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说国学读后感

发布 2023-09-12 16:36:01 阅读 9810

仅仅发表一些很个人的看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也记录一些想法,以及自己对该书的一些笔记与大家共勉。二、国学漫谈非常喜欢这段话: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让我想到易经里面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些恐怕正是当代广大浮躁的年轻人所欠缺的。我也不例外,所以更要好好学习之。

有些人说季老是老糊涂了,才写了这本莫名其妙的书,而在我看来,季先生是出于莫大的担忧啊。

对于如此多的中国人民无法理解中国文化的担忧,对自己年届耄耋以致于无法无法继续向更多人讲说国学让更多人了解国学的紧迫感。

我真是好感动啊。

本书涉及内容很广,用季先生的话说就是漫谈”。

想如此一个博学的大师,心中所装如此之多,怕是要把所有的告诉我们,该有多心切。

而为何虽然是国学,却讲到如此多佛教,外国的文化,一方面是。

季先生博学心切,一方面也是有对比方可更知中国文化的独特,对中国文化的精髓有更好的把握。

任何事物,光就事论事,也许就会无法拥有长远的远光和宏观的认识了。

涉及到国学的定义,季先生说,国”,就是中国,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

当听到中国的时候,不知道多少人心中还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反正我是感到很沉重的压力和很肃然起敬的自豪感。呵呵,也许很矛盾吧。

我们的身上肩负着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使命啊。国学,一国固有之学问也。

国学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表面上它是研究过去的文化的,因此过去有一些学者使用‘国故’这样的一个词儿。

但是,实际上,它既与过去有密切联系,又与现在甚至将来有密切联系。

记得曾经在豆瓣的哲学小组看到过一篇很激进的文章,把科学说的一无是处,虽然对于弘扬中华文化的部分,我和作者有一样的想法,然而,说我们应该回到过去,科技一无是处,那在我看来恐怕也太偏激了。

我认为,发展是必然的,引用季先生的话就是顺乎人心,应乎潮。

流。文化的发展是这样,恐怕一切的发展都是这样。我喜欢季先生说的科学是硬件,文化是软件的说法。算不算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并举。我认为这样我们的名族才能真正的强大。

也就是不仅要成为思想上的巨人,也要成为行动上的巨人,两者缺一不可。

季先生说,只有东方文化才可以救人类。

对此我的看法是,其实我们之中的大部分人都不了解东方文化,我们都快把什么孔子老庄,什么易经佛教的,早就被我们遗忘到**去了。

其实中国的文化真的很博大精深,很经得起推敲,真正了解中国文化,东方文化的人,是不会对这句话有太大反对的。

清华大学陈寅恪教授曾经说过的,《白虎通》当中的‘三纲六纪’是中国文化的精华。

我们的文化还有一个提法,是我们的特点,就是格、致、正、诚、修、齐、治、平”。

意思就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步骤。

这段话我也非常喜欢,很值得细细推敲。

《季羡林说自己 镜头人生》之读后感

季羡林说自己 镜头人生 之读后感。中国知名学者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因心脏病于北京时间7月11日上午9时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我读过季羡林先生的 季羡林谈人生 牛棚杂忆 尽管 季羡林说自己 镜头人生 中有的文章我在其他书中读到过,但其中的 我大多没有看到过。以 为主,再配以适当的文...

季羡林《黄昏》读后感

季羡林 黄昏 读后感。古往今来,人们对黄昏作过无数附以的描写。季羡林这篇 黄昏 对于黄昏的描述写意,表现出的薄暮有另一番情味。读完 黄昏 我不得不佩服作者敏锐灵敏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文章回答了两个难题,即黄昏从 造访?到 去?平实的中言辞中隐约可见作者复杂的情感。文中,无名氏对于黄昏的描写,呈现...

季羡林美文读后感

暑假闲来无事,和儿子到建邺区图书馆办了一张借书证,第一次借书就借到了一本季老的书 季羡林美文60篇 季老,季羡林也,字希逋,又字齐奘,当代著名文学家 语言学家 散文家 东方文化研究专家,被称为 学界泰斗 20xx年去世,享年98岁。在苏教版小学教材中选用了一篇季老的散文 夹竹桃 而此文也收录在了 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