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碎思》读后感。
方浩英。从几十个书名中随手挑中了《教育碎思》,起先只是因为书名富有艺术性。 拿到手后,粗略一翻,却有点儿心灰,看看那些内容纲要,都是些平时我最头疼的教育概念和教育理论:
何谓"教育观念"、"校本是什么"、构建新型课堂等等。这可怎么看啊?但一想,这可是任务,看了还得写反思,只**着头皮往下看。
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已经被吸引了,原来,枯燥的理论知识也可以这么生动。
这本书中的随笔写于不同年代,前后时差大概也有近二十年。在一定程度上,一遍随笔就是一段岁月,一种心境,一个梦想,一个故事,甚至一个朋友。它们已经成了作者郑金洲博士学术生命的一种写照,成了他生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拿大师的观点来看自己的教育工作,发现自己的不足。这些文章不仅让我们知道如何正确科学地理解这些名词,更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
教育理论家看待教育问题的视角自然与普通教师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同样是听课,在《听课中的观察与记录》一文中,就成了一门学问。"听课者一般要提前几分钟进课堂",然后要"观察学生的状态","与任课教师攀谈","与学生攀谈","选择自己要坐的位置",并"画出几幅教室课桌椅排列的草图,以备使用";上课铃声响过之后,听课者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人员特性"、"言语交互作用"、"非言语行为"、"活动"、"管理"、"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认知水平"、"社会方面"、"情感水平"、"教学材料的使用"以及"时间"等上面;至于课堂纪录,也是有技巧的,可以选择"实录式"、"叙述式"、"分类系统式"、"图式记录"等多种方式;下课铃响了,不要急着离开,因为"在课后仍然可以观察到一些有益的信息,对你理解和认识这堂课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在《"上课插嘴"引起的思考》一文指出,学生插嘴是他们情感的真诚流露,说明了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对问题的领悟,而且彰显了师生关系的新形式和教师角色的调整与变动。而我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端端正正的坐,要发言先举手,对上课插嘴的同学会予以批评,从没意思到上课插嘴,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是值得关注的,可以商量的。读了这本书,虽然不能说改变了我的教育观念,最起码思维得到撞击,对教育理念有了新的理解。
碎瓷片读后感
碎瓷片读后感三篇。碎瓷片读后感三篇。碎瓷片 讲述了从小被鹤人收养的孤儿树耳迷上了制陶,他承诺将师傅的作品送到皇家特使手里,历尽艰辛,不了路上遇劫,只剩下一堆碎瓷片,最后,他将碎瓷片交给了皇家特使。读了这本书,我感觉到数耳这种坚持的精神很值得我学习。记得有一次,我刚学游泳时,游到泳池中间就没劲了,可是...
病隙碎笔读后感
第1篇 常常看到有人在提起史鐵生的時候,喜歡強調他是殘疾人,并因此對他頑強堅毅的人格大加贊賞。這樣的說法自然是正确的,但這樣容易使沒有讀過史鐵生的人走入一個誤區,以爲史鐵生人格的全部魅力,都體現在他的頑強堅毅中了,甚至于将他的殘疾當作他的著作的全部賣點。在讀史鐵生之前,我也有過這樣的理解,可後來的我...
《病隙碎笔》读后感
学生习作。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 更 字。读 病隙碎笔 有感。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他,把生活比作戏剧,诠释的那么准确 要让一出戏剧吸引人,必要有矛盾 有人物间的冲突,矛盾和冲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 境遇各异,乃至天壤之异 然而生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