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初识龙应台,源于杂志上的一篇专访,言语中透着犀利和批判。那个拒绝马英九任命,让他回去看书的龙应台,那个总是在边缘充当观察者的龙应台,那个辞官回家带孩子的龙应台……她留给我深刻的印象并不是她作为女人的角色,而是一个睿智的学者形象。《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在学者、批评家、观察家这些头衔之前,她更多的是一位母亲,一位与普通女人无异的,慈爱、唠叨、渴望与孩子交流,却又在孩子的成长中感受着疏离和失落的母亲形象。
书源自于母子之间三年的书信往来,共三十五封,每一封都感情真挚,发人深省。安德烈的观念现在看来与当下的我们并无差异,渴望独立的人格,对前途的茫然,对政治事件的批判,对东西方文化的感知,对父辈观点的质疑等等。我不知道如果是我向母亲提出这样的疑问,她会如何回答我,也许根本没有提出的一天。
他们正在老去,而他们。
所经历的也许比龙应台更多,感触更深但却无法用准确的言语表达,而对孩子的关切与教导就变成了枯燥的说教,或者是野蛮的强制。安德烈是幸运的,她有一个睿智的学者母亲,可以将自己的思考化作一封封书信。或许,这些书信的意义在于,她写出了许多人想到却道不明的思考。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篇一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其实早在之前,我就开始喜欢龙应台。喜欢她犀利的文笔,喜欢她独到的见解,喜欢她特别的性格。尤其是那本 野火集 让我简直沉迷得可以抛掉生活中其他的繁琐之事。后来,也就是今年,听说了那 人生三书 看过那三本书的人都无不大呼 这不像龙应台了!更甚者说 这根本不是龙应台了!真有那么夸...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陆陆续续的终于读完了 亲爱的安德烈 给我的最大震撼是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沟通的描述,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 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 聊...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从安德烈的信件中,我看到的更多是中西之间的差异,教育 意识,很多方面。比如,他们长于理性思考,而我们重情感抒发,他们会积极参与 干预现实,而我们更多是旁观。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返回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