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曾国藩》读后感

发布 2023-07-25 05:57:17 阅读 5247

我随便举一个例子曾文正公说,正人先正己,就这么一句,就够王主任您回味无穷的了。

当然了,当然了,读完这本书肯定是受益匪浅的。

老爹建议我读,百利而无一害,只是方式略显操之过急。

这部**里能给人带来的启迪,浩如烟海,而且每个人都能读出自己的理解。

比如书中描写曾文正公与九弟曾忠襄公在夺取金陵后的彻夜畅谈,回忆人生的片段,就让我很感慨,使我想到老爹和叔叔的关系。

诸如此类云云的,我要是一条一条的回忆概括,能说上一天一夜,所以我索性不说了。

读到最后曾文正公留给子女们的遗书,我身边刚好放着《海上钢琴师》的钢琴曲,非常伤感。

当读到这最后几页,我先是加快了速度,为了看最后到底怎么样了;读到遗书,我又不禁放慢了速度,一个字一个字的认真看,边读边回忆曾文正公的苦辣酸甜的平生和我这过去五味杂陈的这一年,不禁眼泪随之流了出来。

读完这部书像是了去一块遗憾,像是告别过去的自己,像是斩断往昔的所有。

一方面,再也看不到曾文正公如何抚着他的胡须,眯着他的三角眼,面上毫无表情,内心却波浪滔天了;一方面,在颠簸的火车上,手捧着这本厚厚的书,一页一页的像窗外的风景掠过般翻书的时候,一去不在了;再一方面,父亲那每次谈话不离《曾》的日子也远去了,那段时间也许会成为我生命中中最重要的时光之一。

老爹通过他粗糙拙劣的方式,至少达到了一个他不曾想到的目的在遥远的未来的某个时候,我可能已经很老了,父亲也可能已经仙逝了,而我一定会在回忆曾经三年来的留学经历时,回忆起这一年,由我、父亲、曾文正公以及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挫折和成就共同编织而成的不悔青春。

我十分讨厌老爹的脾气,我也无能为力的遗传了不少。

书中曾文正公提到,他父亲去世前,变得特别胆小,连对待田间的老农和顽童都小心翼翼,客客气气的。

联想起现在的老爹,依旧生龙活虎的,目中无人,妄自尊大,飞扬跋扈的,我在气愤之余,也稍微觉得一点点宽慰爹还不老。

回归正题的时候,也是此读后感结尾的时候了。

在曾文中公佣兵湘军十万的时候,几度有人劝说他推翻满清,重兴汉室,而他却一心保卫风雨飘摇的满人朝廷。

最后一次见陈广敖时,陈道长从另一个角度表达出了他对曾文正公没能推翻清室的遗憾。

他说,曾文正公是为了曾家一族的荣耀而保卫皇室,换来的是忠君报国的千古美名,却置于千万万水深火热中的天下百姓于不顾。

满清气数已尽,中国又深陷海外列强的瓜分掠夺的泥沼中,陈广敖期待着曾文正公能为了天下百姓而冒天下之大不韪,然而,多年的传统儒家理学思想,束缚住了曾涤生的脚步。

事到如今,历史不能改写,曾涤生做出了他的选择,文正亦是朝廷与时代对他的平生给予的莫大肯定;然而,这样一种遗憾却停留在我的心里。

我们要拥护的,是我们必须拥护的么?我们服从的,是我们不得不服从的么?何为是,何为非?

忠君、报国是对的,可是忠于谁?一种信仰,还是一帮人?报国,报哪个国?

是在神州延续了千年的文明,还是一个成立不过百年的团体?这样的问题,没有答案。

就仿佛《道德经》一样深不可测,玄之又玄。

《曾国藩》读后感范文二。

治学严谨,善于学习,勤俭克己。

从功名仕途来说,曾国藩无疑是顺风顺水、平步青云的,令很多同时代的汉人甚至不少满人都望尘莫及,然而在这背后却包含了曾国藩常人无法想象的辛勤付出。

同辈人中,幼时的曾国藩资质算不得的,最多中等偏上,会试时倒数,差点没进翰林院,之后勉强入围。

曾国藩一直保持着刻苦学习,勤俭克己。

诗词文章也一直像古人学习,专研学术的劲头非常足,治学态度也非常严谨,在学术成就方面也是为同时代的名人所称颂。

他告诫后人功课方面要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

看即是多看多读前人优秀作品,读即是好的文章要大声诵读,写即是抄写临摹大家的书法,作即是多练习写文章,将学到的东西转换为自己的东西表达出来。

曾国藩一直保持天天写日记,记录当天所学所思,各方面的心得体会。

他很会以史为鉴,汲取先人的经验教训,平时通读各种史书、经典,对于如《资治通鉴》、《史记》、《二十三史》等更是反复咀嚼、研究。

学习能力也是非常强,一介文弱书生,为了做好统帅,通读各种兵法,熟识历大大小小各种战役的成败原因,虽然还是吃了不少败仗,很多胜利也都是手下大将们取得的,但绝对不能否认其军事才能,大多数重大军事决定都还是由这个统帅最终拍板敲定的。

日常生活很有规律,散步、练字、读书等每日必修课都坚持。

毅力也非常人能比,抽了十几年的水烟鸦片说戒就戒,立下每日写日记的规定后,即是临死前一天也还坚持在写。

极擅于识人用人。

曾国藩最令人折服的便是他识人用人的本事。

湘军中很多流传后世的一批大将如彭玉麟、胡林翼等都是靠曾国藩赏识提拔出来的,其中最也最令其骄傲的便是他的得意门生李鸿章。

要说才能,曾国藩未必强于左宗棠,但在识人用人方面就却是十倍于左宗棠。

曾国藩对人才的重视完全可以用求贤若渴来形容,对贤才的高规格礼遇,使得当时的人才趋之若鹜,曾国藩的幕府可谓人才济济。

对于这点我写不出多少,我想曾国藩之所以识人如此之准,和他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察人入微、擅于总结有很大关系。

以身作则。对家人、对属下,曾国藩始终以身作则,他深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道理。

即使官居一品也一直保持简朴的作风,在军队从来都是和幕僚一起吃大锅饭,卧室起居摆设也都非常简单,没有任何奢华的摆设,一个四品**看了认为已经寒碜到不能想象的地步。

军营里,曾国藩也是习惯早起,检阅士兵操练。

其中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李鸿章初到曾国藩军营幕府时,依旧保持文人慵懒爱睡懒觉的习惯,甚至借口生病不起床,曾国藩看在眼里。

一日,士卒来叫起床吃早饭,李鸿章仍欲借故不起,士卒说曾大人说,有病也得起来,大家等你去后再用餐。

李鸿章一听,心里发毛了,赶紧披衣,踉踉跄跄地奔进餐厅。

曾国藩瞟了李鸿章一眼,端起碗吃饭,幕僚们跟着端起碗来。

读后感《曾国藩》读后感

读后感 曾国藩 读后感。曾国藩 读后感。读 曾国藩 时,正处于人生的困顿期,那时,大二刚开学,在经历了大一一年的迷茫和数次挫败之后,我确信我的人生存在着巨大问题,于是开始反思自己,在思考了很久之后,我确定我一切的迷惘都是出由于价值观的缺失。我决定从书中发现自己。很偶然的一次,在网易新闻上看到一个当当...

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在近代史上无疑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人物,就连 蒋介石,都对他推崇备至。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在太平天国运动时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 直隶总督,...

曾国藩读后感

六合中心学校 王元河。曾国藩 这本书是一个朋友强力推荐的,刚刚开始只是粗粗的看了几页,后来我却是欲罢不能,每晚看到一两点,直至看完。看完后无法用一两句话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唐浩明先生查遍史料,生动客观地描写了曾国藩恢弘大气,跌宕起伏的一生。洋洋洒洒百万余字,浩浩荡荡妙趣横生,是一本的优秀人物传记。从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