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十几年的光景过去了。从大学毕业分配进银行,一路奔波着,忙碌着,记忆中的一些琐碎往事似乎随着时光的流逝,变得有些模糊了。但是当年工作的点点滴滴,那些与**银行一路走过的岁月却日久铭新,令我终生难忘。
参加工作的第一站--*银行**分理处与今天的**银行网点有着天壤之别的厚实和朴素,是我最早接受金融启蒙的开始。80年代末,当时的银行网点,门牌上大都挂着“某某分理处”或“某某储蓄所”字样,外表朴素,很少有豪华张扬的。除了“大银行”以及临街繁华地段的几家银行显得比较气派外,其他的就跟小百货商店那么大。
小而窄的门面,高而旧的桌椅,昏暗陈旧的吊灯,水泥砌平的地面,再加上被银行师傅磨得发旧的大算盘、笨重的大钢箱,基本构成了营业网点的所有家当。像许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当年的我就坐在三张桌子拼起的“丁”字柜台前,每天收收付付,写写算算,重复着简单划一的数字劳动。每逢夏季,没有空调的营业室炎热难耐,打开电风扇也只往地面上吹,生怕桌面上的账页被风吹散;到了冬天,尽管屋里有暖气,但外面的寒气却因门的不断开启而直逼柜台,我们只好搓着手,跺着脚,一边招呼进进出出的客户,一边写写算算。
就这样寒来暑往,当年的银行当年的我们,用百分之百的手工操作服务着老百姓,温暖着储户的心。
那个年代,人们进出银行,也没有太多的选择。看来看去,只有传统的几项业务:活期储蓄、定期储蓄、定活两便、零存整取,还有一些信汇、电汇…….
当客户走进银行,见柜台里的工作人员低头算帐,他们或观望,或小心翼翼地询问,得到准确的答复后,他们会自己找到该排的队伍里等着办理业务。除了存钱和取钱,市民们似乎对银行服务没有太多的奢望;而当时的银行也大多抱着“坐等顾客上门”的想法,存不存由你!
如天公造物般的神奇。也就是十几的工夫,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金融产业的不断创新,使银行的面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昏暗破落的窄小门面统统改换成宽敞明亮的气派门面,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不约而同地成为新型都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走进银行大厅,人们再也听不见拨拉算盘珠子的“噼里啪啦”声响了,轻柔的背景**和着电脑键盘演奏出的欢快旋律,无不令人心旷神怡;原先那高不可攀的柜台连同阻隔银行与客户情感的篱笆一起被卸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张显人文关怀的“低柜式”服务;智能化的服务设施把银行人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了出来,丰富的个性化金融产品为居民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银行的营销模式,也早已突破了传统的“收收付付”,“金融财务顾问”、“理财经理”、“客户经理”等新名词纷纷跃入人们的眼帘,而**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的流行时尚,则使百姓的金融生活空间更加广阔。涉及居家理财甚至衣食住行的各项服务只需轻敲键盘,几秒钟内就可以搞定。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手头日渐宽裕的都市人在**银行理财经理的启发下,真切体会到了金融理财的妙处。琳琅满目的金融产品,使市民进银行就像逛超市一样地便利:缴纳**、水电费、税款、保险费可以通过银行自动转帐,买车购房可以到银行按揭贷款,**可以借用“银证通”,汇款可以乘“汇款直通车”、“全球快汇”,还有银行卡、保管箱、**、“外汇宝”、个人支票、保险**等等金融产品,叫人应接不暇。
记得银行卡刚刚面市不久,当时的信用卡还是“养在深闺人未知”,老百姓习惯于用现金支付结算,许多商家兴致不高,生怕用卡结算线路不畅而影响自家生意,纷纷摆出“拒卡千里”的姿态。当时手拿银行卡消费,在许多商场经常遭到冷遇,后面排队的顾客更是对你投以不耐烦的责怪目光,仿佛你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儿。而如今事过境迁。
随着银行卡存款、取款以及查询、转帐、消费等等使用功能的丰富,银行卡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亲密伙伴”。上街买菜、买衣服、买家里的日常用品,哪怕只消费几元钱,银行卡也会轻松搞定。老百姓和银行卡可以说形影不离了。
就我的朋友来说,随便打开他们的钱夹,现金肯定不多,但牡丹信用卡、牡丹贷记卡和牡丹灵通卡等各色银行卡被一层一层地插在皮夹子里,时时带在身上,依着各自的理财和消费喜好,各有不同的长处,倒也用得得心应手,很是惬意。本人喜欢用卡的最大理由,是因为它轻薄、小巧,易于携带,而且兜里揣着银行卡,走到**都有一种心神笃定的感觉,有底气,好像带着一个随身银行。平时跟着同事逛商场,看中一两件衣服就往身上套。
同事评头论足一番,随手就掏出牡丹贷记卡来一刷。只听pos机“吱吱”地响几下,按几个密码,签个字,拿张小票,省了数钱的麻烦。更潇洒的是到外地出差,无须傻里傻气地揣上厚厚的现金。
宾馆结帐、饭店吃饭、商场购物全部刷卡;现金用完了,再去取款机上提钱就成了。
前些时候,陪一些内地客人参观**市**路上的“大银行历史展馆”,里面浓缩了***金融60年的风云。
建国60周年祖国在我心中征文选登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一个平凡的人,说平凡,是因为我没有过人的才智 显赫的地位,更没有骄人的业绩。但我和所有人一样,我的过去 现在乃至将来,都深深地烙下时代的印迹,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九十年代末,国家对民办教师实行了 转 堵 考 养 的阳光政策,取消只有在中国才有的 民办教师 我们这些 合同教师 也被列入...
建国60周年祖国在我心中征文选登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一个平凡的人,说平凡,是因为我没有过人的才智 显赫的地位,更没有骄人的业绩。但我和所有人一样,我的过去 现在乃至将来,都深深地烙下时代的印迹,折射出时代的变迁。19xx年,我在那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热潮中落伍了,因为家庭经济等原因,我没有选择复读。在那段时间里,我的心被一种灰暗的东...
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
为新中国欢呼为新中国奉贤。在旧中国,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重压下的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在死亡线上挣扎。我也曾两次到了死亡的边缘。一次是1941年的 四一九事变 日寇入侵 时在初中三年级的我和几位同学在一位老师的带领下逃难,沿着瓯江徒步北上,日行百里,饥肠辘辘,到达 镇,又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