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思想的星空》读后感。
思想的星空》读后感。
初读周国平的书还是在大学时代,被考试折磨得头疼的午后,随手从图书馆拈来一本书只当放松,却不想一心潜入书内,等恍惚过来已是黄昏时分,书的内容我已然记不清,但读时恬淡、安然、平和的感觉却一直铭记于心。自此又陆陆续续读了《周国平散文集》、《人与永恒》、《爱与孤独》等,如此算来,我也是周国平老师的一位忠实粉丝。
之前读的周国平的书多是关于哲学、婚姻、亲情等,论读书、写作的《思想的天空》却是第一次读来。说实在的,我一直很反感那些教人选书、教人读书的书,因为内心深处总认为读书是一种自由,你我偏好、习惯各不相同,为何总拘泥同一种读书标准?硬套同一种读书方法?
苟同同一种读书心得?因此一开始我对《思想的星空》是拒绝的。但迫于要交读书笔记的压力,我不得不翻书来读,却发现原来我对读书、对写作的看法是如此浅薄、偏激。
究竟读书的标准是什么?周国平说“愉快是基本准则”。读书唯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也是对读书一种诚实的态度。
无论什么书,只有你读时感到了愉悦,使你发生了共鸣和获得了享受,于你而言这才是一本好书!只是很多时候我们读书却是为了做功课或做学问,这种读书不是愉悦,倒像是件苦差事。如此看来,作为教育者,教育学生体会和享受读书的乐趣远比灌输知识来得更加重要,只是如何才能保护和培育学生读书的愉悦呢?
这点我还在思考?
究竟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我们又应该如何选择?周国平说“读永恒的书”。
所有的书粗略计算无非三种: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伪装成书却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启示、艺术的欣赏和有用的知识;二是可读可不读的书,这种书读了也许不无益处,但是不读也不会造成重大损失和遗憾,世上的书大多属于此类;三是必读的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好书。
这些书就我们的精神生活而言,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就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憾。因此真正重要的不是我们读了多少书,而是书非最好而不能读!
思想的星空》对读书、对写作还有很多非常犀利的见解,给人无尽启发,我想我还有再细细品读一遍的必要。
思想的星空》读后感。
杭州第二中学405高溯楠。
读这本书,纯粹机缘巧合。一开始,是没打算读它的,毕竟“思想”“星空”这种词汇在我这个年龄段听上去实在有些虚妄,有些不可捉摸,但看到作者周国平,感觉好生眼熟,记得自己最喜欢的诗《旅程》便是他写的,但是直到翻开时才意识到,我又一次记错了,诗,是汪国真的。
既翻之,则阅之,多读本书,应该只会有好处吧?才看自述,我就感到深深的触动,“我原是一个易感人,容易为情所困,跳不出来,我又是一个天性悲观的人,从小就经常思考关于死亡的问题,容易看破红尘。因此,我面临双重的危险,既可能毁于色,也可能堕于空”联想自己,不也如此嘛!
青春期,对异性朦胧而迷茫的感觉;自有记忆起,便开始思考死亡时的心理和感觉状态,分析各种不同的处境。这些和作者青年时有着太多的重合点,对书的兴趣又怎么会少呢?
果然,就冲我开篇这个问题“应该只会有好处吧?”周先生立刻就点了出来——未必呢!蒙田创词“文殛”象征着开卷有害,不是以前所读的那些书杂、书劣就会让人思想程度变浅般云云,而是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读书要看人!
以经典的书前提,读的多,未必就好!一个智慧的天才如果读过多的经典,只会掐灭自身的创作能力和求知欲,而一个慵懒之人只会凭白浪费自己的时间和装作智者劳神伤身,那要怎么做呢?
愉快是读书的基本标准,只有一个会让人内心放松的心理状态,大脑才会去真正接纳知识,去牢记,而不是只为补充一些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知识来自我麻痹。为此,周先生提出的几个观点却让人眼前一亮“一个人的书单决定人的个性”“凡书,直接读原著”“名著是在名译之后才诞生的”“读贤哲的书,走自己的路”;这些内容,我即便偶有思绪,却从未有所实施。从来没有真正经典的书单,也没有真正可以一生去奉行的《圣经》,对于书的喜好是由心而生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一个人的内心就可能有上千种的书单,“书”是人类个体的思想结存,只能用作参考,用作吸收,而绝不能复制。
现在生活中有很多论谈、讲座,纷纷向作家、教育家请教现在人应该怎么读书,周先生的话让人耳目一新,“怎样读书”等于“怎样不读书”。开始有些难以置信,随后也释然了,读书是自己的事,哪来那么多的方法,心境上爱读书,才代表行为上爱读书。写作,对现在各阶层的人来说都是家常便饭,但写作的素材却苦煞了太多的人!
周先生一席话让人豁然开朗,“家无鲜鱼就不要宴客,心中无感受,就不要写作”,“刻异的风格就等于平庸的习作”,“真正独特的风格是不可模仿的”,通俗易懂,却又大道至简,世间无相同的两片树叶,也不存在相同的人,风格属于厚积薄发,刻意营造只会在时间的流逝下被勘破,无所遁形,而所谓创新更是从所了解的事物中去不断发现,人人不同,创新结果自然不同,这也不等同于刻意的标新。
有几句话没有特别深的感悟,但总让人颇有共鸣,眼中放光!“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审美世界是趣味,而非功利,多好的一个譬喻呀!送给那些为了工作挣钱而忽略亲情,昧下良心的人;“人是地球的客人,而对自然的宴请,可以不羞愧,但要做一个有教养,对得起自然的人”多好的思想觉悟,点醒梦中人,送给那些默默宣传节能环境的志愿者和为谋求利益、非法摧残自然的可怜人吧!
篇三:《仰望星空》观后感。
仰望星空》观后感。
仰望星空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仰望星空》这部电影,《仰望星空》是为了中国伟大的科学家纪念钱学森诞生100周年而创作的电影几乎真实的记录了钱学森一生的思想与作为。钱学森于20xx年以98岁高龄辞世。他一生以其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惊人科学成就服务于他的祖国。。
他的夫人在与孩子在本片里真实的讲述他思想,理想,性格,怎样用行动来帮中国的航天事业,他的胸怀可以承揽所有在国外受到的屈辱,他被称为“威胁美国安全的第一人”因为他的脑袋里所存储的智慧是他们没办法留在美国的,她夫人之后辗转归国,沧桑变迁。他成了受人敬仰的两弹一星功勋,她是蜚声海外的声乐教育家歌唱家。她是站在他背后默默付出的女人,他也是她台下永恒微笑的听众。
《思想的星空》读后感
思想的星空 读后感。初读周国平的书还是在大学时代,被考试折磨得头疼的午后,随手从图书馆拈来一本书只当放松,却不想一心潜入书内,等恍惚过来已是黄昏时分,书的内容我已然记不清,但读时恬淡 安然 平和的感觉却一直铭记于心。自此又陆陆续续读了 周国平散文集 人与永恒 爱与孤独 等,如此算来,我也是周国平老师...
星空》读后感
星空 读后感 精选3篇 星空 读后感 精选3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收集的 星空 读后感 精选3篇 欢迎阅读与收藏。是不是在每个人的心灵最深处都埋藏了一段动人秘密?是不是年少时那段。的经历会让所有人都永生难忘...
《星空》读后感
星空 後感。幾米的 星空 是敘述有個少女在六歲前,父母。因工作忙碌而無暇照顧她,託給住在山上的爺爺奶奶。照顧 之後雖與住在城市的雙親同住,但雙親忙於工。作,對她的關心少之又少,使得她感到莫名的孤單。雙親的漠不關心 學校的麻煩,也使得她自己武裝起。來,外表裝酷,內心其實很脆弱,表現出她內外兩個。差異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