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鹏。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俗话说:“医食同源,药食同行,先到厨房,后到药房。”食疗治病,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
由于中医治病,重视阴阳寒热辨证食疗亦当先了解食物的属寒属热,属阴属阳,才能有的放矢。药食同源药物与食物具有相同的特性,不论是进补还是药膳,都离不开中药的搭配,因此,在选择药膳之前,加深对中药特性的认识是绝对必要的,也是进补的先决条件,否则,选择不当,不但无法达到进补的预期效果,还可能弄巧成拙。
一、药材的“四气”
五味”温热寒凉是药材的四种药性,也称四气它是从药物作用在人体方面的表现概括而来的,也就是说,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例如黄芩和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喉咙痛等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即表明这两种药具有寒性。相反的,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
例如干姜对于腹中冷痛、
四肢厥冷等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因此将它归纳为具有热性的药。因此,常听人说某种药非常燥热,或是非常寒凉,不能多吃,这些也许只是针对某些人或在某些情况下如此。需要采用什么药材,必须依据个人当时的实际情况而定。
五味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包括:辛甘酸苦咸,这是药食的五种基本滋味。这五种药味各有不同的作用:
辛:发散、行气、行血。例如:薄荷、木香、红花等。
甘:补益、止痛、调和药性。例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甘草调和诸药等。
酸:收敛、固涩、生津。例如:乌梅敛肺止咳、五味子敛汗等。
苦:通泄、燥湿。例如:杏仁降泄肺气、枇杷叶降泄胃气、苍术消除湿气等。
咸:泻下作用。如海藻、昆布、芒硝等。
二、“五味”与五脏的生克关系。
饮食五味与五脏的生克关系也应注意,如:偏嗜五味造成脏气之盛衰失常,多食酸则可伤脾,多食苦可消肺,多甜食可伤肾,多食辛可伤肝,多食咸则伤心。五味所禁:
辛味善行气,有散发之性,多食就会耗气,气病要慎,不能过量;咸味善走血,用量过大则血行凝滞,血病要慎用;苦味善走骨,能动心火,多用则火,骨生于肾,故骨病应少食苦味食物。甘味性滞走肌肉,多食易致肌肉壅滞,故肉痛时不宜多食;酸味善走筋,有收敛作用,多食则引起筋脉拘急。饮食要荤素适宜,五味兼备才能使脾胃调和,五脏收益。
中医养生心得体会
中国的传统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相结合的结晶,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 形 神的统一体,通过望 闻 问 切,四诊法共用的方法,探求 病性 病位 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 ...
中医养生学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这学期我选修了 中医养生学概论 这门课,虽然只上了几周,却让我对中医养生学有了更多的认识。中医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先秦时期,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上,已有一些生理和疾病 个人卫生与集体卫生的记载,这当时已有讲卫生与保健防病的萌芽思想 后汉时期,由于秦皇 汉武都是长生不老的热烈追求者,所以炼丹...
中医养生的心得体会
民以食为天 食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俗话说 医食同源,药食同行,先到厨房,后到药房。食疗治病,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 中医养生的心得体会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篇一 中医养生的心得体会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健康长寿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