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
终于看完了。鼎鼎大名的乡土中国,已经知道这本书好几年了,但已不记得最早是在**知道的。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一):乡土与文字。
终于看完了。鼎鼎大名的乡土中国,已经知道这本书好几年了,但已不记得最早是在**知道的。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
看了两遍,本书语言极为亲切易懂,虽然是**,但是读起来却丝毫不拗口,举得例子也是生活中极为常见之事,所以也会倍感亲切。
如书名般,内容自然是从“乡土”二字出发,围绕着二字展开。土地养育人类,人类依赖土地。人的种种特性、文化也与土地有着密切关系。
文化中自然包括语言。我们通常称乡下人“土气”、“土头土脑”,也都是源于“土地”。为什么会产生“土气”这样的词呢?
土气,自然是不灵活,不会变通,不与时俱进。在乡土社会,人们安土重迁,生于斯死于斯,似乎代代皆是如此,时间、空间都是凝滞的,一代又一代都在重复相同的路。这是稳定,这是保守,或许,这也是生存下去的最好方式。
活下去,只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一块土地上,耕种、收获,繁衍生息。外界充满冒险、不安、是非,尽可能的远离,只需在熟悉的地方重复熟悉的事即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指了解熟悉事物后的亲密感。
在读本书时,我也会经常有这种感觉,因为本书讲的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事,只是作者从具体的生活中抽离出来一种抽象的东西,有时也很寻根溯源,讨论某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在“文字下乡”及“再**字下乡”中,作者说到为何文字下乡难,根源何在。人的所作所为其实都是为了自身的需求,既然某件事做起来难,恐怕是因为这件事的对象不需要。而又为何不需要呢?
乡土社会是稳定的社会,是熟人社会,不同于陌生人社会的现代社会。既然是熟人,我们可以“口耳相传”,肢体动作以及语言便可以完整的表达我们所思所想,也不存在了解外界的需要。文字作为象征符号,为人类表达想法服务,但是却是间接的,使原本简单的事情又复杂化了,所以是费力不讨好的,也是不需要的。
但是随着乡土社会的瓦解,城市化的进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生活在陌生人组成的社会,这个社会瞬息万变、日新月异。读书识字已是人们基本生活所需,人与人交流需要文字,譬如邮件、qq、微信,人们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也需要文字。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
所以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本认为难的事情自然也变得简单了,这也是因为人们产生了需要。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二):解读乡土中国的一把钥匙。
熟人社会,是费孝通先生在其名著《乡土中国》中提出的一个概念。费先生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其特点是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与人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所以,熟人社会又可以称之为“关系社会”、“背景社会”。
它既是乡土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解读乡土中国的一把钥匙。
熟人社会在乡土中国体现得淋漓尽致。从子女入学入托到大学生求职就业;从职工分配住房,到医院寻医问诊;从银行排队取钱,到创业行政审批,可以说“熟人社会”的影子在乡土中国简直是无孔不入,其所表征的“熟人好办事”足以对乡土中国的一切似怪不怪现象作出准确地诠释!
在乡土中国,作为“熟人社会”其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群众对关系严重信赖,似乎没有关系就不可能得到公正的待遇与处置。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
比如,认真慎重本是医生的一种最基本的职责,但是病人的亲属在问诊时还是习惯去找熟人,似乎不认识医生,医生就会怠诊一样;再比如,发生交通事故,当事人的第一反应本是“报警”,但是实践中当事人的第一反应便是打**找熟人解决;还比如,许多人打官司,冒出的第一个想法是“在法院有何关系?”,似乎没有关系,法官就不会做出公正的处置!此种心理其实就是对法律制度、管理制度的不信任!
第。二、公事私办,公权私用。
即使是办一件“大公无私”的、理由正当的事情,也要发动私人关系,否则如果按正常渠道办理,往往难以如意,即使如意,搭上的时间成本、费用成本也可以折抵本该得到的利益。
许多成功的企业家都关系活络、人见人熟,为什么?因为果没有那么多熟人,企业就无法发展起来。比如说,如果不结交****,营业执照这一关就不好过;不结交工商干部,企业就会接二连三地受到骚扰;不结交税务干部,就会有交不完的税。
总之,要不把方方面面握有权力的机关和人物(熟人)打点好,企业就别想平安地办下去。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
第三、“潜规则”盛行。
熟人社会存在各种各样的潜规则:当官有当官的潜规则,办事有办事的潜规则,不懂潜规则,不按潜规则办事,就很难当下去官,就很难办下去事。在熟人社会里,那些熟人少,遵规守则的老实人被视为无能和不通世故,因为事事讲关系,事事讲疏近,规则和法律只是“迫不得已”的最后选择!
因此,很多人都把大量的精力与时间投入到“走关系”、“跑路子”之上!比如,很多当官的都患有“脂肪肝”,可是为了保持一定的关系网络,却又不得不整日忙于酒桌应酬。
所以,要解决乡土中国的一切见怪不怪的现象,就必须打破“熟人社会”,重新构建一种新的社会。而要重构一种新的社会,对于“熟人社会” 就必须对症下药!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
熟人社会之所以大行其道,症结就在于规则虚置化,就在于“熟人好办事”。所以,打破“熟人社会”就必须使规则得到落实,就必须做到“有无熟人都一样办事”。
费先生认为,只有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变迁,在越来越大的社会空间里,人们成为陌生人,由此法律才有产生的必要。因为只有当一个社会成为一个“陌生人社会”的时候,社会的发展才能依赖于契约和制度,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能通过制度和规则,建立起彼此的关系与信任。
也就是说,只有当社会发展到“生人社会”时,熟人社会才会被打破。但是,仅靠社会的自身发展,“生人社会”的形成将会变得漫长而不可期待。由此,似乎有必要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制度来推动“生人社会”的形成。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
费孝通《乡土中国》之读后感
2 文字下乡 再 字下乡 知识还能改变命运吗?费老师在文字下乡中说 愚与非愚,是知识问题,而不是智力问题。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在常说的 知识改变命运 这样一句话。随着大学生就业难的日益加剧,新读书无用论又重新在农村抬头,不上大学一辈子受穷,上了大学马上就受穷 这样的话已在农村开始流传。费老师在 再 字...
《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 读后感。乡土中国 读后感。我怀着对社会学极大的热情读了这本费老的 乡土中国 读罢,感触颇深。正如费老所说,这本书是一种尝试,尝试回答了 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 这个问题。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
乡土中国读后感
这本书很薄,但是可以读得很厚,第一遍我没有太看懂,回过头又重新读了一遍,想要了解真正的中国可以从这本书开始,它对中国的社会结构 国民性格的形成做了基层的分析,解读。关于 乡土性 和 现代性 采用了学术研究的名词来阐述,里边的每一章展开来讲都是一幅宏大的 故事 它没有 嘲讽 没有 置身事外 没有 指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