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大全

发布 2023-07-23 11:55:46 阅读 4592

感 400 字大全。

最近,我在读一本课外书,这本书的名字叫《亲爱的安德烈》, 这本书是母子俩的三十六封家书。

龙应台是安德烈的母亲,当他们开始写信的时候,安德烈十八岁,龙应台之所以给安德烈写信是因为她想知道十八岁的儿子内心究竟是在想些什么,就因为这,他们互相足足写了三年。

在读的过程中,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他们不仅仅是母子关系而是朋友的关系,他们之间彼此安慰,彼此关照,彼此聊天。我希望我的父母也能像安德烈的妈妈一样,以朋友的方式和我进行沟通,互相体谅、互相尊重。

书中的安德烈生活得多姿多彩,非常快乐,他旅行,开聚。

会可是我们的生活从早到晚一天都在学习,大人和老师们光知道让我们学习,不给我们自由,我觉得生活少了许多乐趣。我知道学习对我们非常重要,可是我更希望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有所放松。

安德烈与母亲龙应台之间年龄相差近三十岁,他们之间对许多事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一方是代表中国文化思想,一方代表德国。 其实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每当这时,我都会仔细思考一下,看看谁说的有道理,就采同乡会谁的意见,我的妈妈平时比较尊重我的意见。

我还会细细品味这本书的。

亲爱的安德烈》中,有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有年纪、阅历导致的不同视野;有母子情感的联结对母亲而言,儿女的长大总是意味着离开,束缚不是办法,唯有放飞才能成就儿女的自我。龙应台极力平视自己的儿子,对儿子成长中的困惑,她告诉儿子要在信仰和现实之间,很艰难地找出一条路来。你要自己找出来而对儿女而言,成长并不意味着放任,安德烈这样告诫同龄人:

“这世上任何事都紧跟着一个东西它叫 ‘后果 ’跟‘责任 ’。

你可以看到龙应台跟孩子分享自己成长的南部小渔村,那个贫穷而缺乏养分的环境,是怎么让她学到对弱势的同理心与悲悯;你可以看到安德烈怎么扞卫自己喜欢摇滚乐,喜欢电影,并且怎么从 60 年代的嘻皮文化中,叛逆出一种值得深思的价值;你可以看到这。

一对母子在面对该为 “台湾队 ”、中国队 ”、德国队 ”加油时,拉扯。

出关于国族认同的辩证;更多的,你看到的,该是一种相濡以沫, 对于理性,对于文明正义,对于教养的理直气壮,超越母与子的辈份关系,很纯粹的交流着。

久违的龙应台,热情未减,在这本伪装成动人家书的畅销书里, 拉着儿子安德烈的手,透过文字,把我们带到那个还有信仰,还有深刻人文关怀的地方。

首先我要说,这对母子的关系可够铁的。 “亲爱的安德烈 ”“亲爱的 mm” ,哦,天哪!也许他们老外写信在名称前都必须写个 “亲爱的 ”,总之在十年以内,我和妈妈还不会出现这种称呼。

安德烈和我还是有些共同点的,我承认,我比他年轻一点,他比我帅很多。然后,我们都拥有一种令人懊恼的东西 --过盛的母爱! 就像她搞不懂在十六岁时,他妈上厕所前还要问他要不要也去上一下厕所一样。

我也搞不懂为什么,再过一个月就要满十三岁的我, 每次过马路妈妈还要强制性拉我的手,所以使尽全力把手抽出我妈的手掌心成为了每次过马路的必修课。

我并不贪心,说真的我妈要是有龙应台大妈的一半就很好,因为她已经认识到了给予孩子自由的空间,而我娘却把我完全当作幼儿园小朋友来照顾。

看了他们母子三十多封信,我感觉那不像是母子通信,而是两。

位老友在闲谈,又是表达政治立场又是闲扯时尚。龙大妈倒也强大, 脏话脏字都敢往上放!尽管这种母子关系比起那种 “儿啊!

注意身体! ”娘啊!您辛苦了!

”之类的要怪许多,但就我而言,我更向往前者,原因很明显,那更适合当代少年,不是吗?

首先,通过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书中我总能读到安德烈的自由,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 听歌、开 party 、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似乎从出生开始,我们的人生就已经被计划好了,我们需要好好学习,需要考上一所好大学,于是,老师、学校、家长、社会身边的所有的环境都充斥着这种思想。

这种思想就像空气一样时时刻刻围绕在我们的周围,伴随着我们的成长。但是,相比于安德烈,我们失去的真的很多。安德烈将 “性、药、摇滚乐 ”看做一种隐喻,暗指生命中的种种乐趣。

我想安德烈是自由的,他每天都能感受到这种自由乐趣,并且无忧无虑地去享受。生在中国,饱尝着东方文化,我们确实不能像西方孩子,像安德烈一样的生活,有他那样的经历。但是我却想说的是,人生苦短,活的洒脱奔放而不留遗憾,才不枉来人间走这一遭。

这也是我从这本书中读到的。

其次,更多的是我在这本书中感受到了两代人之间的隔阂和鸿沟,也感受到了父母了解和认识自己**子女的渴望,更感受到了父母对于子女不离不弃的、贯穿始终的爱。其实在我们身边,包括我在内,有多少人和自己的父母交流甚少,缺乏适当的形式和机会, 以至于两代之间形成了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我们会发现,虽然自己以成家,却发现自己越长大越孤单,渐渐的不愿意和父母分享更多的东西,反而身边的朋友或许比父母更加的了解自己。

我们不断的接触更新的事物,渐渐的从父母的世界中远去,偶尔的**也是例行公事一般的枯燥无味。 “最近好吗? ”还好啦。

”钱还够用吗? ”够。 ”而已。

我们都感觉到了这种变化,但是却没有人愿意或者留心是不是应该改变一些。我想,我们的父母养我们长大**, 绝对不想看到的是这样的一种结局。

读这本《亲爱的安德烈》后让我深思,而且指导我如何面对每天在学校遇到的 12 岁左右的学生。每个学生就是一本书,是作为老师一日就得不断翻阅的书,而且是永远不会重复的书。这些书读得。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大全

亲爱的安德烈 读后。感大全。我们这一代人有与安德烈相同的思想和太多太多的共鸣,我也曾向安德烈那样挣扎着寻找什么是我真正爱做的事情 我也曾戏谑地要求别人不要浪费粮食,只因非洲很多孩子不想我们那么幸运,他们死于饥饿,死于营养不良 我也曾质问过自己,该不该给街边的乞丐一些钱,为什么我也会陷于这种给与不给的...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大全

感 400 字大全。最近,我在读一本课外书,这本书的名字叫 亲爱的安德烈 这本书是母子俩的三十六封家书。龙应台是安德烈的母亲,当他们开始写信的时候,安德烈十八岁,龙应台之所以给安德烈写信是因为她想知道十八岁的儿子内心究竟是在想些什么,就因为这,他们互相足足写了三年。在读的过程中,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他们...

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大全

不过,可贵的是,龙应台和安德烈并没有让他们之间的代沟越拓越宽,而是以书信的方式坦诚交流,相互了解和包容,龙应台由此进入了一个二十岁少年内心的情感世界,而安德烈也第一次真正认识了自己的母亲。其实,就像龙应台和安德烈之间的故事一样,父母和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或多或少会有代沟 阻隔甚至情感冲突,但两代人之间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