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季羨林先生是我國當代學界泰鬥,對印度古代語言學、原始佛教語言、吐火羅語語義,梵文文學等研究做出過重要貢獻。他精通英語、德語、梵語、法語、吠陀語、巴利語、吐火羅語等多種外語,在中國傳統文化、語言學、文化學、曆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卓有建樹。 季羨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書,讀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卻像一幕見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無形。
《季羨林談人生》一書,在文字不多的一節一節的小内容中,語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讓人讀後産生共鳴和欽佩之感。讀完之後讓思想得到洗理與升華。
譬如,在《傻瓜》一文中,他寫道:天下有沒有傻瓜?有的,但卻不是被别人稱做“傻瓜”的人,而是認爲别人是傻瓜的人,這樣的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
這說明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爲”的道理。他認爲:不自作聰明,不把别人當傻瓜,從而自己也就不是傻瓜。
哪一個時代、哪一個社會,隻要能做到這一步,全社會就都是聰明人,沒有傻瓜,全社會也就會安定團結。
他在《論壓力》一文中寫道:什麽是“壓力”?壓力是精神與身體對内在與外在事件的生理與心理反應。
他認爲大至全社會,小至每一個人都會有壓力。他認爲壓力是好事。從大處來看,全球環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壞、臭氧層出洞、人**炸、新疾病叢生等等,人們感覺到了,這當然就是壓力,然而壓出來卻是增強憂患意識,增強防範措施,這難道不是天大的好事嗎?
對一般人來說,法律和其他一切合理的規章制度,都是壓力。如果沒有壓力,社會将會陷入混亂,人類将無法生存。壓力如何排除呢?
壓力粗略可分爲倆類:一被動,一主動。天災人禍,意外事件,屬于被動,這種壓力,無法預測,隻能泰然處之,切不可杞人憂天。
主動的來源于自身,自己能有所作爲。隻要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壓力。
他的老年十忌是:一忌說話太多;二忌倚老賣老;三忌思想僵化;四忌不服老;五忌無所事事;六忌提當年勇;七忌自我封閉;八忌歎老嗟貧;九忌老想到死;十忌憤世嫉俗。我認爲,老年人如果能做到這十忌,晚年會過得快樂、充實,會爲長壽增加砝碼。
總之,季老的思想值得我們去思考與借鑒。例如:
“能爲國家、爲人民、爲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夠百分之六十爲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爲自己着想,就是一個及格的與平衡的關系。這三個關系,如果能處理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
”【第2篇】季羨林大師已經仙逝了,但是他說的“做人與處世”的道理依然鮮活,還會讓人受益匪湣k f:一個人活在世上,必須處理好三個關系:第一,人與大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包括家庭關系在内;第三,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系。
這三個關系,如果處理得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
人自從變成了“萬物之靈”後,就同大自然鬧起獨立來,有時竟成了大自然的對立面。人類的衣食住行所有的資料都取自大自然,關鍵是怎麽去索取。索取手段不出兩個:
一用和平手段,一用強制手段。西方對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或指導思想是“征服自然”,就是用處理敵我矛盾的方法來處理人與大自然的關系。從表面上看是勝利了,大自然真得被他們征服了。
自從産業革命以後,西方人屢創奇迹。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能報複的、能懲罰的。報複和懲罰的結果,是環境污染,生态失衡,臭氧層出洞,物種滅絕,人**炸,淡水資源匮乏,新疾病産生等等,不一而足。
中國或者東方對待大自然的态度或哲學基礎是“天人合一”。我們把大自然看做夥伴。可惜我們的行爲在某種程度上也采取了“征服自然”的辦法,結果也受到大自然的報複。
至于人與人的關系,我的想法是:對待一切善良的人,都應該有一個兩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
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日子久了,難免有點磕磕碰碰。
如果雙方都不冷靜,必緻因小失大,後果不堪設想。
至于個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則多半出自私心雜念。解之方,唯有消滅私心,學習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甯靜以緻遠。”
我認爲大師的話說得太好了,隻可惜被很多人忽略了。由于人們對大自然的破壞性的“征服”,因此,我們目前正在遭受着大自然的報複和懲罰:天災人禍不斷,自然災害頻繁,不是水災就是旱災。
前年,老天爺把北方的雪下到南方,北方缺雪南方成災;現在全國許多地方都在下雨、下雪,可是雲南和四川部分地區,一直幹旱無雨,天天說飲水困難、喊森林防火;現在許多老年人的疾病越來越年輕化,年輕人也有高血壓,富貴病越來越多,糖尿病、肥胖病成了多發病,腦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成爲現代人死亡的罪魁禍首,這些現象都與環境污染和生态失衡有關。近年來社會上假冒僞劣的産品層出不窮:毒奶粉、地溝油、蘇丹紅、瘦肉精等等,讓老百姓的食品安全也成了問題,令人沮喪和歎息,但老百姓對這些事又無能爲力。
我很贊同人與人的關系貴在真蘸桶荨 ]有真针y以産生互信,沒有包容難以和諧相處。所以大師說的“真”和“忍”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消除個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就是要消滅心中的私心雜念,一點也不錯。淡泊名利,心平氣和,内心不會太糾結,自然也就平靜下來了。這點老年人較容易做到,年輕人就不容易了,尤其是當年輕人正處在創業階段就更難做到了。
但希望年輕人也需要掌控好自己,做事不要太功利了,否則,也會欲速不達的。
我讀了文字,談了這些話,是爲了讓自己快樂,也希望朋友們快樂;但結果是感覺這些話題有些沉重,不可能讓人快樂,也許是事與願違了,那就不再多說啦。還是抄幾個笑話請博友們笑一笑吧。祝願朋友們愉快多,苦惱少,健康、幸福到永遠!
【第3篇】在我這個年齡,談人生是否年輕了點?但不談人生,是否又似無志之流?仔細想想,每個人都有資格來談人生,季老有,你有,他有,我也有。
我想,若季老他老人家還在世,若真的能看到我們七嘴八舌地談論人生,他一定是很贊迎的,尚不說我們談論的深與湥劻吮乇炔徽労茫勍炅耍蚨嗷蛏倏倳惺斋@的。
以我的閱曆來談人生,與季老比,自愧差悠遠。但我必須談,談的目的不在于與誰比高低,比好壞,而爲了讓自己活得更明白、更有目的,讓自己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人生。前段時間忽覺人的一生其實很短暫,于是常問自己:
“我這一輩子到底想怎麽過活?活着到底是爲了什麽?” 接着我給自己預設了一個壽終點(聽着有點可笑和可怕),把我這一輩子分成了幾個時間段,然後每個階段都訂了一個目标,當然這些目标并不一定切實可行,但我至少有了前進的方向。
再回頭看看這些目标,真正爲自己享受所定的倒沒有,每個目标都充滿了他人與他物:有親人、有愛人、有所在的環境甚至有國家。才發現原來一個人的能量有這麽大,很多因素都是牽牽扯扯地聯系着的,不再有絕對地單一。
人的一生過得幸福與與否,心态很重要。季老的平和與淡泊也感染了我,面對發生于周圍的種種,我也學會去坦然處之。放松、自然的心境讓我活得不再那麽累,而且竟能将自身的潛力挖掘。
人首先選擇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就要信任和喜歡自己的選擇。女人往往喜歡比來比去,争風吃醋,東家長西家短,可我卻天生對這個沒興趣,但可能同時了丢了很多“豐富的信息”,可我卻傻乎乎地滿足于此,因爲我不想讓那些烏七八糟的東西擠滿大腦,而減少我思考的空間。我們這一代八十年代出生的人,還依然習慣于從别人的評價獲得對自己的肯定,尤其是名利,幾乎成了唯一的追求,其實所謂“名利”隻是外部促進你成長的一種強化手段,可是卻被大家當成了唯一的目标,一切都爲之所限,而忽視了最本質的東西——自我的成長。
很多問題,當深陷其中時往往爲其左右,不知所爲,而當我們站在一定高度、一定角度時卻能如季老那般客觀冷靜地看待和處之。可見,爲自己尋找自己人生的基點的确重要,這時,想起六一人愛說的一句話:“眼界。
決定境界”。
又讀到季老“不完滿的人生”一章,這章應該讓我們這些年輕人多看看 ,免得整天憤憤和失意于種種不完滿中。年輕的時候,總是對未來有着種種的憧憬,隻要未來的時候未到,總會抱着一個完美的希望,追尋着自己完滿的人生。而真實的現實一次次出現後,才發現生活中原來是交織着無數個不完滿的。
才開始學着從“理想主義”走向“現實主義”,從“完美主義”走向“不完美主義”,開始去學着心平氣和地看待甚至欣賞着各種不完美的事情和各個不完美的時刻,才理解了“完滿”與“不完滿”的可愛之處:所經曆的事情諸完滿,那末最終的人生卻不能稱得上完滿;如果走過的路中有不完滿,那你的人生才是真正完滿的人生。理解了它,整理了心情,生活又變得趣味橫生。
有一種笑看風雲的感覺,對于這種狀态,想到用“超然”來形容,不知是否适宜。
很慶幸自己在年輕的時候能夠讀到這樣一本好書,讓自己能深入思考人生。剛剛步入社會,坦認我自己諸多不足之處,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環境中因素繁雜,倘若沒有自己的追求和看法,則容易随波逐流。對自我人生目标的确定與分解離不開對自己的清楚認知和對環境的深入了解,堅韌是我的長處,多思則影響我前進,這點和季老有同感,思太多則會有一定的消極影響,容易在潛意識裏産生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也可能是由于在環境中沒有獲得安全感的緣故。
縱橫分析,結合各方面現狀,擺正态度後,該輕松上陣了。
真正的人生不是談出來的,是走出來的。祝福所有人都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不完滿的完滿人生,此話聽來易解實難行,努力吧!
【第4篇】《季羨林談人生》是季羨林先生談人生問題的短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發出的人生感悟,最近有幸拜讀之。
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個極爲特殊的階段。世事滄桑,從這樣一位智識老人口中道出的人生感悟,如陳年佳釀,沁人心脾。令人愛不釋手的是,季羨林的人生觀感悟,是以十分簡潔、通俗的百姓語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難以找到時下教科書式的人生哲學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說教。
《季羨林談人生》由數十篇千字随筆組成。以前看到談到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義”一統,“口號”滿篇,而季先生用非常樸實的話語談論了人生繞不開的酸甜苦辣、進退榮辱,語言樸實無華,但從一個“看慣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間春秋”的世紀老人筆下繪出,漸覺啓迪之意非同尋常。
人生的真谛是什麽?這是哲學永恒的話題。季先生強調,對人生問題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聖殿堂裏的哲學家們的專利,“吾輩凡人”也要扪心自問:你爲什麽活着?人無法選擇生與死,但人。
不能總處在被動和糊塗之中,我們應有所作爲。他對人生意義和價值的一句評價:“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啓下,承前啓後的責任感”。
“有所作爲”“承擔責任”這類詞如果從一個普通人口裏蹦出,實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聯系季老的學識與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認同。季老的文字初讀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無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誨。掩卷深思:
大智大慧者,自然返璞歸真;世間之真理,又何需華麗的詞藻來修飾?
書中講述了許許多多的小故事,語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哲理。讓人讀後産生共鳴和欽佩之感。讀完之後讓思想得到洗禮與升華。
譬如在《傻瓜》一文中,他寫到:天下有沒有傻瓜?有的,但卻不是被别人稱作“傻瓜”的人,而是認爲别人是傻瓜的人,這樣的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
他認爲:不自作聰明,不把别人當傻瓜,從而自己也不是傻瓜。哪一個時代、哪一個社會,隻要能做到這一步,全社會就都是聰明人,沒有傻瓜,全社會也就會安定團結。
在人與人的關系問題上,季老提出:“能爲國家、爲人民、爲他人着想而節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夠百分之六十爲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爲自己着想,他就是一個及格的好人。
爲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謂‘毫不利己,專爲利人’的人絕無僅有。反之,爲自己着想而不爲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壞。
”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諏嵰鈱υ 怀湓s弄虛作假。
忍者,相互容忍也。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羨林谈人生 读后感。即日来劳动不太繁忙,读起季老爷子的书,叹息也颇多。我虽然是一学理科出生的乡下小子,却也读过几句唐诗宋词,喜好无病呻吟,做起知识分子的春梦来。大概是从小受到家庭的影响,喜好读书,但小时间读的书也仅限于 之类,从未细细追究过,上了大学则不管何书都拿来读,由于本身观点极少,以是极其向...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羨林谈人生 读后感。即日来劳动不太繁忙,读起季老爷子的书,叹息也颇多。我虽然是一学理科出生的乡下小子,却也读过几句唐诗宋词,喜好无病呻吟,做起知识分子的春梦来。大概是从小受到家庭的影响,喜好读书,但小时间读的书也仅限于 之类,从未细细追究过,上了大学则不管何书都拿来读,由于本身观点极少,以是极其向...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版
季羡林谈人生 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1 季羡林谈人生 收录了季先生在耄耋之年关于人生感悟的一些小文章,从1995年12月开始断断续续一直到201x年初,跨越了四年多的时间。当初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很好奇一个文学大家是如何看待人生的,等读完这薄薄的一册,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位亲切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