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水库工程。
防洪度汛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县***水库工程项目部。
2024年10月15日。
防洪度汛施工方案。
一、 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2) 《水电水利工程施工导流设计导则》dl/t 5114-2000
(3)《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dl/t 5397-2007
4)《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dl/t 5148-2012
5)《防洪标准》gb50201-1994
(6)施工合同及相技术要求,经批准的工程初步设计文件、招标文件、投标文件;经批准的设计文件及相应的工程变更文件;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标准;
二、 工程地势与洪水情况:
**水库位于东**北麓、**出山口上游约2km处,总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测区南部为高山区,测区为中低山区,到测区北面过渡为丘陵及洪积平原区。山脉总体走向呈东西向延伸,并呈带状排列,显示出明显的阶梯状。
**洪水一般发生在春季和夏季;春季洪水一般以中、低山带积雪消融洪水或积雪消融水与降水混合后形成的混合型洪水为主;夏季洪水主要由暴雨或暴雨与高山冰雪融水叠加后形成的洪水为主。
(1)发生暴雨的时间通常在夏季三个月里,常常是较高气温持续数日,然后大雨不断。
2)由于山地抬升效应,常见暴雨以中高山带为中心。
3)局地暴雨历时短而强度大。采用同频率放**推求出设计洪水过程线制时段的洪量分别按不同的倍比进行放大此法在放大典型过程时,洪峰和各控使放大后的洪峰及各控制时段内的洪量均为同一设计频率的数值。
三、 工程水文与气象情况。
1)气象。多年平均气温3.4℃,极端最高气温35.
5℃,极端最低气温-32.9℃,多年平均风速3.4m/s。
多年平均降水量595.0mm,连续最大四个月降水量发生在5~8月,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量的58.2%;最大月降水量发生在7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16.
1%;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476.9mm,最大年蒸发量为1914.3mm。
由于***流域没有气象站点,现以邻近的区域代表站***水文站观测的气象资料,对这一区域气象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水文站多年平均气温3.4℃,极端最高气温35.5℃,极端最低气温-32.
9℃,年最高气温发生在7月,年最低气温出现在12月至次年2月之间。一年当中月平均气温低于零度的月份长达5个月之久,一般在11月到次年的3月,多年平均风速3.4m/s,多年平均最大风速19.
0m/s,风向以南风居多。
根据实测资料统计,**水文站多年平均降水量595.0mm,连续最大四个月降水量发生在5~8月,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量的58.2%;最大月降水量发生在7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16.
1%;最小月降水量发生在1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1.3%。
根据***水文站20cm口径蒸发器观测的蒸发量资料分析,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476.9 mm;最大年蒸发量为1914.3mm,出现在2024年,最小年蒸发量为1153.
1mm,出现在2024年,最大年与最小年蒸发量比值约为1.7倍;年内最大月蒸发量为8月,约占全年蒸发量的14.8%,最小月蒸发量为1月,约占全年蒸发量的2.
0%。*水文站各气象要素统计见表2.2-1。
表2.2-1***水文站气象特征值一览表。
2)径流 、*渠首站有18年实测年径流资料,分析计算后推荐***水库坝址处设计年径流量成果具体见下表。
1.2-1***水库坝址处设计年径流量推荐成果表。
3)洪水。**洪水一般发生在春季和夏季;春季洪水一般以中、低山带积雪消融洪水或积雪消融水与降水混合后形成的混合型洪水为主;夏季洪水主要由暴雨或暴雨与高山冰雪融水叠加后形成的洪水为主。**渠首处,即水库坝址处设计洪峰流量及时段洪量计算分析推荐成果见下表。
**水库坝址处设计洪水推荐成果表。
4)泥沙。**水库坝址处推移质沙量为1.13万t,输沙总量为6.80万t。
5)冰情。由于***渠首站无冰情观测资料,在此通过对***水文站的36年实测冰情资料分析,以供参考。根据冰情资料,**水文站最早解冻期出现在2024年1月31日,最迟出现在2024年4月15日。
终冰最早为2024年3月9日,最晚在2024年4月27日。初冰最早在2024年10月1日,最晚在2024年11月29日,多年平均封冻天数在117d左右,最长170d,最短31d;最早封冻期在2024年10月22日,最迟在2024年12月15日。根据2005~2007三年的冰厚观测资料。
**水文站最大冰厚为2024年0.77m。
6)水质。从检测报告结果中可以看出:总硬度测定值变化范围为275~300mg/l;氯化物测定值变化范围为2.
98~3.11mg/l;硫酸盐测定值变化范围为107~166mg/l;有机污染类指标挥发酚、总氰化物、汞、砷、六**、铜、铅、镉、锰均未检出;锌测定值变化范围为<0.005~0.
071mg/l;氟化物测定值变化范围为0.15~0.40mg/l;氨氮测定值变化范围为<0.
05~0.14mg/l;耗氧量测定值变化范围为0.4~2.
3mg/l;硝酸盐氮测定值变化范围为0.72~1.27mg/l;亚硝酸盐氮测定值变化范围为<0.
003~0.02mg/l;从评价结果来看2024年到2024年各类指标年际变化不大。
四、设计目的与编制依据。
为保证洪水顺利通过施工区,保证施工生产安全,保护项目财产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免受洪水危害,本工程设计采用截流堤截流,采用单戗立堵的截流方式。导流洞输水、上游围堰相结合的形式防洪度汛,由于考虑淤沙及饮水安全,目前河床的高程为1680m左右,引水建筑物导流洞底板高程为1684m,因此在截流后库区存在20万方的死库容,目前截流堤承担前期的挡水及防洪度汛的功能,后期上游围堰填筑施工完成后永久承担防洪度汛的功能,上游围堰也是坝体的一部分,它通过基础的帷幕灌浆及坝前的面板起到防渗的作用,确保截流后坝基的开挖工作顺利进行。
五、具体设计指标。
1、**水库为中型ⅲ等工程,水库总库容1440万m3,正常蓄水位死库容150万m3,截流堤设计高程为1690.5m,截流堤过水库容20万m3,,坝址河床高程1672.00m。
现状年工程可控制灌溉面积12.75万亩,水库建成后,可将下游防护对象的防洪标准5年一遇提高到10年一遇。本工程拦河大坝为2级建筑物,导流泄洪放水洞和表孔溢洪洞为3级建筑物。
次要建筑物为4级建筑物,临时建筑物为4级,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2004)的规定,导流建筑物为4级,上游围堰也为4级,相应的导流标准为p=10%~5%。(10~20年一遇的洪水)。
2、截流堤设计为堤顶高程为1690.5m,堤顶宽5米,上下游坡度为1:2,中心为2米宽的黄土心墙防渗、黄土心墙深入河床下4米,上下游采用利用料或者戈壁料分层回填,回填厚度控制在80cm以内,回填控制指标相对密度控制在0.
75以上、空隙率控制在20%以内,黄土心墙回填厚度控制在40cm以内,控制指标压实度控制在0.96以上。
3、围堰设计为坝体的一部分,围堰顶高程为1698.6m,坝前坡道为1:2.
25,面板采用25cmc20f200w6的砼防渗,坡角及两岸趾板采用控制性灌浆及帷幕灌浆进行防渗,坝体采用戈壁料回填,回填厚度控制在80cm以内,控制指标相对密度控制0.85以上。
4、导流泄洪兼放水洞现已建成,布置在坝体左岸山体之中,其进口底板高程1684.00m,此高程同时满足在度汛水位1696.8下有压的泄流方式,导流泄洪洞有压段为圆形断面,洞径d=3.
5m,洞身长362m,纵坡1/50~1/25。
六、截流与度汛。
1、截流时段选择。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1303—2004)的规定,截流设计标准应根据河流水文特性及施工条件进行选择。根据招标文件资料,项目区多年平均气温3.4℃,极端最高气温35.
5℃,极端最低气温-32.9℃,多年平均风速3.4m/s。
多年平均降水量595.0mm,连续最大四个月降水量发生在5~8月,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量的58.2%;最大月降水量发生在7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16.
1%;八月开始处于退水阶段。根据本工程的水文、气象条件同时参照本地区其它已建和在建工程的实践,截流时间选在全年的枯水时期,定为2024年10月以后,截流标准定在10月—11月的平均流量,相应截流流量为2.51m3/s。
2、度汛与抽排水要求。
本工程主要有导流洞泄洪、基坑排水相结合度汛。通过对**东段河流水文资料分析,认为将6月上旬作为春、夏洪水分界基本合理。**春汛为每年的4~5月底,夏汛为每年的6~8月,在整个的施工期间,将经历两个汛期,坝体施工导流时段划分为三个时段。
防洪度汛应急预案
郑州市三环快速化项目中州大道段工程。第四标段。雨季防洪防汛应急预案。编制。审核。批准。目录。1 编制目地03 2 编制依据03 3 适用范围03 4 工作原则03 5 工程概况03 工程说明03 水文地质状况03 施工计划04 危险源辨认04 6 组织体系及职责04 防洪防汛组织体系04 工作机构职...
防洪度汛应急预案
cb01施工技术方案申报表。承包 2014 技案6号 合同名称 万盛区青山湖水库二期工程枢纽工程合同编号 qsh sn 施工 01 承包人 陆水枢纽工程局万盛区青山湖水库二期工程枢纽工程项目部。说明 本表一式 4 份,由承包人填写,监理机构审核后,随同审批意见承包人 监理机构 发包人 设计代表各1份...
防洪度汛应急预案
一 洪水等级划分 洪水等级划分为一般洪水 大洪水及特大洪水,一般以重现期t 年 表示。一般洪水,重现期t 50年 大洪水,50年 t 100年,特大洪水t 100年。二 防洪对策 当自然灾害的规模较小,有可能通过我们的努力加以防止时,应尽力避免其造成灾害 当它的规模超出我们的防御能力时,应设法减少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