极度勇敢又极度胆小。极度保守而又极度喜欢新事物。这是作者对日本人的经典概括!菊与刀 日本人的克制与疯狂。菊与刀 中的菊是日本皇室的象征,刀则是日本武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