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
暑假有幸读到《教育的智慧》这本书,收获真是不少,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
身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
《教育的智慧》就如同一盏明灯,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认识,并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与信心。
特别是书中有一些精典的语句,影响着我: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
林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不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疼爱自己的孩子,母鸡为爱护小鸡而奋起,狗为护幼崽而狂吠,这些都是一种本能的反应;父爱和母爱虽然比动物对幼崽之爱要丰富和广阔得多,但就其本质来看,也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本能性行为。
然而对学生之师爱却出自教师的职责,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是爱;这种爱是神圣的爱,是一种促使学生成才的真情。
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是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能长期地坚持这种性质和功能的师爱,我们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就必定能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我的学生一定会进步、会成才。”这是我们作教师必须坚持的一种信念。
如果一个教师认为:“一个班级的学生中总是有好有坏,教师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都教育成好学生。”那他就很可能慢慢放弃对班上学习不好的学生的教育。
我们不能武断定论:“我把你一碗清水看到底——你好不了啦”。
因为这种判断是与教育效能感相悖的。
因此,我们应该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并坚持一视同仁,将神圣的师爱均匀地撒向每一个学生,以感染他们、改变他们、教育他们、造就他们。
“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应该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必须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我们常常说,教育需要智慧。
何谓智慧如果说教育的智慧之源来自于可教的信念,那么,教师智慧的表现则主要靠自身的品格和才学去影响学生。
鲁迅先生因为藤野先生公正无私的精神和崇高宽广的胸怀而对先生非常敬仰。
鲁迅每每念及总有说不尽的感激。
只有让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持久不息的学习热情,教育者的指挥之源才能被表现的淋漓尽致,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师才是完美无缺的。
智慧的特征是什么智慧的特征是喜悦,欢乐,幸福。
充满智慧的人总是快乐和幸福的。
喜悦是智慧之花,幸福是智慧之果。
追求智慧就是追求幸福,享受智慧就是享受幸福。
智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有一种幸福生活,这主要表现在对知识教育和知识化生存的超越上。
教育的智慧实际上是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智慧又表现为一种人生的境界。
作为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精进才能领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了达到灵魂工程师高远而旷达的人生境界。
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
”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
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就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习者。
在我看来,智慧人人都有,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决定的。
教育制度的改革对我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曾不断的探索、深思,但是闭门搞研究终究是不会有所突破的。
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一书中的这些精典话语总在我脑海中回荡,我也想把这些话读给我的朋友们。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2】
合上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书中的一些话语仍在我脑海中回荡,“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应该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必须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思维是智力与智能的核心,他强调要重视各种逻辑思维的发展,既要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又要发展他们的形象逻辑思维和动作逻辑思维。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对于某一道题目的解法,常常有很多种,教师就要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形成求异思维;对于一些定理的归纳,要让学生自己学会总结 ,形成求同思维。
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大胆的在课堂上提出有疑问的知识点进行全班讨论交流。
一个学生的成才,不仅依赖于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
林崇德教授在他主持的全国26省市、自治区各实验点的一个共同的突出的措施是抓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条主要措施,即发展兴趣、顾及气质、锻炼性格、养成习惯。
从兴趣入手,能培养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水平。
的确是的,在课堂上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当重要。
程颐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心不乐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通过多**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实验中特别重视“勤奋”,并要求实验班抓住“勤奋”学习的良好性格特征,养成勤奋的学习习惯。
林崇德在第八章也谈到了班主任工作的一些方法。
作为班主任,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健全一套自己的班级管理模式,形成班级强大的凝聚力,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班集体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教师要及时纠正以往的某些错误认识,深刻提醒自己要科学治班,明白合理科学的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必要性,清楚管理不仅仅是老师约束学生,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约束。
总之,读过这本书之后,让我领会到了教育也是一种享受、一种智慧,使我从中学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
当然,在品味林崇德老师的感慨和智慧时,有些地方让我与实际的情况相联系,也引发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给我更多的是心灵的净化和启迪。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3】
一本好书即使随便看一看,也会偶有所得。
我觉得看《教育的智慧》这本书,使我就有这样的感觉。
下面断章取意地谈几点体会,不知说的对与否?请同志们斧正!
说到老师有这么几句话:首先说老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再有“对于您教诲的苦心,我无比感激,并将铭记于心”,还有“老师,感谢您倾尽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我们人生的旅途”。
这几句话说得我感到老师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也不知是实干,还是苦干,反正说得老师快没了。
即使不没也快累死了。
《教育的智慧》从书名词义理解告诉我们:教育要讲究智慧。
读一下这本书又知道了教育是技术加艺术的工种。
好!我们得与时俱进——实实在在干工作的时候,也应考虑寻找工作中的乐趣,因为教育也是一门艺术。
只会干苦力,不是好老师!
看《教育的智慧》又进一步理解了一个词,理解了一个更深层的道理。
我们学校可能很多老师都骂孙奇峰(也包括我)。
春节期间巧遇孙奇峰,当时他竟然很阳光地对我说:老师好!我当时惊讶地没敢相信,真的没想到他能对我说这样的话。
原来我认为他是畜生,不是学生,不会说人话,不会办人事,但事就是这么个事,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
通过学习《教育的智慧》看到了一个词,理解了这个词,又更深层的理解了一个道理, 这个词就是:教育的个体发展观。
原来这里也有乐趣,真的孩子就是孩子!
所以说读书好,读书能让我明理,能辩证地看问题,也就是书上说的“要多层次多视角地看问题看学生想问题”周三下午本是工会活动,非整什么读书活动,原来有抵触情绪,通过学习感到这是展示的机会,交流的机会,这应该是快乐的。
正应了这句话:读书是进步的阶梯。
原来平凡的工作中还是有很多乐趣的!
以下文字仅用于测试排版效果, 请使用时删除!
当撩开窗的刹那,当推开门楣的倥偬,当抬头仰望天空时刻,秋阳光芒,总是令你防不胜防,把它光和热,幻化成清晰影子,将你打得,招架难熬,只有默默承受,从早到晚,变为它之囚徒,渴望于之脱逃。
但它还是温情脉脉,一早一晚,总会搅起微凉,让一丝丝风儿,轻轻吹拂,漫过肌肤,沁入骨髓,透进心灵,将凉之感觉和寓趣,成为相伴你欣慰舒朗。
在艳阳的秋高气爽,正以闲情逸致放飞畅想,思绪飘零,以平生芳华,一颦一笑,走出蜗居,到大自然里,旅游行走,穿街过巷,沟过河,感受秋的五彩缤纷,树木,植被,丛林,蒿草,河流,山川,田园,……一切只要人能寻觅处所,均可潇洒而去,而非徒走过场。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 读后感范文 精选3篇 教育的智慧 读后感范文 精选3篇 教育的智慧 读后感1 该怎么面对他们?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有效果?当老师的这几年里,我一直在向老师教师学习,并结合自己的实践不断摸索,假期里看了李镇西老师的 教育的智慧 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首先是化批评为表扬。李镇西老师说 批评是教育...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 读后感范文 精选3篇 我想,对每一位老师来说,后进生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我们带的班级里,我们操心最多的,是后进生,他们不但让我们在教学上用尽浑身解数之后屡尝败北之苦,感叹他们脑构造的坚固 怎么就教不会呢?而且还经常和我们在日常班级管理上斗智斗勇,趁你看不见上课偷偷拉着学习好的同桌说话...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身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教育制度的改革对我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曾不断的探索 深思,但是闭门搞研究终究是不会有所突破的。于是我开始学习成功人士的方法 理念。张平先生所著的 教育的智慧 就如同一盏明灯,让我豁然开朗。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