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常常看到有人在提起史鐵生的時候,喜歡強調他是殘疾人,并因此對他頑強堅毅的人格大加贊賞。這樣的說法自然是正确的,但這樣容易使沒有讀過史鐵生的人走入一個誤區,以爲史鐵生人格的全部魅力,都體現在他的頑強堅毅中了,甚至于将他的殘疾當作他的著作的全部賣點。
在讀史鐵生之前,我也有過這樣的理解,可後來的我才發現僅僅以一個與命咦骺拐娜说慕嵌日j識史鐵生,實在是有些遺憾了。正如近日讀的這部《病隙碎筆》,若真的隻看到這部書是在“病隙”寫就的,而忽略其中一些對人生的重要思考,或許就會有遺憾。
可是話又說回來,史鐵生正是因爲“病”,因爲“殘疾”,才有機會抛卻一個健全人一生中要經曆的太多紛繁複雜,靜下來審視自己的生活。他的這部《病隙碎筆》給我的最大感觸,便是“靜”。面對着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他一直靜靜的。
而正是他這樣的“靜”,解答了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困惑。
比如說,信仰。
在人們都開始反思中國人信仰的缺失是不是一種可怕狀态的年代,有多少人真正去關心過,人們想要有一個信仰,是爲了什麽?我們往往處于“當局者迷”的狀态,被生活中的許多不稱意的事情弄得眼花缭亂。我們總以爲自己需要信仰,正是因爲需要追求一個事事順心的世界。
但史鐵生的生活中便沒有那些瑣事了,他有的隻是這時常被人們拿來用作“樂觀堅韌好典型”的坎坷命摺?/p>
于是他靜觀由我們組成的健全人的人生百态,并告誡我們,“以無苦無憂的世界爲目标,依我看,會助長人們逃避苦難的心理,因而看不見人的真實處境,也看不見信仰的真意”。他不逃避苦難,因而能夠靜靜地看着這個存在苦難的世界;也不逃避所謂的健全人,因而能夠靜靜地審視健全人的生活,以“旁觀者清”的視角在“碎筆”中指引我們。
再比如說,發展。
保護環境這件事,城市鄉村、大街小巷,處處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宣傳标語,環保行動在全球範圍内蔚然成風,原本是不必由史鐵生去提醒我們的。
可史鐵生提醒我們的是什麽呢?作爲一個身體上已不允許自己、心中也不願意在社會上争一份地位和财富的人,他告誡在社會中忙碌的我們,要注意我們保護環境究竟是不是出于真心。
“現在的生态保護思想,還像是以人爲中心,隻是因爲經濟要持續發展而無奈地保護生态,隻是出于使人活得更好些,不得已而愛護自然。”這句話對于每天都在糾結着怎麽“活得更好”的人們來說,真的會有醍醐灌頂的效果。
從這一點來講,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不免顯得俗了,隻顧着按照其他人說的方式活着,忘了靜下來,思考這樣的生活到底是不是對的。
如此,讀完《病隙碎筆》,我最深的感受絕不是史鐵生的堅強,而是他靜觀生活的态度。從現實意義上說,這本書告訴我要靜下來,用心像旁觀者一樣看自己的生活,但又很難說能像史鐵生一樣靜下來,因爲我們終究是不大可能像他一樣的。但這就代表我們不能向史鐵生的人格學習、不能靜下來看我們的生活了嗎?
當然不是。
我們是健全人,無論和史鐵生相比這是一般意義上的幸哌是某種意義上的不幸。史鐵生對人生的思考,是站在他已不會引領正常的人生的角度進行的;而我們對人生的思考,是站在我們正過着正常的人生的角度進行的。
我們不可避免地會去想,怎麽能讓我自己過得更好?若是沒有史鐵生的精神在旁激勵我們,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便可能無法擺脫主觀因素,從而或多或少地帶有一點自私的影子。但若是我們能夠在史鐵生的人格中發現值得我們借鑒的,我們便可以更客觀地看我們的人生,獲得更深層次的心靈感悟。
但請同樣在《病隙碎筆》中窺見人生真谛的你記住,首先要靜下來。爲了向這位老人的“靜”緻敬,也爲了看一看自己的生活。
【第2篇】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史鐵生。
如果你喜歡了一位偶像,請你一定要爲他寫一些文字。對于喜歡的作家,我想我們更應該寫點東西吧。于是便有了這些文字。
我看過的書不太多,印象比較深刻,對自己思想有過強烈震撼的則就更少了,其中就有史鐵生的《病隙碎筆》和周國平《人與永恒》,前者更易懂,後者哲理性強些,稍有些生澀難懂。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大家應該不陌生,我們這一代人高中語文課本中一定都讀到過,而且我們之中很多人是通過這篇散文認識了地壇。這篇文章也支撐了史鐵生在散文文學上的地位,也更加堅定了史鐵生寫作的信念。
職業是患病,業餘才是寫作,史鐵生在《病隙碎筆》中調侃自己。《病隙碎筆》是哲學性的散文,是一個思索的過程,通篇無題,與殘疾并無太大幹系。所有的文字主要源自一個健康的靈魂對生命的困惑與痛苦的探索,源自一個思想者對人生基本命題的哲學思考與辯析。
一直是在尋找,史鐵生是一個完全靠自己的覺悟修養自己品行的人,他窮盡自己的一生去思索人生,他不能行走,但他是思想的行者。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說道: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他早看透了生死,置之度外,他堅持活下去就是爲了尋找活着的信念。爲活着而思索,爲思索而活着。
關于史鐵生,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作家筆下對他的文字和他本人的敬畏與推崇。周國平後來爲《病隙碎筆》作的序曾寫道:
三年前,在輪椅上坐了三十個年頭的史鐵生,生活中沒有出現奇迹,反而又有新的災難降臨。
關于殘疾,史鐵生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殘疾。;在此意義上,殘疾是與生俱來的,對所有的人來說都是這樣。
看到人所必有的不能和限制,這是智慧的起點。看到并且接受人所必有的限制,這是智慧的起點,但智慧并不止于此。如果隻是忍受,沒有拯救,或者隻是超脫,沒有超越,智慧就會淪爲冷漠的犬儒主義。
《病隙碎筆》中有許多對于信仰的思考,皆發人深省。一句點睛的話是:;所謂天堂即是人的仰望。
;人的精神性自我有兩種姿态。當它登高俯察塵世時,它看到限制的必然,産生達觀的認識和超脫的心情,這是智慧。當它站在塵世仰望天空時,它因永恒的缺陷而向往完滿,因肉身的限制而尋求超越,這便是信仰了。
完滿不可一日而達到,超越永無止境,彼岸永遠存在,如此信仰才得以延續。所以,史鐵生說:;皈依并不在一個處所,皈依是在路上。
;這條路沒有一個終于能夠到達的目的地,但并非沒有目标,走在路上本身即是目标存在的證明,而且是惟一可能和惟一有效的證明。物質理想和社會理想的實現要用外在的可見的事實來證明,精神理想的實現方式隻能是内在的心靈境界。所以,凡是堅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堅定就已經是信仰的成立。
對于;職業是患病,業餘才寫作;的史鐵生,如果說這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在和疾病鬥争,我想他一定赢了。
命若琴弦,終成絕響。
一個人并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盡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史鐵生用自己的一生诠釋了生命的意義。
史先生一路走好。
【第1篇】常常看到有人在提起史铁生的时候,喜欢强调他是残疾人,并因此对他顽强坚毅的人格大加赞赏。这样的说法自然是正确的,但这样容易使没有读过史铁生的人走入一个误区,以为史铁生人格的全部魅力,都体现在他的顽强坚毅中了,甚至于将他的残疾当作他的著作的全部卖点。
在读史铁生之前,我也有过这样的理解,可后来的我才发现仅仅以一个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的角度认识史铁生,实在是有些遗憾了。正如近日读的这部《病隙碎笔》,若真的只看到这部书是在“病隙”写就的,而忽略其中一些对人生的重要思考,或许就会有遗憾。
可是话又说回来,史铁生正是因为“病”,因为“残疾”,才有机会抛却一个健全人一生中要经历的太多纷繁复杂,静下来审视自己的生活。他的这部《病隙碎笔》给我的最大感触,便是“静”。面对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他一直静静的。
而正是他这样的“静”,解答了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惑。
比如说,信仰。
在人们都开始反思中国人信仰的缺失是不是一种可怕状态的年代,有多少人真正去关心过,人们想要有一个信仰,是为了什么?我们往往处于“当局者迷”的状态,被生活中的许多不称意的事情弄得眼花缭乱。我们总以为自己需要信仰,正是因为需要追求一个事事顺心的世界。
但史铁生的生活中便没有那些琐事了,他有的只是这时常被人们拿来用作“乐观坚韧好典型”的坎坷命运。
于是他静观由我们组成的健全人的人生百态,并告诫我们,“以无苦无忧的世界为目标,依我看,会助长人们逃避苦难的心理,因而看不见人的真实处境,也看不见信仰的真意”。他不逃避苦难,因而能够静静地看着这个存在苦难的世界;也不逃避所谓的健全人,因而能够静静地审视健全人的生活,以“旁观者清”的视角在“碎笔”中指引我们。
再比如说,发展。
保护环境这件事,城市乡村、大街小巷,处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宣传标语,环保行动在全球范围内蔚然成风,原本是不必由史铁生去提醒我们的。
可史铁生提醒我们的是什么呢?作为一个身体上已不允许自己、心中也不愿意在社会上争一份地位和财富的人,他告诫在社会中忙碌的我们,要注意我们保护环境究竟是不是出于真心。
“现在的生态保护思想,还像是以人为中心,只是因为经济要持续发展而无奈地保护生态,只是出于使人活得更好些,不得已而爱护自然。”这句话对于每天都在纠结着怎么“活得更好”的人们来说,真的会有醍醐灌顶的效果。
从这一点来讲,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免显得俗了,只顾着按照其他人说的方式活着,忘了静下来,思考这样的生活到底是不是对的。
如此,读完《病隙碎笔》,我最深的感受绝不是史铁生的坚强,而是他静观生活的态度。从现实意义上说,这本书告诉我要静下来,用心像旁观者一样看自己的生活,但又很难说能像史铁生一样静下来,因为我们终究是不大可能像他一样的。但这就代表我们不能向史铁生的人格学习、不能静下来看我们的生活了吗?
当然不是。
我们是健全人,无论和史铁生相比这是一般意义上的幸运还是某种意义上的不幸。史铁生对人生的思考,是站在他已不会引领正常的人生的角度进行的;而我们对人生的思考,是站在我们正过着正常的人生的角度进行的。
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去想,怎么能让我自己过得更好?若是没有史铁生的精神在旁激励我们,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便可能无法摆脱主观因素,从而或多或少地带有一点自私的影子。但若是我们能够在史铁生的人格中发现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便可以更客观地看我们的人生,获得更深层次的心灵感悟。
但请同样在《病隙碎笔》中窥见人生真谛的你记住,首先要静下来。为了向这位老人的“静”致敬,也为了看一看自己的生活。
【第2篇】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
《病隙碎笔》读后感
学生习作。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 更 字。读 病隙碎笔 有感。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他,把生活比作戏剧,诠释的那么准确 要让一出戏剧吸引人,必要有矛盾 有人物间的冲突,矛盾和冲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 境遇各异,乃至天壤之异 然而生活何...
病隙碎笔读后感
精品文档。病隙碎笔读后感3篇。病隙碎笔 是史铁生在生病 时期的点滴感悟,语言平易近人,苦苦思索着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 苦难与信仰 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下面是有病隙碎笔读后感,欢迎参阅。病隙碎笔读后感篇一 我一向不喜欢看随笔的,但史铁生的随笔 病隙碎笔 却一下子吸引了我。这部...
《病隙碎笔》读后感
病隙碎笔 读后感。病隙碎笔 读后感。灰蒙蒙的天空下,死气沉沉的四周长满了一簇簇带着尖刺的荆棘,一抹扎眼的鲜红色在荆棘丛上晃荡着,那是一只气球。尽管四周危机重重,但它依然执着地朝太阳的方向挣扎。这是我看完 病隙碎笔 这本书后脑中浮现出的史铁生的一生。史铁生的一生,病痛接连不断,此病未去彼病又来,让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