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评和读后感

发布 2023-09-12 16:35:58 阅读 9985

关于书评和读后感王长来。

上周给学生布置的题目是写一篇读书笔记,为了开阔思路,并没有如以往一般要求是去读名著名家的作品,只说写你喜欢的书。然而交上来的东西却让我有些失望,转而深思。一贯以来我们总是板着面孔作文,名著也不是不好,名家也不是不值得去研究,然而对于学生来说,却总是如同咸亨酒店的气氛,让人活泼不得,长久下来竟成了写读书笔记的规矩。

这次有意让学生放开了写,绝大部分同学还是端着一本正经的架子,满纸慷慨激昂,或者“深思”,又或者“感动”,却未必见到真情实感。甚至如学生最喜爱的武侠、奇幻、言情之类的感想,也多写得八股文一般,让人哭笑不得。其实读后感真的不应该刻意要求什么,读后感应该是一个人读书之后记录下的感想,别人怎么可以评价自己的心情?

所以我只能说一些读后感(评论)讨巧的写法,并不觉得这是读后感的正途。

首先是观点。要想引人注目,标题要好,观点要劲爆。当然不是要你胡编乱造,而是在逻辑的基础上注重一个新字。

越是好的,越为众人熟悉,你讲个平平淡淡的观点,只怕首先输掉一半。观点新而。

有力,别人才有看的欲望。可以参考下这类题目,比如林妹妹是万贯家财,比如韦小宝是个帅哥,首先就让人有瞅上一眼的欲望。

有了观点,论证一定要有力,千万不能让感情控制住自己的笔。就像一个mm,你在寝室成天叨念美啊漂亮啊,一脸陶醉。兄弟们都想听听咋个漂亮法,你又不说,翻来覆去就是一句真漂亮啊,非***。

写评写一样,不能老把观点拿出来说,感情冲动之时下笔往往是情感的激荡而忽略了细节,建议稍稍平静下再写。论证的时候,要么大量引用书中原句和情节,微言大义地分析,要么就是揣度人物心理性格,一切分析合情合理,自然能说服读者相信你的观点。如果能让他们觉得“原来如此,我怎么没想到”,那文章就成功了。

但观点不是时时都能出新,里面的句子也早被人用滥,人家的心得评论写得比原著多了不知多少,比如《四书》《红楼梦》,那就剩两样:感情和文笔。

不能说理了,咱就抒情吧。也是那千古流传人尽皆知的主题,只要文笔得当,大家还是愿意随着你的文字去重温旧梦。除了情,穿插着书中的情节,将那些大家都知道唯独书中人物当局者迷的东西说出来,就像读者自己在说一般。

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写出自己所思所想,有人帮他说了,自然舒服。

这是相当考验文字能力的。因为大众化的感情观点人人可以写,只有人家文笔没你好,你抒出去的情能引起共鸣,别人的不可以时候,你才能不泯然众人。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用理论去解析文章。个人来说,我并不喜好这种文章。一是分析需要很多理论去支撑,高中阶段很难掌握这么多条条条框框,若是少少的,又难免班门弄斧之嫌,更怕用得不当被老师认为半罐水响叮当。

另外,你要知道读你文章的人也不一定就知道那么多理论,或许看了会佩服会觉得高深,但不一定喜欢。同样的,你喜欢历史**还是历史课本?再者,理论未免枯燥,很难引起读者共鸣,人家想来找知己说说心里话,结果遇上一堆看不懂的东西,怕是又会损失一批支持者了。

自然,用这个要求衡量学生作文有些偏高,然而我们总是要给出一个方向,避免这连篇累牍地****。那些名家名篇未必需要你去赞扬什么,而我却希望你们在读书的时候,得到一点属于自己的东西。

《姥爷》书评读后感

只为更好地相见。读蒋雯丽 姥爷 有感。我其实,没有那么悲伤,不是爱不够深,而是我相信,他的灵魂去了天上。摘自 姥爷 书封。每个人的童年就像一个梦,日子暖得像泛黄的老 找到蒋雯丽老师写的 姥爷 这本书,也是个偶然。前几日,我在中心校区图书馆躲避初冬的寒冷打发时间的时候,发现了一本书封皮设计朴素,题目简...

边城书评 读后感

作者沈从文先生用朴实又哀婉的语言,介绍了位于湘西边境茶峒镇上,一个老人同他唯一的亲人 翠翠同守渡船,相依而生的故事。厚重的历史,清幽的风光,淡淡的爱情在沈老先生笔下变得栩栩如生。贯穿全书,最让我喜欢的,也是最让我向往的,就是茶峒人的那种洒脱。这里的人们无不轻利重义 守信自约 酒家屠户,来往渡客,人人...

《人生》书评读后感

苦难是上天另一种形式的爱,它提醒我们从错误中回来。题记。初次看到这个标题时,感到有点太宽泛,但我充分信赖路遥先生的写作水平,于是二话不说就从校图书馆借来了。抚摸着乳白色的封皮,不禁想起 平凡的世界 想起少平 少安 玉厚老爷子曾带给我莫大的享受,精神的洗礼,似乎刚才还对这本书怀着期待,转眼间最后一页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