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工人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

发布 2023-09-03 00:56:40 阅读 8111

退休工人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家乡的灯光越来越亮。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祖国面貌日新月异,家乡的变化万万千千,我个人体会最深的是灯光的演变和发展。

记得儿时,奶奶和妈妈都有一只铜制的灯台,下面有底座、铜杆,铜杆顶端有一只灯盏,在灯盏里注以豆油或菜油,用灯草芯浸入油中作捻子。这是一种乡间随处可见的油灯,也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灯具,灯光荧荧如豆,房间里什么都看不清楚。即便是这样的油灯,也不是家家都能享用得起的,奶奶纺纱的时候,为了节省灯油,就点一根香,借助香头上微光以照明。

看过奶奶纺纱后,对史书中“凿壁偷光”、“映雪曩萤”诸多典故,就都可以理解了。

我小时候读书,用的是父亲自制的煤油灯,一只小玻璃瓶装满了火油,上面有一只盖子和一根灯头,用火纸卷成灯芯通到下面的油瓶里。当时的火油称之为“洋油”,是19世纪末西洋过来的“舶来品”,上世纪50年代传到我们乡下。火油比豆油**贱,亮度也高一些,从小学到中学整整12年,我每天都在这种油灯下读书写作业。

20世纪60年代初,我到上海读书和工作,灯的问题彻底解决了,后来回乡休假,看到农村里的油灯又进了一步,用一种有灯罩的火油灯,家人们已经很满意,但我在城里用惯了电灯之后,一下子回到家中,仍觉得黑灯瞎火的很不是滋味。

直到20世纪80年代,托***老人的福,受改革开放之惠,农村里建起了电厂和水厂,家家用起了电灯和自来水,农民也开始过上了“点灯不用油,吃水拧龙头”的新生活。刚刚通电的时候,每家只装一两只15瓦、25瓦的蜡烛灯,十几户人家合用1只5安培的电表,每月为分摊几元钱的电费闹得不可开交。虽然如此,社会毕竟已经前进了一大步。

本世纪初,我从上海退休回归家乡后,乡村完全实现了电器化,农村用电也已城市化,家家都有独户大电表,每个房间都有好几个插座,灯的品种五花八门。有日光灯、台灯、壁灯、吊顶灯、落地灯,天花板上还有装饰灯,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空调各种电器样样俱全,每月交几百元钱电费已经习以为常了。去年,女儿在**城里安了新家,今年春暖花开时节,我们老俩口到女婿家住了一星期,女儿陪我们夜游**凤城河,但见迎春大桥、凤城河广场、**老街上,车流如鲫、灯灿似河、火树银花、繁灯争艳,星星般的灯光和灯光般的星星洒在夜空中,把**大地编织成一幅美丽而又宁静的夜景图,几乎可与上海不夜城相媲美。

呵,我们的家乡灯光越来越亮,我们的祖国前途无限光明!

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

为新中国欢呼为新中国奉贤。在旧中国,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重压下的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在死亡线上挣扎。我也曾两次到了死亡的边缘。一次是1941年的 四一九事变 日寇入侵 时在初中三年级的我和几位同学在一位老师的带领下逃难,沿着瓯江徒步北上,日行百里,饥肠辘辘,到达 镇,又转...

退休老教师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 我的DIY

路由 足 与 各 组成,所以才 人各有路 正因为 人各有路 所以才人各有成。最快的脚步不是跨越,而是继续 最慢的步伐不是小步,而是徘徊 最好的道路不是大道,而是小心 最险的道路不是陡坡,而是陷阱。人生道路上既有坦道,又有泥泞 既有美景,又有陷阱,只有坚定信念又勇往直前的人才能到达胜利的终点。人生十字...

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 乘车

为赶上最后一班车,我走下刚到汕尾站的大巴,又匆匆忙忙地踏上停在荷苞岭公共汽车站的公共汽车,选择了一个临窗的位子坐了下来。接着,陆续上车的乘客很快便把座位都坐满了。这是最近才开通的市内公共汽车。我感受着它的新鲜,并体验着前所未有的生活。公共汽车准时开出站。只见乘务员用本地话叫乘客们坐好,然后逐个逐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