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在那天的网络发布会的晚上缠着我妈买的。京东是23,一看定价是46,还有钤印,这波血赚不亏啊(这本书不是双封面)一天多一点的时间就读完了,读完阿加莎的《罗杰疑案》读的这本,直感觉文字沉重了许多,难怪借我书的同学那么喜欢侦探**了。。
书的设计是典型的红配绿,外脊配以深蓝色加上金字,感觉加分不少。据说****于冯骥才画作《秋日的絮语》,书签上我找到了封面,为什么画上面就没找到呢?有意思的是,冯老也写过一本书叫《秋日的絮语》。
故事里以一位艺术家楚云天的生平线索而缓缓展开,从七十年代的文化低谷写到八十年代艺术复苏再到世纪钱的拜金主义盛行,我差点以为冯老会重点写艺术家们在文革中的摧残然后是一生的(我不想多说了)。。但是冯老没有这么写,而是以文革里人们对艺术的渴望而展开的,然后洋洋洒洒,充满着对艺术的作者自己的见解和批评,有点类似于夏目漱石的《旅宿》,但这本书写的还是世俗生活(并不意味着它比《旅宿》低级),而是更像一本心路历程的记载了。这本书没有插图是一大可惜。
冯老说他想用两只笔写这本书,现在看来,他做到了。
有的人在世俗里还能保持自己的艺术观,比如楚云天,余长水,易了然之类人品还行,不主动拍卖的那种,画的也好,这种人难能可贵。还有的悲剧故事如洛夫,是最令人痛心的。洛夫原来是个有才气的画家,也曾在八十年代以画作出名;可是在先锋艺术流进中国后,他就开始不对劲了:
先是沾染了拜金主义,然后搞一些“行为艺术”:比如一件艺术名字叫《历史》,什么意思呢?两个人在一个屋子里刷墙,一个刷黑,一个刷白;刷完黑的地方被刷白了,刷完白的地方就又被刷黑了,如此往复。。。
那件行为艺术的所在展馆还有见艺术品叫《跳楼》呢,艺术家精神失常真就跳下去了…可见这类人的迷失了。还有的人为艺术献身,在画室里用多年时间计划一幅巨作,却在完成前离世…大多数人,则既有作画的功底,也希望作品卖个**。书里的另一条线是楚云天的爱情线。
他的妻子也是个好人啊。
楚云天这么浪漫,怎么就不是法国人呢!我不太喜欢这本书的地方就在于这两次冲动,倒不是作者文笔不行,而是情节恶心。当然,这两次爱情也不是没有意义的,稍微解释一下就是:
第一次反映出了人们渴望自由的心情,第二次则根据那位女士也很风流,体现出这女的是个为了达到自己生活的目的的一个聪明又漂亮的狐狸精,体现出人们对拜金主义的盛行………最大的一个作用则是,使男主和原配产生裂缝,使男主老婆移居国外,最后又到了他的身边,就有了一个这样的结尾:“她坐下来,望着他有些苍老和憔悴的脸,半天才说:‘我把昨天给你带回来了。
”“一种被谅解和宽恕的感动把他紧紧又温暖地拥抱了起来。他的眼角闪出细碎的光。他说‘你给我带回来的,还有明天。
’”才发现刘心武和冯骥才同年生人。但是这书比《邮轮碎片》好,估计能得茅盾文学奖了。
街头艺术家读后感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街头艺术家读后感 一 这个假期,我读了 街头艺术家 这篇文章,深受启发。它让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 一个人只有努力,才可以成功,而且只要成功了,就要和大家分享这份欢乐,能给别人带去快乐,自己也会更欢乐。小熊一家有八个儿子,各有各的理想,只有老八没有理想。在一次演出中,熊妈妈偶然...
《饥饿艺术家》读后感
饥饿艺术家 读后感。饥饿艺术家 读后感。读卡夫卡的 饥饿艺术家 首先出现在眼前的是一群 看客 的形象,就像鲁迅笔下冷观 孔乙己 命运的茶客,就像那群看杀革命者人头的麻木看客。很巧合的,在描写冷漠的看客这点上,中西方竟然有着惊人的默契。也许,麻木,本就不是属于一个民族的,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 孽根 性。...
《论艺术和艺术家》读后感
论艺术和艺术家 读后感。作为伟大的 艺术的故事 这部艺术史的导论,作者贡布里希在这篇 论艺术和艺术家 的文章中大致表达了他对艺术观,用浅显的语言阐明了艺术这一抽象词汇。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所谓的艺术家,从前是用有色土在洞窟的石壁上大略画个野牛形状,现在则是购买颜料,为招贴板设计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