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9.古诗三首。
元日。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元日》这首诗。
2.过程与方法:学会3个生字,感悟诗中重点的词义,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教学难点:让学生想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准备:1. 练习卡。
2. 课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一. 激趣导入。
1. 谈话,****展示春节的喜庆场面。
2. 提问:春节是个很隆重的节日,你觉得最有意思、最开心的事是什么?
二. 揭题《元日》
三. 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师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1. 知作者、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2. 今天就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古诗《元日》。
四. 知作者,解诗题。
1. 通过预习,你知道《元日》的作者吗?学生简介。
2. 师补充王安石相关资料。
3. 理解题目《元日》,解释“元”在字典中的意思。
4. 师明确:古代的大年初一叫作“元日”, 元日”是一年的开始,一个季节(春季)的开始,一个月的开始(农历初一),因此元日又被称为“三元”。
5. “元日”和元旦节是同一天吗?指导区别“元旦节、元日”。
五. 认读古诗,学习生字词。
1. 指名大声、准确读古诗。
2. 多种方式认读生字词。
3. 教学生字。
先指导识记“爆、屠、符”的字形,再读帖指导美观书写。
4. 临帖描红,书写生字。
5. 书写展示,,同桌评价,自我修订。
六. 明诗意。
1. 按照一定的节奏读古诗。
2. 划出不理解的字词,相互交流。
3. 阅读“资料袋”,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七.悟诗情。
1. 诗中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 读诗的前一句,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 创设情景指导朗读,抓住:爆竹、屠苏,体会春节时人们的快乐、高兴场面。
4. 抓住:曈曈日、新桃、旧符,理解初升阳光普照千家万户的吉祥场面。
5. 试背古诗。
八.作业布置,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九.板书设计。
元日。(宋王安石)
隆重放爆竹。
盛大饮屠苏
喜庆换旧符、贴新桃。
清明。教学目标:
1.会认3个字,会写5个字,其中重点认识“魂”字,重点指导书写“魂”字,注意左右结构的字是左窄右宽。正确读写“牧童、遥指”词语,并注意“遥指”的“遥”。
2.背诵课文,并会默写。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民乐《春天》)教师朗读《清明》。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欣赏**、**及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多**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价。
纷纷”(“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比较: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
夏雨:“如倾如注”
秋雨:“淅淅沥沥”
设计意图:揭示了春雨独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袭了开发的花朵,春雨迷蒙,象烟雾般笼罩着柳树。
"纷纷"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与境界。
"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
行人”“断魂”:
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设计意图:通过品味“纷纷”、“行人”“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境界。】
学生齐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魄。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默读古诗,学习生字。
多**出示“欲、魂、借、酒、牧”5个生字,老师讲解“欲”字与“浴”区别来记,“酒”和“洒”区别来记。
三、分组活动,构图绘画。
学生: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教师:做适当的优劣点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理解古诗内容,画出自己体会的诗句的内容,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四、小结。教师提问:如何评价一首诗?
学生:思考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多**展示小结。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与“诗歌留下的想象空间”,正是作者赏析这首绝句的两个角度。而这两点也是我们赏析其它诗歌的重要角度。
板书设计:
清明。画面:雨纷纷→欲断魂→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第9课《古诗三首》中的两首古诗《元日》和《清明》,同学们会背了吗?谁来背一背?(生背)。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秋天又是一个万物凋零的季节,这就是秋天的独特之处,所以古人特别得喜欢吟诵秋天。你还会吟诵其他有关秋天的古诗吗?(生可背,可拿卡片)
同学们小小的年纪真了不起!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有关秋天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诗题)。谁来读一读诗题?同学们一起来读!
二、紧扣诗眼,从“心”出发。
1、师:读一读诗题,你能得知什么?(生能答出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即可)
2、课件:九月九日即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
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从2023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23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王维)
课件:介绍王维:会写诗,会画画,据说还是一位**家,与孟浩然齐名,被人称为“王孟”。他的一生以田园诗最为著名,写作风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提示:不过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不是田园诗,而是和《夜书所见》一样是一首思乡诗。
明白了这么多,我们再来齐读诗题。
3、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到诗中去发现。
三、理解诗意,以“意”铺陈(出示课件)
1、师:圈出生字,多读几遍。放声读古诗,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3、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4、师:小声读,将自己未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重点引导: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近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他的国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2)“逢”推荐识字方法:换偏旁(峰、蜂、锋)
学生口头组词:逢年过节、相逢……
师:联系生活实际,想想“逢年过节”是指什么时候?
师(范写):应先写里面,再写外面,把走之儿写得长一些才美观。
3)佳和倍都是单人旁---提醒右边上下两个土;倍是什么意思?
3)“遥”——遥知”
师:诗人的家乡在华山以东而不是指今天的山东,但诗人此刻身处长安,离家乡近两百公里。这么远,他怎会知道兄弟登高处,还遍插茱萸呢?
4)“插”——遍插”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师:“遍插”到底插哪儿呢?课件: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5)是的,通过我们的共同学习,我们知道了---课件)独:单独;异:别的,其他的;逢:
遇到,碰到;倍:加倍;遥知:远远地推想;遍插:
身上到处插满。我们课文中还有三个注释,我们在通过注释理解词语的时候不要生搬硬套,不能字字对译,做到总体把握就好了。
7、师:好,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8、同学们带着理解再读读古诗,读的时候想一想要在**注意停顿、节奏以及快慢呢?(生读),谁来试试(一生读),你注意了停顿的地方和重音,很好!(课件出示带停顿的诗),好,同学们给你的同桌这样美美地读一读吧!
四、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一)1、师:年仅17岁的王维远离家乡正在长安谋取功名。谁来读一读第一句?(一生读)。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独”)
2、师:“独”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中他那孤独的身影。(课件出示)
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
路过大院,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
出门远游,游人结伴,互帮互助,而他。
3、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思亲”)
4、再怎么想念亲人,他仍在“异乡”;再怎么孤独,他仍为“异客”。
5、古诗的语言非常得精炼,学习时可以结合诗句,想象文字后的一幅幅画面。这样身临其境,自然能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
二)1、师:反复地读一读,第二句诗让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2、生:佳节,往往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势必会想起与家人团聚的情景。
3、师:你知道有那些佳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每逢佳节,我便想起让留守儿童多说,逢年过节时想起远方打工的父母,会想些什么?来读这句诗;远方的父母会想念家乡的谁?会说些什么?
父母一定会吟诵什么?)
5、平时也就罢了,而佳节来临时别人家举杯畅饮,庆祝团圆,而诗人却独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两年未归,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你能说说他此时的心情吗?(生:“倍思亲”)。
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2019部编版 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西湖简介
西湖简介。西湖,在浙江省杭州市,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汉时称圣湖。唐时因湖在城西,始称西湖。原是与杭州湾相通的浅海湾,后由于泥沙堰塞。海面被隔断,在沙嘴内侧的海水,成为一个湖。古来人们一直用最美好的语言赞颂西湖,又用最凝练的语言对它的景色做出了不同概括,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说法首推西湖十景 苏堤春晓 平...
2019部编版 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蟋蟀简介
蟋蟀简介。蟋蟀 x shu i gryllulus gryllus 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蟋蟀总科。亦称促织,俗名蛐蛐 夜鸣虫 因为它在夜晚鸣叫 将军虫 秋虫 斗鸡 促织 趋织 地喇叭 灶鸡子 孙旺,土蜇,和尚 则是对蟋蟀生出双翅前的叫法。据研究,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至少已有1.4亿年的历史...
2019部编版 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苏轼简介
苏轼简介。苏轼 1037年1月8日 1101年8月24日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 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苏仙。汉族,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省眉山市 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 书法家 画家。嘉祐二年 1057年 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 杭州 密州 徐州 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 10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