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实验课心得体会

发布 2023-11-02 06:08:28 阅读 6884

篇一:《实验诊断学》课程**。

《实验诊断学》课程**。

实验诊断学与临床诊断学两者关系紧密相关。实验诊断学是以临床诊断学为基础,将检验学提供的结果或数据,应用于临床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也可为科学研究、预防疾病、健康普查和遗传咨询等提供实验依据。因此,实验诊断学是以一门由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桥梁学科,在临床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作为医学生的我们要好好掌握这一门课程。

传统上实验诊断学按临床检验分类,它的任务是应用仪器、试剂和方法对标本进行检验,并做好质量控制,得出准确、可靠地检验结果,供临床应用。它的检测内容包括临床一般检验,血液学检验,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病原学检验和遗传病检验。而近年来国内外趋于按器官、系统疾病的分类,它的检验内容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疾病,心脏疾病,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风湿病、**反应病,感染性疾病以及遗传病等的实验诊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当今实验诊断学所使用的仪器也多以实现自动化,如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自动尿液分析仪、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自动酶标仪、自动细菌培养和鉴定仪、流式细胞仪等,形成了一个自动化的临床检验体系。这些仪器具有高精度、多参数、高智能、高准确度、高微量和高速度等特点。在诊断过程中所采用的试剂也实现了多样化。

由于所用试剂都是经过严格验证的高质量试剂,因此,可以根据检验项目的不同,选择针对性强的试剂。而选择的检验方法要求有国际标准化,其精密度和准确度达国际最佳水平,简便,快速,能适应和满足检验的需求。

在学习实验诊断学的过程中,我们应以常见病为基础,以重要器官为中心,重点抓住反映它们的实验诊断项目。例如,糖尿病抓住血糖和糖代谢紊乱相关实验,冠心病抓住心脏标志物和脂类代谢紊乱相关实验,白血病抓住血常规和骨髓象检查,肝炎抓住肝炎标志物和肝功能检查,肾脏病抓住尿液和肾功能检查,内分泌病抓住内分泌相关实验,恶性肿瘤抓住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等。对具体的实验项目,应以实验的原理,参考范围和临床意义作为学习重点,深入学习,熟练掌握,灵活应用。

例如,黄疸的实验诊断,重点掌握胆红素代谢的理论,胆红素检测相关指标的参考范围,以及它们在溶血性、**性和阻塞性黄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我们应学习以检验项目为中心,深入联系理论实际、广泛联系临床疾病。例如,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必须了解正常凝血机制和pt测定所反映的凝血因子范围。

测定的结果,以血浆凝固时间或凝血酶原时间比值表示;若pt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时还必须同时报告国际正常化比值。pt是外源凝血系统的常用和较敏感的筛查试验,主要用于检测继发性和先天性外源凝血系统中凝血因子的缺乏,对外科手术、肝脏疾病和出血性疾病有重要的筛查价值,也是口服抗凝剂最常用的监测试验。同时,我们还应学习以疾病器官为中心,将相关试验做比较和组合。

如肝硬化,在掌握肝功能的基础上,重点抓住下列实验的组合:肝脏酶学、氨基酸和蛋白质、胆红素和胆汁酸、肝炎和肝纤维化标志物,以及肝肿瘤标志物等检测,掌握每一组合检测中主要项目的原理、参考范围。并将同一组合和不同组合各实验的临床意义进行比较,找出随病程的进展各实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以及对临床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的价值。

在对患者进行检验,选择检验项目时,应满足临床诊断、**和预防的要求;符合循证实验医学和实验项目优化组合的要求;要减轻患者的负担和痛苦。选择的顺序可按:筛查试验、直接诊断实验、鉴别诊断实验、辅助诊断实验和疗效检测实验等顺序进行。

因此,我们只有好好学习实验诊断这门课程,掌握诊断实验合理的组合和所应用的情况,才能对患者做出最佳的选择,才能提高工作的效率,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患者减轻痛苦,从而实现医疗环境的和谐化。

篇二:实验诊断学总结35

1. 血液有形成分的组成。

血细胞占全血40~50%,称之有形成分。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红细胞血小板。

2. 血液一般检查general examination of blood

erythrocyte count 红细胞计数。

hemoglobin determination 血红蛋白测定 leukocyte count 白细胞计数 differential leukocyte count白细胞分类 platelet count 血小板计数。

3. 新生儿特点:红白细胞都比**高,红细胞呈“生理性巨幼红细胞贫血”的表现,白细胞呈感染的表现(粒细胞增。

高并左移)4. 红细胞计数 erythrocyte count

以上系指在生理情况下,无失血,无血容量过多,平原地区。

临床意义: (红细胞增加 )

相对性增高: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相对增多。剧烈呕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多汗、多尿。

绝对性增高:由于缺氧而致红细胞代偿性增多,红细胞增多的程度与缺氧程度成正比。

生理性:胎儿、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剧烈体力劳动、情绪激动时,红细胞可一过性增多。

病理性:严重慢性心、肺疾患,如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 红细胞减少 )

生理性:妊娠中、后期,血容量增加约 25 %,引起血液稀释;6个月~2岁的儿童由于生长发育迅速,血容量急剧增加而致造血原料相对不足;老年人造血功能明显减低致红细胞减少;月经期暂时引起下降。

病理性:各种类型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继发性贫血等。 5. 网织红细胞计数及正常参考值:

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在完全成熟之前的过渡型红细胞。由于胞浆中尚存核糖体、核糖核酸等嗜。

碱物质,用煌焦油兰等染料进行活体染色后,胞浆中可见蓝绿或蓝色的网状结构,故名网织红细胞。**:0。

5%-1。5%新生儿(10。0×109/l;急性心肌梗死后1~2d,常见wbc明显增高;急性溶血亦见wbc增多,增多成分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

急性大出血:如脾脏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wbc迅速增多常达20。0×109/l。

这可能是应激状态、或内出血一过性缺氧。急性中毒:如安眠药、滴滴畏中毒, wbc可高达20×109/l以上,代谢性酸中毒。

如糖尿病、酮体症、酸中。

毒及慢性肾炎尿毒症时,也常见wbc增多,均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白血病及恶性肿瘤:急、慢性白血病、肝癌、胃癌等肿瘤细胞可产生促粒细胞生成素,并能吸引骨髓储备池wbc释放。 (白细胞减少)

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可低至2。0×109/l;病毒感染。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恶性网状细胞病 (恶组);急性非白血性白血病。

脾功能亢进破坏过多、脾素抑制骨髓生成;慢性理化损伤;电离辐射,如x线、放射性核素等;服氯霉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7.

白细胞分类计数与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游走、吞噬 50 ~ 70%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致敏反应 ~ 5%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

释放组织胺、肝素0 ~ 1% 单核细胞(monocyte):吞噬、清除死亡细胞及异物3~ 8% 淋巴细胞(lymphocyte):参与体液、细胞免疫20 ~ 40% 中性粒细胞生理特性:

渗出性、变形性、趋化性、吞噬性。

8. 核左移:原粒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杆状核/杆状核分叶核/分叶核细胞核左移:周围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至出。

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均称为核左移。

9. 核右移:正常人周围血中性粒细胞以三叶核者为主,若五叶者超过5% 时为核右移,此时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少。

一过性地出现核右移是正常现象。如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的变化,则表示预后不良 10. 中性粒细胞临床意义。

生理性增高:见于妊娠期、分娩时、新生儿期;剧烈运动、热水浴;严寒、高温;午后高于清晨;饮食后高于饮食前等病理性增高:急**染;严重组织损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某些血液病;脾功能亢进;慢性理化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 11. 淋巴细胞lymphocyte

病理性增多见于:病毒**染;某些慢**染;各类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肾移植术后、aids 12. 单核细胞monocyte

单核细胞病理性增多见于: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急**染的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及粟粒性结核;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13.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增高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病;慢性嗜酸性白血病及淋巴瘤 14. 血小板计数platelet

是由骨髓中成熟巨核细胞生成;在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参考值100~300×109/l 临床意义。

血小板增多 > 400×109/l;见于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脾切除等。 血小板减少篇三:西医诊断学学习心得。

西医诊断学学习心得。

1.最好在学过了《正常人体解剖学》 《生理学》《病理学》后,再来学习《诊断学基础》。西医学的各门为加深对《诊断学基础》的理解,课余时间还应对前期课程的有关内容进行复习,以达到基础与临床联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2.学习过程中须补充某些基础知识的不足。因为《诊断学基础》是建立在如生物学、解剖学、生理学、微生物与寄生虫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基础上的。即使考过了《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后,要学习《诊断学基础》也还没有生物学、微生物与寄生虫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3.考试后,再来学习西医课程,他们很多时候把记中药药性、方剂歌诀的方法来学习西医课程,这是一个学习方法上的错误。因为《诊断学基础》似乎还没有现成的歌诀。学生应当根据大纲要求,识记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领会的内容应当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帮助理解;应用的内容应当真正会应用。

读书的时候,变记住“是什么”为明白“为什么是这样,这就是正确的学习方法。如果能读出课本中字面上没有但实际上包含有的意思,那就更上一层楼了。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循序渐进、步步为营。《诊断学基础》的内容多、涉及的知识面广、要记住的名词概念、参考值、临床意义就相当多,对很多学生来说都感到困难。有的学生习惯于把一本书读完后,临考前再来抓紧时间复习,然后应考。

这种办法对付某些内容少、自己熟悉的课程是行之有效的,可对付《诊断学基础》的考试却不行。学习时应当分阶段学习,学习完后先总结归纳,然后做每章后面的练习题来检验自己的熟悉程度。如果能够达到大多数练习题都对,则需要找出题做错的原因,然后继续学习下一章。

如果多数练习题都做错或者虽做对但是不知道对的道理,则应当重新学习直到完全弄懂为止。每一篇学习结束后应当有小结,抓住这一篇的主要内容。临考前再来一个总复习,这样考及格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5.学习《诊断学基础》的另一特点是必须熟练掌握临床诊断的检查方法,尤其是大量的体格检查法,而这些方法和众多的体征绝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掌握的,它不仅是技术性的、而且也是艺术性的。为达到熟练掌握各种体格检查法,必须在自己身上或同学之间反复练习正规、系统的检查法,熟能生巧、学有所成。只有熟悉了正常状态后,才能更好地认识病态变化;正常与异常比较,使知识巩固、理解透彻、体会深刻。

《诊断学基础》的教学方式与基础课有很大不同,除课堂教学、实验课外,大量的教学活动应在医院中进行。例如,病史采。

集,肺部哕音、心脏杂音、肝脏肿大、脑膜刺激征等众多的体征只有从病人身上才能真切的认识到和体会到。当然,有临床医师言传身教,对上述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法和体征可能会有更加深刻体会。如不具备这些条件,也可以买相关的体格检查图谱、录音、录像、光盘等资料,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6.学习《诊断学基础》,除必须掌握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检查方法和思维程序外,还必须善于同病人交往,取得病人的信任与合作。因为病史采集、各种体征都要从病人身上去体会,这需要病人的密切配合,而病人常常不愿意让见习、实习的学生给他作检查。如果学生不能正确处理与病人的关系,即使有老师带着去采集病史、体格检查,病人也会拒绝见习医生的询问和体格检查。

因而处理好与病人的关系就十分重要。只要我们做到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一切从病人的利益出发,关心体贴病人,同情和爱护病人,以此为出发点,就一定能处好与病人的关系。在体格检查、诊疗操作等过程中,切勿增加病人的痛苦。

7.以学习教材为主。要对教材仔细阅读,对大纲中要求识记、领会、应用的内容一定要认真识记、领会和应用。对不懂的部分,尤其是辅导丛书上指明的重点内容应当对照教材阅读,因为这些内容都可能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要正确处理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关系,努力将识记、领会同应用联系起来,把基础知识和理论转化为应用能力。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着重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全面学习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要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分,但考试内容是全面的,而且重点与一般是相互依赖的,不能截然分开。

应当把重点学习同兼顾一般结合起来,切忌孤立地抓重点,更不能把精力放在猜题、押题上。 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一套较好的学习方法,如果你没有比较有把握的成熟学习经验,上述方法不妨一试。每一个正确的认识都需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临床医师必须在反复的医疗实践过程中,逐步学会临床思维方法、检查技术,不断接受新事。

物、新理论、新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的诊断水平。在学习方法上,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特点不断摸索、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实验诊断学重点概要总结

第一章临床血液学检测 9分 wbc总数高于参考范围称wbc增多 wbc总数低于参考范围称wbc减少。生理性增多。1 年龄 新生儿 婴幼儿 青春期 与 基本相同 2 日间变化 早晨较低,下午较高 3 运动 疼痛 冷热刺激 情绪影响 升高 4 妊娠与分娩 妊娠时可达 15 109 l,分娩时可高达34 ...

临床技能实验室诊断学技能考核 1

1 体格检查中触诊方法及应用。1 监考老师您好,我抽到的题目是 请问我可以开始了吗?5分 2 患者您好,我是您的主管大夫,下面我要给你做个。检查,请您配合,如果检查过程中有任何不适请您及时给我说。5分 3 患者请保持。体位,站在患者的右侧,为患者解开衣服完全暴露检查部位。5分 4 触诊即检查者采用一...

实验课心得体会

篇一 物理实验心得体会。物理实验心得体会。刘嘉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物理作为一门实验学科,理论源于实验,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回归实验。通过基础物理实验的学习实践,我们增长了理论知识,提高了操作技能,避免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将从课本上学到的抽象的理论知识同实验操作的具体时间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