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 忆师友,谈人生》读后感 丁银花

发布 2023-09-12 16:36:54 阅读 1179

《于永正--忆师友谈人生》读后感。

丁银花。有幸拜读了《于永正——忆师友,谈人生》文集,是于永正先生对自己过往人生及教育经历的一系列回忆或杂感文章的结集。包括回忆师长、描述小学语文名师、盘点人生历程,等等。

这些回忆及感受很是真实感人,具有极强的可读性。从这些文章中,读者会了解作者成长的“关键事件、重要他人、关键读物”,而这些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大有裨益。尤其对其中的《盘点自己》一文,深为折服。

作为一名全国闻名的特级教师,于老师没有炫耀自己出过多少节高级别的公开课、获得过多少耀眼的荣誉、出版过多少本专著、到过多少地方讲学,有的只是以一位一线老师的口吻写下自己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点点滴滴,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如何才能做一个学生喜爱、家长放心、学校欢迎、社会需要的好老师。于老师可谓大哉,然而所述之事又可谓小矣,不由得让我想起老子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来。套用之作为文题,来表达自己的体会。

在简单地盘点自己教育人生的过程中,于老师写自己不多,着力深情回忆了对自己做教师影响较大的几位老师———多才多艺的小学老师张敬斋、让于老师有了梦想和追求的中学老师李晓旭和要求严格而且教学顶真的师范老师陆有信,正是他们的影响为于老师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底色。于老师在回忆老师的同时,他自己的成长之路也跃然而出,从中让我们看到了于老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原则———于永正和学生相似”。借用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的评价,点明了于老师之所以能够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就是因为他能够蹲下来看学生———对学生多一份理解,给学生人格上平等的待遇。

我们工作的成果就像于老师在文中所说:学生聚会时,他们回忆的最多的第一是故事,第二是活动,至于老师精心设计的课,竟很少有记住的。这也应对了李开复先。

生在给中国大学生的第四封信中所说:“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最后才是于老师对自己成长之路的反思———在学习中思考,在思有所得后立即转化为教育行动,用古今教育家的理论,演绎自己的教育故事。

这是于老师成功的真谛,也应该成为我们学习和努力的方向。

不由得反思我们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的新课程改革,之所以步履维艰,成效不高,究其原因,社会对教育的高期望和高需求导致“应试”之风愈演愈烈是一个方面,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没有像于老师那样脚踏实地,认真落实新课程进行之前对教师的培训要求,老师们虽然知道应该怎么做,但由于上级和学校过多地注重对升学率的要求,老师们在工作中自然不能完全按照培训要求去做,或者有的根本不做,尽管他们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做法不对。目前,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开始注重创建和谐校园文化,引导教师关注细节,关注工作要求的切实落实情况。也希望教育主管部门能够加大过程考核的力度,多深入到教学一线帮助教师发现和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各项工作的落实就不成问题,工作效果当然会更好了。

如此,没有了沉重的分数压力,我们的老师就会真正关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不再因为害怕自己任教的学科学生学不会、考不好,而宁愿去让学生多做几道练习题;不再搞题海战术,能够敢于少布置几道题目,而更加注重学生作业的书写工整程度和认真程度,甚至敢于放手让学生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真切的体验,让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教育工作之路漫漫其远,教育理论深邃无限,让我们以于老师为榜样,踏着前辈的足迹,从教育生活的细节做起,奋力而前行,去开创我们的美好明天吧!

《于永正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读后感。这个寒假,我认真地读了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一书。这本书主要是写于永正老师对语文教学的阐述。此书分四辑 第一辑,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 第二辑,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第三,语文课堂教学的 亮点 在 第四辑,关于作文教学。读完这本书,我感触良多,从中也得到了不少启发和...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读后感。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读后感。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时,是在于永正老师去世一周之后,只看书名,我以为是一位资深语文名家从专业的理论角度向读者阐释语文之教法,对于高深的理论性的东西,我内心有些抗拒。但真正翻开时,才感受到这是名家作为一线教师立足生本课堂积累下来的最朴素又最难得的实战...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

读 于永正 我是怎样教语文 有感。2017年暑假,我阅读了于永正老师写的教育随笔 于永正 我是怎样教语文 深有感触,在他的阐述中,我发现了自己许多的不足,并得到了许多方法,收获颇多,语文教育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留下较好的语感,能不假思索的行文,留下认识和情感,留下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