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妈妈》读后感。
我读了《中国妈妈》这篇文章,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儿子的耳朵聋了,母亲带他去北京求医,但每次结果都是一样的。可是母亲没有放弃,她帮助儿子克服种种困难,使儿子当上了记者。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母亲的故事。让我想到发生在我真实生活里的一件事情。
记得那年我。
小学一年级,那天下午,快要放学的前一节课上,同学们在认真地听着课。忽然,一阵滂沱大雨从天而降,“哗啦啦”地倾泻下来。到放学的时候,许多家长都拥到教室门口来接,而接我的人正是爸爸。
出来教学楼,爸爸把大半个雨伞都打在我的头上,而他只遮到一点点,雨把他的衣服都淋湿了,他还是若无其事地向前走着。
我觉得不管是父爱还是母爱,都是默默无闻的、无私的;虽然没个人除了父母还有其他很多人关爱着,但是这种关怀比不上母爱的伟大和父爱的深刻。
每个人都在感恩中成长,我们不仅要感谢父母,也要感谢更多人的爱护。就像花草树木感谢阳光的照耀、雨露的`滋润一样!
中国妈妈》读后感2
文中的“中国妈妈”或者作者自己是个居高临下俯视孩子的妈妈。她坚韧不拔,她对自己的选择坚定不移,相信自己能创造孩子的未来。如果孩子的成绩或钢琴表现是成功标准的话,她确实很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但是,我不喜欢,也不愿意成为这样的妈妈。孩子不是寄托自己未竟理想的对象。很多父母耿耿于怀与年少梦想的擦肩而过,而把满腔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承托起自己当年的梦想。
于是,经常能听到父母亲们对孩子恨铁不成钢的控诉:“我把全部心血(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了,你怎么还这么不争气!”接着就是絮絮叨叨为孩子做出的种种牺牲。
这不公平。正如我们无法替孩子成长一样,孩子也无法替我们感怀春秋。孩子有孩子的梦想,我们自己的理想自己追求去啊,各做各人该做的事去。
孩子的未来应该自己来创造。我们对环境和社会的理解早已**上了种种框框,打上了各种文化烙印。我们理解了功利,却丢失了好奇心和激情。
带着这些框框为孩子构思未来,确实很有效率,但丧失了源自激情和好奇心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中国妈妈”们大量制造了一批批的医生、律师、学者和企业白领,然而没有了创造力和激情的驱动,能产生几个真正站在潮头的领袖人物?!我还一直不明白为什么父母们热衷送孩子学钢琴或小提琴。出于对**的热爱?
我相信大多数父母在孩子学琴前是不识五线谱的;希望孩子成为**家?相信大多数父母不会乐意孩子从事并不“稳定”的**行业;给孩子培养一个课余兴趣?那这个兴趣的培养成本可太高了,与效益产出明显不成比例;人云亦云,唯恐孩子落伍?
也许是,也许不是,我没看懂。我想,我们和孩子是平等的个体。抚育孩子就是个相互教育的过程:
我们给孩子启蒙知识,孩子教会我们用新的视角和纯净的心去理解世界。我们是孩子的导师,教会他们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学习,指给他们方向,告诉他们**有精彩的世界,该怎么去找;而领域种种,选择哪个领域深入下去,那就要靠孩子自己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了。当孩子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在热爱的领域遨游,他们就在书写自己的未来。
那个时候,我们在做什么呢?自然是在我们热爱的领域里做自己想做的事啦!
美丽中国读后感读后感
读了 美丽中国 我的脑海中仿佛充满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内心深处自然而然催生出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中国,从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到黄沙漫天的茫茫戈壁 从浩瀚无边的湛蓝海洋到莽莽苍苍的森林草原 从日新月异的繁华都市到绿水青山的美丽乡村,无一不展现出神州大地的神奇俊美。而美的创造者,不正是勤劳质朴的优秀中...
读后感考古中国读后感
读后感 考古中国读后感。曾经的辉煌与永恒。这里曾经有过一段耀眼的辉煌。他们是谁?为什么在这里?如今我们看到的,只是同样长满衰草的坟堆。这是一本关于古代的坟墓以及文化遗址的书,大段的介绍文物,是一部客观到不能再客观的书,但我望去,却是满目悲凉。保存下来的,大多也不是原来的样子了。而没有保存下来的,自然...
最美妈妈读后感读后感
母爱似水,清澈 甘甜,滋润万物 坚毅 刚强,不畏险阻。卧病在床的父亲,年幼求学的孩子,家庭的重担无情的压在了柔弱的母亲的肩上,母亲没有抱怨,没有绝望,毅然担负起全家的重担,为家庭撑起一片蓝天,因为她知道,她的坚强是丈夫继续有勇气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理由,是孩子能够继续求学,不断上进的希望,母亲的脚步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