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别人’。”
這句話印在《親愛的安德烈》的封面上,也深深地印在我的心裏。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覺得非常奇怪:一個兒子對自己的母親說這樣的話,難道不怕她傷心麽?
後來我才明白,安德烈不過是想擁有一個成年人應當擁有的自由,隻是他的言語比較直率罷了。東西方文化對自由、獨立的理解的巨大差異使成長在德國的安德烈對自己的中國母親有着諸多不滿和疑惑。
那自由又是什麽呢?難道就是書中提到的“性、藥、搖滾樂”?絕對不是。
如果整天沉浸在那樣的“自由”中,隻會使人不斷地堕落。所以安德烈也說,“性、藥、搖滾樂”隻是一種隐喻,暗指生命中的種種樂趣。我想安德烈所想要的自由,應該就是每天都能感受到這種樂趣,并且無憂無慮地去享受。
是啊,誰不想擁有自由,尤其是像我們這樣的青少年,在即将成年的時候,在似懂非懂之際。但是又有多少人在得到自由後能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的?我覺得應該不多吧。
畢竟自控能力可是一項極其高深的技能。所以也才會有那麽多人覺得自己擁有的自由是父母的施舍。可是反過來想想,當我們成爲家長後,我們會不管自己的孩子,給他們100%的自由嗎?
有責任心的人一定會說“no”的吧。
就我個人來說,我對自己所擁有的自由還是很滿意的。因爲我覺得随着我的成長,我擁有的自由也在不斷增多。比如我上小學的時候,爸媽總是要限制我看電視的時間,因此在那時我是不敢随便碰電視遙控器的。
當我上了初中後,爸媽對我在看電視方面就很少管了,因爲我已經能合理安排看電視的時間了。又比如前不久爸媽才給我買了第一個手機,他們也是認爲我有能力控制自己,才放心地這樣做的。在我有了手機後,他們也從來不過問我用手機的情況,我對此也很滿意。
所以我覺得自由雖然——像安德烈說的那樣——是天生的權利,但是需要父母好好控制。我認爲父母就應該在适當的時候給予孩子适當的自由,随着孩子年齡的增長漸漸放寬管理。而不是什麽都把孩子管得很死,成年後放任不管。
在我看來,安德烈真的是一個很幸叩娜恕臅形铱偰茏x到安德烈的自由,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我總是在想,要是我也能有他這般的生活,我一定會非常滿足的。可是我卻又從書中讀到了許多安德烈對母親龍應台的不滿,不滿母親的多管閑事,不滿母親的“無知”。
我覺得安德烈似乎對自由的要求過高了一些,或許也沒有,隻不過又是東西方的文化差異?
自由其實有很多種,但我覺得最複雜的自由,就是父母給予孩子的自由。這自由是父母想給卻又不想給的,也是孩子最想得到的。父母在給予孩子自由時,總是附帶着許許多多、這樣那樣的情感。
雖然我身邊大部分朋友的家長都是随着孩子年齡的增長漸漸放寬管理的,但也有少數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予很多自由,等孩子長大後反而管得很死,真是令人費解。所以我也很推薦那些内心矛盾很大的父母或孩子來看看這本書,一定會獲益匪湹摹?/p>
【第2篇】二十一歲,讀完《親愛的安德烈》後我才意識到,今年我也是二十一歲。
大學生活已然兩年,每天思慮的不再是中午吃什麽晚上吃什麽,雖然大部分時間還是花在了發呆、電影和看書上,但看着周圍的同學開始埋首于實習和考研的事情,寫大把的簡曆參加大把的面試,心裏不免也有一點忐忑慌張。有時會整夜整夜的睜着眼睛,憂慮前方的路看不清方向。特别是當朋友問起以後的路怎麽走,是工作還是考研時,我發現我還沒有想的那麽遠,于是也就閃爍其詞搪塞了過去。
二十一歲,是該看清未來方向的時候了吧。也确實已經過了塞上耳機就能逃避一切的年齡,不可以再任性耍賴,不可以再自以爲是,不可以再覺得自己獨一無二不可代替。連承認自己的局限和渺小,接受“我很平庸”這個事實也變得理所當然。
杖唬觳懦s校覀儾皇牵墒羌词乖俨磺轭姡惨姓j人是生而不平等的,天才隻是少數人頭上才有的光環。如若與其對比,隻能讓平庸的我們自慚形穢而毫無意義。但即便不求名垂千古流芳百世,也不甘心泯然腥恕 m對安德烈說:
“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爲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爲,我希望你将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稚 !蔽液苜澩 @個觀點,卻也讓我想起電影《後悔無期》中的一句的話:在大城市,有關系有勢力,就會比别人更公平。
現實就是這麽殘酷的吧~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篇一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其实早在之前,我就开始喜欢龙应台。喜欢她犀利的文笔,喜欢她独到的见解,喜欢她特别的性格。尤其是那本 野火集 让我简直沉迷得可以抛掉生活中其他的繁琐之事。后来,也就是今年,听说了那 人生三书 看过那三本书的人都无不大呼 这不像龙应台了!更甚者说 这根本不是龙应台了!真有那么夸...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陆陆续续的终于读完了 亲爱的安德烈 给我的最大震撼是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沟通的描述,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 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 聊...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从安德烈的信件中,我看到的更多是中西之间的差异,教育 意识,很多方面。比如,他们长于理性思考,而我们重情感抒发,他们会积极参与 干预现实,而我们更多是旁观。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返回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