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天性》读后感

发布 2023-09-12 16:35:59 阅读 1975

《社交天性》读后感。

在这个寒假里,我阅读了一本关于“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科普类书籍,书名叫做《社交天性》。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该学科将社会心理学与神经影像技术相结合,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科学实验,来研究人类的社会认知问题。

社交天性》这本书主要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告诉读者该书的主要观点,即:大脑天生热衷于社交。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大脑的社交属性也在不断进化,从而帮助人类更好地繁衍下去。第二部分阐述了作者的研究团队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人类在面对各种社交情境时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的不同反应,从而印证作者的一些观点。第三部分则**了将上述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生活、员工激励、学校教育等领域。

本书中的几个观点对于我今后的工作有一定的启发。

第一个观点是:社会痛苦与物理痛苦共用同一个神经机制。也就是说,人们因为失去至亲、被好友背叛、或受到周围人排挤而产生的“心痛”的感觉,并不是矫情,而是真的疼痛。

研究团队邀请志愿者参加一个实验,实验的内容是请志愿者躺在核磁共振扫描仪中玩儿一个多人互动的传球类电子游戏,玩儿了几分钟后,按照研究团队的事先安排,其他玩家开始不传球给这名志愿者,也就是说这名志愿者在游戏中遭到了排斥。此时核磁共振成像显示他的“背侧前扣带皮层”激活程度显著提高。而根据以往的实验已知,人类在遭遇物理痛苦时,也会出现“背侧前扣带皮层”激活程度提高的现象。

也就是说社会痛苦与物理痛苦共用同一个神经机制。

当人们遭遇物理痛苦时,比如说遭遇疾病的折磨时,会出现记忆力减退、思维能力下降的现象。如果社会痛苦与物理痛苦本质上相同,那么可以推论,当人们遭遇社会痛苦时,也会出现记忆力减退、思维能力下降的问题。在学校这个人员众多的社会团体当中,每个学生都面临着大量而复杂的人际交往问题。

尤其当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时,周围的环境一下子发生巨大变化,如果没有及时适应,就会产生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扰,有些人可能会陷入被同学排斥的状况当中,从而产生社会痛苦,这种痛苦会影响到学生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另外由于人类的社交天性,当人们社交方面得不到满足时,就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思考为何自己不受欢迎等问题上不能自拔,如此一来也会影响他们对于课业学习的投入程度。所以,作为老师,我们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外,对于人际关系有困难的同学也要及时发现、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扰。

此外,现在的学生还有沉迷于手机、网络的现象,也是由于他们的社交需求在其他方面得不到满足,所以才把该需求诉诸于手机和网络。所以在班级建设中,我们要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基于班集体的良性社交环境,让他们在班级当中找到自己的社会价值。

本书另外一个观点让我印象十分深刻。作者认为,人类并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自私,合作才是人类的天性。在以往的印象中,人都是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的。

但其实在漫长的人类进化史中,人类发现比起单打独斗,与他人合作才能带来更大的利益。所以说,个人利益与合作共赢二者本质上并不冲突。书中通过一个博弈实验来验证关于人类合作天性的观点。

实验参与者有两人,两人分别做出决策,当两人都选择合作时,各获得5美元;当两人都选择不合作时,各获得1美元;当一人选择合作,另一人选择不合作时,选择不合作的人得到10美元,选择合作的人什么也得不到。尽管从理性角度来看,选择不合作的收益要更大,但许多研究都表明,大约有1/3的人会选择合作。并且当一人知道另一人已经选择合作的情况下,他选择合作的几率会从1/3提升到2/3,尽管这样做会减少他的收益。

唯一能解释这一现象的,就是人类普遍具有合作意识,在公平的前提下,他们愿意对他人施以善意。

在班级生活中,良好的协作氛围有利于集体凝聚力的提升,也有利于班级整体成绩的提升。然而现在的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个性,不太善于合作。我认为之所以不善于合作,一方面由成长环境所致,另一方面由社会风气所致。

学生能够明白合作的好处,也乐于对同学施以善意,但他们往往羞于这样去做,因为他们怕被其他同学当作异类,仿佛自私自利才是正常的表现。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合作是人类的天性,而非违反人性的心灵鸡汤。通过合作,通过帮助他人和被他人帮助,收获是可以被放大的。

这种收获不仅体现在学习成绩上,也体现在心灵的满足感与愉悦感上。

社交天性》这本书中也针对大脑的社会属性在教育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作者的研究团队发现,当“社会脑”参与到信息编码的过程当中时,人脑记忆的信息会比传统记忆方式更加牢靠,不容易遗忘。比如当教授文科类课程,比如历史课时,如果只是告诉学生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过程等枯燥的信息,学生即便记住了也会很快遗忘。

但如果能够将当时的社会环境、阶级关系博弈等社会信息融入进来,则有利于学生更加长久的记住这个历史事件。如果是教授理科类课程,则可以采取“为教而学”的方式来组织课程学习。同样是学习一个知识,一组人员被要求学习后参加考试,另一组人员被要求学习后将所学教给他人,最终,那些为教而学的人,在记忆测试中的表现要更加优异。

当然,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学时也是有限的,作者所提出的的“为教而学”的教育模式无法完全被践行,但对于个别易于混淆的知识点,如果能够采取这样一种教学模式的话,或许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社交天性》读后感

社交天性 读后感。社交天性 读后感?社交天性 一书从脑神经科学角度确认了我们的社交天性。书中介绍了大量的试验,并借此来表达观点 人类天生就有社交冲动,并且有三大驱动力 连接,心智解读和协调。婴儿出生时有生理上的需求 食物,水。这无疑是由婴儿的父母提供的,因此。提出,婴儿首先需要的是 社会连接 这才是...

《社交网络》读后感

关于金钱与友情。观 社交网络 有感信科 杜灵钰。2003年秋天的一个夜晚,在哈佛大学读心理学系的学生马克 扎克伯格在他的电脑面前坐下来,开始非常热情的构思着一个全新的点子 对于这位曾经拒绝了微软百万年薪的工作而立志于到大学深造的小天才而言,没有什么比他此刻头脑中的计划更刺激 马克要做一个囊括全球所有...

与孩子的天性合作读后感

如今总有很多人说,想找本好书看看很难。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又怎么能看的完呢?在豆瓣上看到?与孩子的天性合作?一书简介,书中首页上介绍 卢安克独特又传奇的经历足够让你佩服 在偏僻的广西农村居住 教书 做农活 放牛 不过卢安克的说法是 其实我很自私,因为我是为了自己的兴趣选择最合适的环境,我有条件选择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