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后感

发布 2023-09-12 16:36:51 阅读 2350

可是,痛苦滋养了生命。

有时候,理智教我们做一些清醒的事情,可感情偏偏逆道而行。就好像曾经迷失在北京那座荒凉的地坛里而不得解脱的史铁生一样,纠缠,困惑。其实,一生走过,回头看来,浮生若梦,不如善待自己。

最折磨人的不是沉沦,而是矛盾。当他看破生死,无所谓沉沦与积极时,怎样活和为什么而活便成为他心中永远难解的谜题。究竟要有多豁达,才可悲喜无碍?

又要有多聪明,才能忘情?人活着,就像是在泥地上行走,太过云淡风轻,回过头,就会遗憾什么都没有留下,但是心里装的东西太重,一不小心就会陷进去,难以自拔。史铁生注定做不了一个纯粹的人,太偏执的感情和太强烈的悲喜,其实都是一种执念,正是因为放不下,才有了那么多的痛苦,而恰恰是这痛苦,洗涤了他的灵魂和信仰。

所有旧物的珍贵之处不是它本身,而是附在它上面的回忆的魂魄。地坛之于史铁生,是痛苦时的避风港,是怀念母亲的墓碑,是看淡生死的圣地,是获得生命之神礼物馈赠的殿堂。要知道,生命之中的收获,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一种情深,十分心苦,脉脉背斜阳。性德的《一丛花,咏并蒂莲》中这一句总是会让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逐渐年迈的妇人倚栏待儿归的景象。当时只以为是别人的故事,只以为是虚拟的分别,谁知道,终有一天,应在了自己的身上。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纳兰性德的一句词可谓一针见血指出了人性中无法执着到最后的信念。无法逃避,面对母亲的早逝,史铁生,这个像铁一样的男人,终于明目张胆的质问命运,指责人生,虽然,这样的怨愤无果而终。

消逝是人的宿命,但是因为有了怀念,消逝就不是绝对的。所以,尽管母亲肉体消逝,但她的灵魂与地坛里每一寸土地每一张蜘蛛网永远温柔的存在儿子的心中,不离不弃。

向死而生——对这个词记忆深刻,却不知源于记忆的哪个角落。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周国平《守望的距离》我们不妨眷恋生命,执着人生。

但同时也要像蒙田说的那样,收拾好行装,随时准备上路。人世再深,也不要忘记她的限度。永远要记住,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希望是靠自己给的,而不是别人。

我与地坛读后感《我与地坛》原文

精品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 原文。导语 精品的我与地坛读后感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暑假里,读大学的表哥借给我一本史铁生的 我与地坛 让我度过了一个充满了感动的暑假。史铁生是一位坚强的残疾作家,然而在他背后有位更伟大的母亲却很少有人知道。不经意间,眼前总会浮现出这样一组镜头 ...

我与地坛读后感

令我感动的爱。史铁生 我与地坛 读后感。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是史铁生在 我与地坛 结束时的顿悟,亦是我读这片短文最欣慰的感动。是的,地坛的古祭坛,地坛的老柏树,地坛的清晨地坛的夜,都是史铁生遥忆母爱的载体和依托,而我,通读过后...

《我与地坛》读后感

苦难中挣扎出的美景。读 我与地坛 有感。对史铁生有模糊的了解,残疾人,大概会打感情牌云云,通读全书却是惊艳。修辞的收放无疑是自如的。读来只觉生动,若不抱着寻觅的态度,各处穿插的种种修辞怕是毫无知觉的。任何一个例句拿来判断,你会立刻得出结论 哦,这是拟人。哦,这是比喻。但在阅读的过程中,任谁都不会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