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属于现实,时光属于人生。
平日里奔波忙碌,只觉得时间的紧迫,很难感受到时光的存在。只有到了年终时分,时光的感觉才乍然出现。但是,时光到底是个什么东东,没有闲静的分分秒秒,没有刹那的灵感乍现,你是不会知道的,犹如我们不知道人生什么。
停电是一个契机,现实的世界昏昧了,精神的世界却愈发的透彻。
最初,冯骥才只不过是在追忆这一年,寻找那些深深浅浅的留下的足痕。动机很简单,那是大众固有的情愫年根儿。
它叫我们顿时发现,一棵本来是绿意盈盈的岁月之树,已被我们消耗殆尽,只剩下一点点根底;它短促、有限、性急,你在后边追它,却始终抓不到它飘举的衣袂。
此时的时间,比朱自清的《匆匆》还要匆匆。可倘若这份独叹和自怜,就叫冯骥才,也未免叫人小瞧了他。总不该这样的,我想。
果不出其然,笔锋陡**在烛光散布的尽头,一双眼睛正直对着我冷峻锐利,逼视而来。
第1页。共9页。
这原是我放在那里的一尊木雕的北宋天王像。然而此刻他的目光却变得分外有力。它何以穿过夜的浓雾,穿过漫长的八百年,锐不可当、拷问似的直视着任何敢于朝他瞧上一眼的人。
何以是逼视和拷问冯骥才为你娓娓道来。
当不动声色的时间变为真切可感的八百年,当我们追讨那个艺术品背后的鲜活人生,阳刚正气和直逼**的精神,才于这一刻,穿越夜的浓雾,刺入观者的内心。咄咄逼人。
遥遥的时空间隔,反而凸显了生命精神的令人震撼。
这尊雕像,就是那位民间艺术家存在的证据。文学作品何尝不如此尽管刘亮程在《今生今世的证据》中那样惘然地惜叹时光的一去不返、生存证据的无处找寻,可也许若干年后,《今生今世的证据》,却将不管不顾地要成为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艺术作品注定比现实的人生,存活得更长久。
那么证据之后呢,我们担心的不正是证据的消亡吗。
冯骥才告诉我们,证据不会消失无影踪:
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当生命走到终点,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
当一部作品深入人心,当一个人的情感和思想在共鸣中被接受,它就有望融进新的机体,化为新的灵魂、新的思想、新的艺术、形成新的自我存在。人类的精神之树因而繁茂苍郁。第2页。
共9页。我们的精神生命和我们现实的肉身一样,就这样长长久久地保存下来、延续下来,生生不息。就连这个星球毁灭了,也要化为宇宙尘埃;成就物质的平衡,而不会绝决的消失。
从这意义上说,我们周遭的一切,都是古代和古人存在过的证据;我们的精神血管里,一直流淌着古人的血。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是从曾经中一路走来,无论昨日堪与不堪,我们都不能断然地否弃。时间是个无所谓的概念,只是我们的存在形式一直在变。
仅此而已。
想要我们不存在或是不永恒,都难!在物质的世界里,永恒,是个客观存在而无需人的主观追寻。但是,精神不同我们的内心世界割舍不了精神之色;色即事物之间的ahref="/zhuna/aihao/z*******/" target="_blank">种植钜欤约拔颐且蛘庵植钜觳闹种指芯酢⒅种智楦小⒅种炙枷氲那阆颉/p>我们或可忍受物质的变形、趋同、归化,却无法忍受精神的消融那意味人之生命的完全消失。
所以每个人都渴望在历史的长河中唱响自己的绝音,吼喝出自我的特质。惟其如此,我们的世界,才是精彩纷呈的,我们的时光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艺术家的生命是用他艺术的生命计量的。每个艺术家都有可能达到永恒,放弃掉的只能是自己。冯骥才说的永恒,应该第3页。
共9页。是这个意思。尽管那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消融是必然的,色终要成空的;或者色一直是空的,因为每一个事物都是这个世界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事物都在发挥着其他事物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是,恰恰因这种不可替代,才造就了万物之间绝对的联系和相对的差异),但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信念,才是艺术的可贵,才是人的可贵。
在这里,时光不是分毫不曾消逝么。
人的属于自我的生命,只有一瞬;作者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让时光留驻,让瞬间永恒、让平凡伟大的路径。有这条路吗。
我第一次觉悟到,创造,便是这条路。因为创造,我们的生命便永远停留在,艺术品创造的那一刻。
就如冯骥才,他在对雕像的关注中,发现了八百年前,那个知识、技巧和情感运行的过程。用他的话说,就是传神的本领、非凡的才气和阳刚正气、直逼**的精神。这就是创造者的独有之色,是他身上的美的特质。
于是,我的眸子闪闪发亮,视野开阔,房间里的一切艺术珍品都一点点地呈现。它们不是被烛光照亮,而是被我陡然觉醒的心智召唤出来的。
这里有对美的发现,也有对人生意义的大彻大悟在这一刻,在这停电的夜晚,在这沉沉的黑暗中!平日里、白天里,我有否注意它们的存在呢,我该怎样关照自己的真实人生、精神生命呢。
第4页。共9页。
唯有用心。唯有用心,作者才能带我们回到天王雕像创作的那一刻;唯有用心,我们才能回到冯骥才写作此文的那一刻;唯有用心,我们才能回到考试做题、略显紧张的那个考场上,回到令人好奇而神往的那个初读的时刻;唯有用心,我们才能感受到一个个生命精神流淌的过程,才能知晓知识和体验来自何方、走往何处,才能预见它们未来运用的种种可能性。
这是再造,也是创造;这是用心的意义,也是过往的意义(未来存在的意义,则是让人预支一些东西,获取成长的养分)。学习或者说欣赏,或者说创造,或者说认知,或者说享受,其实质,就是回到过去。
一切让人想起张丽钧的《藏在木桩中的椅子》
被我们凡庸的眼与心怠慢了的事物上有很多很多吧山水里藏着画意,四季里藏着诗情,有谁,愿意带着激情将这旷古的画意与诗情从混沌的背景中解救出来,让它们以一种无比美好的姿态,恒久地存活于喧闹人间!解救出的,何尝不是自己呢。
就像那个用木桩做成的椅子。它原本就是藏在木桩里了,那个大块头的木匠卡尔布,不过是花费了95秒钟的时间,将它从木桩中找了出来。作木匠的,真不知是成就、发现了木桩,还是成就、发现了自己。
第5页。共9页。
知识技能是用来做什么的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我们的情感和精力要交付于谁。
当这个问题曾经呈现在学生们面前时,他们一方面,不相信为祖国、为社会做贡献的所谓大道理,另一方面,对于我用知识、技能创造快乐、区辨美丑的观点,却也是不屑的为了工作、为了生存,那才是现实的人生嘛!没错,生存或许就在眼前,那样赤裸裸;可是生活呢人生里应该有生活、有美感的。否则,怎堪成其为人。
人的身份证,有两面创造者和欣赏者。
对于创作者而言,就是将美显示;对于欣赏者而言,就是将美发现。两者看似有别,但是创造的本质,却是相同的;回溯过往,追寻经验的过程,却是相同的,情感的投注,知识的运用,精神的活动,却是相同的。
这就难怪,作者的身份一直在两者之间游移、摇摆,而最终定格在创作者上那才是他艺术家的本色,不是么。
我最清晰和最深刻的足迹,应是书桌下边,水泥的地面上那两个被自己的双足磨成的浅坑。我的时光只有被安顿在这里,它才不会消失。
认识的清醒如同足迹的清晰。
第6页。共9页。
然而我一年里把多少时光抛入尘嚣,或是支付给种种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甚至有时属于自己的时光反成了别人的恩赐。
其实,这是人生无法释解的悖论:
如果不去春天落英缤纷的京都小院、冬日小雨空濛的雅典德尔菲遗址,如果不见重庆荒芜的红卫兵墓、津南那条神奇的蛤蜊堤,甚至没有由会议和活动组成的人间俗务、凡俗人生,一个艺术家的创作灵感,那些庞杂与艰辛、无奈与突兀情感体验,又到何处去找寻呢没有这些,纸上的文字真的就不褪色了吗,艺术的生命真的就能永恒吗毕竟,真正的头活水,还是现实的人生,而不是书本及其它。我们无法摆脱那些纠缠和应酬时,就当求得在区辩和思索中为自己的精神存在拓展一个空间。把这个空间的动态变化记下,就同样成了时光走过的印痕,成了我们存在的证据。
很多时候,自己的时光须得别人的恩赐;很多时候,自己的时光无需别人的恩赐。呵呵。
但是,面对这个逼视、拷问我的灵魂,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我不得不思考,在人群里穿越、钻营了一年,可曾遗失了本真、遗忘了永恒。
忘了或是没忘。
你有权保持沉默么你以为可以逃避么。
第7页。共9页。
在自己的真神面前,你往何处仓皇而逃。
分明是自己的心灵,刺破了八百年,也看破了一个艺术家人生的真相。因而这尴尬和狼狈,恰恰让我们看到一个人是怎样的认真、简单和可爱!让我们无法面对的,常常是这样的本心,而不是现实;回到现实中,我们看到的都是希望,鼓起的总是勇气。
一番苦拼之后,等待着我们的,依然是愧怍。
冯骥才也不例外。灯亮物明,恍如更天换地。再没有谁,逼视,拷问,咄咄逼人。在这现实的世界里,我已经知道怎么做了确切地。
朝闻夕死。就像课时那位同学所说的,时间的流逝就在此刻,而因为《时光》,因为创造,因为替生命着色,冯骥才得以挽留了一段非凡的时光和一段特别的思绪。对于我,《为生命着色》,又何尝不是如此。
冯骥才时光散文读后感2《时光》这篇散文是作者通过几个例子来思考人生最后一段时间的,如:拿今晚突然停电,摸黑点起蜡烛,但我有比**更好的伴侣--思考,来引起主题。
又拿仿佛看到的一尊木雕的北宋的天王像,那位已无影无踪的无名的雕工,虽已无影无踪但他的精神还保存了下来,最第8页。
共9页。后,作者总结出: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种子里;诗人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诗句里。
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当生命走到终点,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母与子的生命的转换,不就在延续着整个人类吗再造生命,才是最伟大的生命奇迹。
而此中,艺术家们应是最幸福的一种。惟有他们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再造一个新的生命。**家再造的是代代相传的人物;作曲家再造的是他们那个可以听到的迷人而永在的灵魂。
这篇文章写得很有和别人交谈的味道,好像我正在和作者说话!通过这篇文章,我知道了:人的时光是有限的,但一个人的精神是永远无法改变的!
第9页。共9页。
琦君散文读后感两篇
精品文档。曾经读过一本散文,书名叫 琦君散文 我认为它的美不但在于情感的柔美,而且字里行间所流显露的是作者深厚的言语文字造诣。我一贯很少读古代人的文学作品,他们写的那些离咱们太远太远了,没能达到我的愿望。在咱们刚刚开始搞这个钻研性课题时,我才意识到了琦君散文中所包含的美。我被她的作品中所透显露的那种...
冯骥才散文读后感
读冯骥才的 花的勇气 这篇文章之后,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 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勇敢地面对一切风风雨雨,无论你遇到什么挫折,只要有勇气,就会有希望。回想作者初次看到的只是绿色连着绿色的维也纳,显得非常单调。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作者为眼前看到的景色而感到失望。同行的小吕听到这番话...
冯骥才散文读后感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冯骥才散文读后感 一 今年寒假,我阅读了 放慢脚步去长大 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因为每当翻开这本书,一种熟悉,亲切的气息就扑向了我。书中的人物我最喜欢杨等等。杨等等是一个天真透明,快快乐乐的小女生。爱看动画片,但从未看完过 白雪公主 因为一看到恶后母拿出那只毒苹果,她就飞奔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