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我感动的爱。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是史铁生在《我与地坛》结束时的顿悟,亦是我读这片短文最欣慰的感动。是的,地坛的古祭坛,地坛的老柏树,地坛的清晨地坛的夜,都是史铁生遥忆母爱的载体和依托,而我,通读过后,亦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那份情浓却隐忍,短暂却深厚的爱——那份令我感动的、如山如海如天如地般的母爱。
一句“犹犹豫豫”包含了母亲多少看不见说不出的心理撞击。儿子“脾气坏到极点”,“发了疯一样”,作为母亲,完全可以大声呵斥,甚至丟开不理;又或是围前围后,劝慰安抚。史铁生的母亲并没有这样,疼爱儿子,母亲知道儿子的苦与无助,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任谁也无法轻松放下,笑容以对;理解儿子,母亲知道儿子的自尊与骄傲,给他空间给他时间让他独自舔净伤口,维持那个有泪不轻弹的男子汉形象。
可是,母亲的心却无法轻易放下,便在爱和理解中变得“犹犹豫豫”,变得低调隐忍。
文中提到,史铁生一次偶然的返家,看见母亲扔站在原地,还是送他走时的姿势,望着他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史铁生说他当年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但现在想起,那样的一次偶然看见后面有着多少的不言而喻…在无数次儿子转身走后,担心儿子出事,害怕以后儿子得不到幸福,想到儿子后半生的艰难,母亲一定有过痛哭不已的时候;在儿子归家前,母亲一定是一直悬着心、吊着胆,坐立不安,六神无主,此时的母亲,同样也是痛苦而无助的。可是,当儿子回家,面对的必定是母亲平静安详的面庞,母亲不能帮儿子什么,只能以这样的方式无声地鼓励支持他,让他可以走下去,而母亲,付出的泪、痛、苦,一点都不比瘫痪的儿子少分毫。
史铁生觉得他的母亲没有别人的母亲幸福,并且总是在地坛想呀想,母亲盼望他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我想,他的母亲盼望他的就是他能够幸福,如果他写作能够感到幸福,那么母亲就感到幸福;如果他在地坛冥想能够感到幸福,那么母亲就感到幸福。所以,他的母亲是幸福的,因为,史铁生就是在她四十九年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变得坚强,可以在轮椅上写出一篇又一篇有深度有思想又充满希望的文章,可以在有风的日子里追忆往事,可以在地坛的园中思念母亲直至“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
读遍文章,我想史铁生还有一句话想说,全天下的孩子,请尽快读懂母亲的爱和自己对母亲的爱,不要总是在母亲靠向自己时看着母亲的背影,不要总是在多少年之后才开始品味母爱的滋味…
我与地坛》,写的就是“我”与母亲,读的就是母亲的心,感受到的,就是母亲的爱…
我与地坛读后感《我与地坛》原文
精品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 原文。导语 精品的我与地坛读后感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暑假里,读大学的表哥借给我一本史铁生的 我与地坛 让我度过了一个充满了感动的暑假。史铁生是一位坚强的残疾作家,然而在他背后有位更伟大的母亲却很少有人知道。不经意间,眼前总会浮现出这样一组镜头 ...
我与地坛读后感
可是,痛苦滋养了生命。有时候,理智教我们做一些清醒的事情,可感情偏偏逆道而行。就好像曾经迷失在北京那座荒凉的地坛里而不得解脱的史铁生一样,纠缠,困惑。其实,一生走过,回头看来,浮生若梦,不如善待自己。最折磨人的不是沉沦,而是矛盾。当他看破生死,无所谓沉沦与积极时,怎样活和为什么而活便成为他心中永远难...
《我与地坛》读后感
苦难中挣扎出的美景。读 我与地坛 有感。对史铁生有模糊的了解,残疾人,大概会打感情牌云云,通读全书却是惊艳。修辞的收放无疑是自如的。读来只觉生动,若不抱着寻觅的态度,各处穿插的种种修辞怕是毫无知觉的。任何一个例句拿来判断,你会立刻得出结论 哦,这是拟人。哦,这是比喻。但在阅读的过程中,任谁都不会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