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荣耀》这本书是历史研习社的第一本书,作者以“鲜活”的历史人物为线索,专业的历史知识为背景,让大众获取知识。这本书告诉我们历史人物不适纸面上冷冰冰的一个个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曾经活过的人,他们也鲜衣怒马,也曾引吭高歌,也曾进退失措,也曾儿女情长。
本文以曹操为例。历史上关于曹操的评价莫衷一是,但许劭的这句评价得到很多史学家的一致赞同:“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作为最具争议的历史人物,即使立下了万载伟业但也背负着千古骂名,在《历史的荣耀》这本书中,对曹操提出了第三种评价:终结末日的救世主。
东汉末年,曹操是如何崛起的,这背后有着什么样的秘密呢?本书提出了一个不一样的观点,但也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常说时势造英雄,但是曹操除了符合这点之外,他还自己制造**,利用宗教信仰把自己一手打造成为世界末日的“救世主”。
曹操出生于信奉黄老道的家族,似乎有先见之明,早早的就刻意营造自己“得天命”的**。曹操很善于用人,他广泛吸纳能臣名士为其鼓吹制造**,把自己打造为“救世主”的形象。
比如在当时民间有着很多关于曹操得天命的**:“汗家将亡,安天下者彼此人也”、“今天下大乱,安生民者,其在君乎!”、奕奕天门开,大魏应期运”等等,这些都是当时其门下名士们对曹操的**,流行甚广,这极大的扩大了社会**的影响力。
这些**恰恰成为曹操迅速崛起的垫脚石,**的倾向其实就是民心所向的力量。
从东汉末年的社会背景来看,当时百姓对社会现实强烈不满,天降旱灾、**贪残、社会恶行,人心思乱,因此末日观念深入人心,民众骚乱、奔走流浪,引发动荡。此时,民众寄希望于有救世主能改变他们的现状,恰好曹操为自己打造的救世主**导向起到了得民心的作用。
借助宗教思想笼络人心,获得青州黄巾军和张鲁追随。曹操任济南相期间曾禁绝齐地祭祀汉初的城阳景王刘章,大举捣毁神坛。故而黄巾军认为曹操与其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并以此作为基石,青州黄巾军选择了认可曹操的“黄天”地位,主动投靠曹操。
从此,曹操获得了逐鹿天下的“第一桶金”——三十余万的“青州兵”!不仅如此,同样具有道教思想的张鲁信奉天师道,与黄巾军一样承载了汉末的黄老思想,声称:“宁为魏公奴,不为刘备上客也”。
最终,在乱世之中,张鲁选择了自带“黄天”buff的曹操。
由此可以看出,曹操特别善于利用和控制道教为自己宣扬“天命”,收拢人心。伴随着青州黄巾军收编和张鲁率教民归降后,道教的东西两支教团势力也随之同归曹操麾下,为曹魏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是天命所归还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呢?曹操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得益于利用宗教思想笼络同频率的人,制造天命所归的**。《三国志》里面有记载,司马懿去世的时候,曾对他的两个儿子说:
“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君子之心者得诸侯;得诸侯之心者得士大夫。”
东汉末年纷乱的时局中,不管是何种方法,想要稳固自己的地位,唯有人心不可失,只是他们的方法各不同而已。唯有真正走进古人的内心世界,听懂他们的理想与抱负,才能更好的作出评价。《历史的荣耀》这本书从“人心篇”“霸业篇”“权谋篇”“兴亡篇”四方面讲述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分析,让我们感受到他们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不是用简单的好与坏能够概括的。
设身处地的去思考他们的所处的历史情境,分析他们的形为动机继来评判。
历史让我们更好的追思怀古,了解当下,放眼未来。正如托马斯·潘恩所说:“我们的过去决定了我们要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
少年的荣耀读后感
少年的荣耀 是作者由父亲的回忆所触发的 它是一部充满印度与温度的成长 也是一部充满反思 精神闪烁着人性光芒的战争 它讲述的是一群懵懂无知的孩子,曾经无忧无虑 天马行空,抗日战争的爆发让她们和战争猝然相遇。写的是战争中山东乡间的几个孩子,展现了他们充满童趣生活,因为不在县城省城,战争原来离他们有一段距...
《少年的荣耀》读后感
少年的荣耀 读后感。少年的荣耀 读后感 荣耀刘乙澍岁月如歌,少年如梦,这是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大师李东华笔下一曲鲜艳美丽的少年之歌。少年的荣耀 这部 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沙良在中国抗日战争年代经历时间流逝和世态迁移的成长故事。全文没有一处大肆感叹,全部都是以一个少年的视角去描述一片飞舞着沙土 弥漫着硝烟 充...
读后感 读《少年的荣耀》有感
读 少年的荣耀 有感。少年的荣耀 是李东华写的一部充满着硬度与温度的成长 也是一部充满反思精神 闪耀着人性光芒的 读完它后,我觉得非常感动。书中主要讲了一群懵懂无知的孩子,沙良 沙吉 三水 阿河 阿山和潘阿在,曾经在他们的天地里无忧无虑 天马行空。可抗日战争的爆发,让他们和战争猝然相遇。浓黑的阴影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