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发布 2023-07-26 17:28:39 阅读 1080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很多父母在孩子的青春期,只会抱怨,抱怨孩子们叛逆,不听话,甚至有些强势的父母会恶语相向,说〝不孝子〞.其实,所有事情都是双方面的,孩子固然有些叛逆,但父母难道没有错吗?有,当然有,但孩子不能像父母指责孩子那样指责父母不是吗?

我们要〝孝〞,那就只能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不满了,于是出现了父母口中的〝叛逆〞.

很多父母从没在自己身上找过原因,一味的觉得自己的认知是正确的,对一切事物的看法都是对的,理由就是〝吃过的盐比孩子们吃过的米都多〞,社会经验丰富。孩子年龄小的。

时候没有自己的认知与理解,所以全盘接受。长大后,有思想了,一旦与父母的意见发生冲突,父母就该生气了,经常挂嘴边的活〝我是为你好啊〞.〝翅膀硬了,敢顶撞了〞〝小时候那么听话,越长越不听话了〞.

估计每个孩子都听过类似的话。

身为父母,是不是也需要从自己上找找问题?自己的所有想法都是对的吗?自己所有认为的对我们好是真的我们想要的吗?

当然,孩子小,思想不成熟的时候,父母是可以做一些决定,但孩子们长大之后我觉得很多事情需要商量,需要听听孩子的意见!之前网上流行过一句话(主要在恋人之间):我只是想吃一根香蕉,你却买一车苹果给我!

我觉得在父母与孩子间同样适合。

所以,如果经常沟通的话,就可能避免出现这类问题,父母要拿出时间与孩子交流,知道子孩子想要什么,才能够走进彼此的世界。当然,孩子也要理解父母,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在此,致以母亲节的祝福!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二)

因为工作的原因,平时也会关注一些亲子教育的书籍,遗憾的是大部分都很雷同,要么是怎样说教子女,要么是怎样提高孩子的成绩,渐渐地也就对类似的书籍有点厌倦。偶然的机会,看到这本龙应台先生的书,刚开始是因为撇到封面的帅小子,进而看到题目,自以为是关于爱情的,于是开始读下去,竟然发现内容是母亲和孩子长达三年的书信,这样的亲子沟通书籍,在我的阅读经验中是不曾体会过的,我也是一个母亲,好像找到了一点亲子教育的新思路,怎么去爱孩子,怎么沟通这份爱,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我也特别愿意以书中的某个片段来跟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所想所感。

有个段落叫〝一切都是小小的〞.某个夏天,母子在新加坡会合,母亲抱怨儿子读书不够认真,玩得太多,在假期结束之后,母亲写信告知了儿子自己的想法,安德烈的回信很及时,并对母亲的疑问作了回答,他觉得其实是个生活态度的问题,为什么不可以快乐地去做一件事情呢?我们不仅可以边听**边做作业,边和朋友聊msn,还可以一边写信给妈妈。

因为这样就不单纯是做作业了,这就成了一个好玩的愉快的过程。还说妈妈那个年代经历的在现在来说都是大事件,看电视里老师讨论或总结逝去的六十。七十。

八十年代,好像天底下所有的事情都已经发生过了,大的都做过了,到了他们这一代,应该退到小小的自我,承认一切都是小小的,把自己的世界放大。

安德烈很幸福,有个通情达理的母亲,难道我们的家长就很****吗?我想也不是,在各种各样的行为方式下都是对孩子的爱。这本书中关于孩子和母亲的交流实在太多,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翻开看个究竟。

孩子的童年时代就那么几年,怎么玩,怎么做作业,怎么处理一切小小的事情,都可以从点点滴滴去引导去帮助,不是命令,也不是抱怨环境就够得,童年是无法弥补的,那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最原始的根基。在我看来,只有我们不回避去思考怎样给孩子爱,怎样跟他们沟通,无论对孩子还是我们自己都是件好事。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三)

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

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彷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

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

〞─mm

你为什么不试试看进入我的现代。我的网络。我的世界呢?

你为什么不花点时间,好好思考‘打扮’这件事,买点贵的。好的衣服来穿?你为什么不偶尔去个你从来不会去的酒吧,去听听你从来没听过的**?

难道你已经老到不能再接受新的东西?还是说,你已经定型,而更糟的是,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已经定型得不能动弹?〞─安德烈。

这部由36封家书构成的书,不仅横跨了新与旧,左派与右派,流行文化与人文关怀,更横跨了母与子的世代价值观,集结成这一本精彩的散文集。其实在我们身边,包括我在内,有多少人和自己的父母交流甚少,缺乏适当的形式和机会,以至于两代之间形成了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我们会发现,自己越长大越孤单,渐渐的不愿意和父母分享更多的东西,反而身边的朋友或许比父母更加的了解自己。

我们不断的接触更新的事物,渐渐的从父母的世界中远去,偶尔的**也是例行公事一般的枯燥无味。我们都感觉到了这种变化,但是却没有人愿意或者留心是不是应该改变一些。我想,我们的父母养我们长大**,绝对不想看到的是这样的一种结局。

看了《亲爱的安德烈》这不书之后,我发现,作为子女,我们是多么的不了解自己的父母。他们渴望了解我们的世界,于是心思急切,于是这样的感觉让我们厌烦。于是我们就会不自觉的离他们更远。

但是,我想,父母所作的一切都是源自于内心深处爱的喷泉。是爱,让他们管我们管的太严;也是爱,让他们在日益长大的。独立的子女面前手足无措。

所以,无论外在的表现如何,内在的实质都是爱。

文中的龙应台理智。开明,安德烈年轻。奔放,有自己的主见和生活。

母亲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睿智引导和感化儿子;儿子用自己的潮流。活力来感染母亲,开阔她的视野。两代人的不同的人生经历相互碰撞,于是母亲认识了这个_岁的年轻人,儿子也走进了大自己30岁的妈妈的世界。

相互了解,相互包容,相互影响,相互激励。这是一种和谐的母子关系,也是母子双方作出的努力。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四)

又过了一段日子,又读了一段时间,又多了一些思考,我又要开始写读后感了。

我觉得《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给我的震撼是这本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沟通的描述;那些和我一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非常羡慕他们这种真诚的没有丝豪障碍的交流,希望我和自己的父母也能敞开心扉的交流,可以告诉他们我们的思想,告诉他们我想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听他们说说他们喜欢什么,他们希望什么,最后我们可以互相交流,明白各自的难处和各自的目的。

我觉得,其实用书信交流是一种非常棒的交流方式。书信中的交流没有当着正面交流的拘束感,在信中的言语都是自己心中最真实的感受,你可以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和烦恼,也可以向他们表达自己的不满。

这样父母可以更加深思熟虑我们的感受,然后明向我们在这个时期的烦恼,懂得我们之间存在的代沟,他们会给我们回一封带着他们爱意的信,我们也就更能时白他们的期望,良好的沟通就此建立,这真是令人羡慕的一种方式。

这本书给了我许多的启示,这真的是一本很好的书,我要把这本书推荐给父母,让他们也认真读一读。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五)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整本《亲爱的安德烈》,其中《给河马刷牙》《两只老虎跑得慢,跑得慢》这两章令我感触颇深。

也许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的一生碌碌无为,觉得自己普通平庸。可是〝你真的平庸吗?〞其实要看你站在哪一条跑道上。

设想一个跑道上,有人正在跑五千米,有人在拼百米冲刺,也有人在做清晨的散步。那跑五千米的人,看见那跑百米的人会全身紧张。满面通红,心里会‘颤抖’吗?

不会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是跑五千米的。那清晨散步遛狗的人,看见那跑五千米的人气呼呼地追过来了,他会因而恐惧,觉得自己要被‘淘汰’了吗?不会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是来散步的。

世界上本来就存在着大树和小草,小草就平庸吗?书中举了个提摩的例子:他从_岁开始失业,到41岁还在失业中。

那么大了还没有工作,因为没有工作,也就没有结婚,没有家庭。每个家长都害怕自己的孩子跟他一样。为什么害怕呢?

不是因为没钱,而是因为没有意义。每天为了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而斗争,不如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与其为了金钱和名声成为工作的俘虏,不如找一份能充分体验生活的工作。

龙应台说过这么一句话:〝我要求你用功读书,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很多读者回信说自己就是在被迫谋生,我相信我身边很多成年人也都不得不被迫谋生。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才能活的自我而有意义呢?

不跟别人比名比利,而是要寻找自己安适之所在,那还谈何〝平庸〞?〝平庸〞是跟别人比,我们的终极负责对象是自己,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平庸〞与否,不是在于你是否有成就,而是在于你做的是否有意义,是否快乐。这样看来,小草平庸吗?答案肯定是〝不!〞了。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篇一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其实早在之前,我就开始喜欢龙应台。喜欢她犀利的文笔,喜欢她独到的见解,喜欢她特别的性格。尤其是那本 野火集 让我简直沉迷得可以抛掉生活中其他的繁琐之事。后来,也就是今年,听说了那 人生三书 看过那三本书的人都无不大呼 这不像龙应台了!更甚者说 这根本不是龙应台了!真有那么夸...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陆陆续续的终于读完了 亲爱的安德烈 给我的最大震撼是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沟通的描述,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 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 聊...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从安德烈的信件中,我看到的更多是中西之间的差异,教育 意识,很多方面。比如,他们长于理性思考,而我们重情感抒发,他们会积极参与 干预现实,而我们更多是旁观。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返回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