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读后感

发布 2023-08-28 01:38:35 阅读 4598

创新读后感范文。

怀着顶礼膜拜的心理,我认真阅读了《创新改变世界:18位著名科学家的创新故事》一书。本书共收集了15位院士和3位研究员的精彩报告,他们结合自身的科研经历谈了开展科技创新的感悟,体现了丰富鲜活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内容深入浅出,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但蕴涵着丰富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对我们年轻科研人员拓展创新思路,激发创新活力,树立原始性科学创新和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信心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1)打好基础。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李振声院士举了钱三强先生的例子,说钱先生在居里夫人指导下用了四年半的时间研究完成第一个课题。在这个过程当中,钱三强先生很认真地完成了做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包括收集资料、选题、进行实验设计、进行具体的操作,然后资料做记录,分析资料,最后提炼总结,写成**。钱三强先生说居里夫人给他第二个课题的时候,难度比第一个课题还要大,可是他却只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

这是因为在做第一个课题的时候他已经把做研究的基本方法都掌握了,所以做第二个课题的时候就比较容易多了。李振声院士提醒现在的年轻同志要注意,做事不要急躁,特别是开始做研究的时候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打下一个好的根基。对于打好基础的重要性,地磁空间科学专家刘振兴院士这样。

阐述“要打好基础,就像打井和盖房一样,基础不牢,井就挖不深,房就盖不高”。

诚然,做学问好比盖房子。要盖高楼,地基非常重要;同理,要产出丰厚的成果,就离不开学问基础,任何创新都不可能凭空。基础越广博、深厚的人,他的思路会越开阔,他才能有新的视角、新的问题解决方法,才能有新材料来支撑他的创新观念。

反之,一个基础很薄弱或知识面很窄的人,不可能有宽阔的思路;没有宽阔的思路,就很难创新。创新是目的,但我们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凭空创新的结果很可能是制造学术泡沫。

如何打好基础呢?昆明动物所副所长张亚平院士说,从事科学研究,不能单纯追求文章数量,而要耐心地积累,尽可能静下心来开展一些更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形成系统性工作,并在短期、中期、长期发展中寻求最佳平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侯建国院士总结自己的体会,第一个就是做科研工作的时候,要从“大处着眼”。

选择课题的时候,一定要选一些大的,有重要影响的问题,要选择一些这个领域对科学前沿或者对于实际应用有重要意义的课题。他用大树来形象的对学科进行比喻,对于一些重大的问题,就是一个树干的问题,你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就相当于一个树干。有的是一个树枝的,有的是树叶,你把树叶都拿掉,还是一个树,也就是说这个学科还是一个完整的学科。

打基础有一个开始阶段,在这个阶段打基础应该比较广阔。现在确实存在一个问题,即分工过细、研究面过窄。像我们目前从事的遥。

感科学研究,本身即是航空航天、地理学、电子工程、计算机技术的综合交叉学科,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就既需要理科方面应有的修养,也不可缺乏工科方面的基本素质。老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实际上就是要打好基础,有了坚实的功底,下笔确实就如有神了。

实际上,这个“神”也不是什么神秘的力量,而是你自己的力量,就是厚积以后自然要薄发。(2)科学研究之选题。

几乎每位科学家都反复强调科学研究中选题的重要性。国家大科学工程项目“空间太阳望远镜”的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艾国祥院士说“科学研究要着眼于国家战略需求”。两弹一星的科学家何祚庥院士强调优先关注的应该是当前和未来我们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认为“需求是创新的源泉”,成果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该不该做。他认为,我国很多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竞争力不强的原因在于有些根本就不应该做。“选题时,大多数从别人的产品白-皮-书里面找,要么从发表的文章里面找,但真正有希望产生重大影响的并不多。

世界上的聪明人太多了,你选择研究方向,要分析一下,你具备什么优势和特点。”成果影响不大不能完全把责任推给出课题指南的专家组。不能怪出题目的,题目给你的范围往往比较大,你还要集中,确定更加清楚的方向,所以你要考虑,考虑各个环节,使得结果能真正产生重大影响。

李国杰院士谈了做“曙光”计算机几次大的跨越中的体会。当时虽然根据国家需要,做出了“曙光1000”,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但就是卖不出去。

原因是底层操作系统是我们自己做的,一些厂商没有兴趣给我们的产品配套,因此机器只能卖给大**行用户自己编的程序。课题组顶住压力,在否定自己以后,决定底层操作系统用国外流行的,而把重点放在做高层管理的机群操作系统。用他的话说是“这不是向外国人投降,而是向用户向市场投降”。

这一下走通了!现在曙光超级服务器在国内市场上一点不比国外的机器差,机群已卖了一千多套。李国杰院士的体会就是“这是老百姓的钱,是纳税人的钱,所以还得考虑影响,必须考虑国家的需求”。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郭雷谈到对自己最有影响力的书——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弗里奇所写的《科学研究的艺术》,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有真正研究才能的学生,要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是不困难的。假如他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曾注意到知识的空白,或不一致的地方,或者没有形成自己的想法,那么作为一个研究工作者他的前途是不大的”。

郭雷很认同这个看法,他说从自己当研究生到自己带研究生,体会就是,独立思考和独立选题对一个科学研究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基本素质。如果一个人在研究生阶段还表现不出自己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那么在做科学研究方面可能前途不大。昆明动物所副所长张亚平院士认为,科学研究必须正确把握定位,选择一些前沿、重要的科学问题,并把它与一些特色资源结合起来,通过对一些特色资源的研究,回答大家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

这样,才能在国际上有竞争力,自己才有可能得到发展。他教育青年人“我们每去开拓一个新方向的时候,都要思考,做这个新的东西,怎么开。

拓它;能不能在新的方向上形成新的竞争力;对我们整个工作发展能不能有所提升,有所发展。”(3)人才要逼出来。

无论是技术领域,还是管理领域的“自主创新”,归根到底都离不开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人才。研发需要人才,管理需要人才,决策需要人才,执行需要人才。李国杰院士认为人才不能仅靠“等和引”,计算所初期研制“龙芯”时,只有10多个人,不能等待留洋的人回来和引进国外的人才,要自己培养人才。

碰到第一个问题就是谁来做,计算所做通用cpu芯片的研制应该说刚开始,迟迟拖了三四个月没有下定决心,最后狠下决心把这个大任务交给年轻科学家,李国杰院士说当时他的全部家当的一半就压在这个没做过cpu的年轻人身上了!如果他砸了,我也砸了。我觉得我们应该敢于相信年轻人。

项目做完以后,我总结出来人才确实是逼出来的:自己去培养,通过大任务来逼,是一条很重要的道路,压重担是可以压出人才来的。我们部门的领导也是一直非常重视对于年轻科研骨干的培养。

按照“在学习中锻炼、在锻炼中提高”的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导,面对部门研究领域宽、承担任务重的局面,采取引进外所专家及返聘老专家等多种形式,发挥中年科研骨干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大力培养青年专业技术骨干,使得我们年轻科研人员在锻炼中获得了快速成长。总结我们这两年的付出与收获,对于人才要逼出来这一点真是体会颇多。

科技创新读后感

科技创新读后感范文。韩国科技创新态势分析报告 内容简介 本书将主要针对近年来韩国的科技创新态势的最新进展和动向进行较全面的研究,分析韩国的科技研发现状 科技战略与规划 科技创新举措 技术转移 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的情况,特别是将重点调研近年来的科技体制调整 科技基础设施情况 科技人才政策等目前我国的相...

创新扩散读后感

一 扩散。创新的扩散 首要内容就是扩散,扩散是创新经过一段时间,经由特定的渠道,在某一社会团体的成员中传播的过程。扩散的实质是个人通过信息交换将一个新方法传播给一个或多个他人。它是特殊类型的传播,所含信息与新观念有关。创新的扩散需要四个要素,即创新 传播渠道 时间 社会系统。其中,传播渠道是信息从一...

华为创新读后感

首先非常感谢领导推荐的此篇文章。读完此文章后感触很深,在华为,这种根本性因素就是自主创新,华为的巨大成功其实就是创新精神的成功。读完华为的职场经验学习的材料,材料通过对华为的企业文化,战略目标 管理改革 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让我们了解华为是怎么能够快速成长的,透过华为的成功对我们产生启发。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