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整理

发布 2023-03-09 20:08:28 阅读 8149

七年级历史复习。

第一单元:先秦史。

考点1、黄帝与炎帝—“人文始祖”

1)了解炎帝和黄帝的功绩(p12-13划书)

2)华夏族和人文始祖(p14划书):炎黄二部族后来走向联合,占据了中原地区不断繁衍,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考点2、西周的分封制(笔记从p28页题头开始记)

1、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目的)(p28):为了巩固对周边的统治(抄写并划书)

2. 分封制的主要内容(p28):周王把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抄写并划书)

3.诸候义务(p28划书):诸侯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

4.分封的对象(p29小字):王族(同姓和婚姻关系)、功臣、先代贵族(抄写并划书)

为什么要分封前代贵族后裔?答案:团结大多数部族,巩固对全国的统治。)(抄写)

主要分封对象为同姓诸侯,他们占据了富庶地区、战略要地和交通要冲,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抄写)

5.分封制的作用(p29划书):

1)打破…..加强了。…2)密切了……;3)推动了……。4)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补记)

消极作用:导致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争霸局面的出现。(补记)

6.分封制下的社会等级和维持等级关系的纽带?(抄写)

社会等级:天子-诸侯-大夫-士-平民-奴隶;纽带:血缘关系。

7、分封制的原则(特点):按血缘关系亲疏来来确定权位和财产继承权。(抄写)

考点3:商鞅变法 (笔记记到p45页)

1、变法背景:(1)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土地私有化。(根本原因)

2)秦国国力弱小,为成就霸业,秦孝公发出“求贤令”。

2.变法的内容(p43):6条。

1)每项措施的影响(记到p43每条内容后面):

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有利于加强**集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体现了法家“法治”的思想。

奖励生产:重农抑商的思想,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封建经济的发展。

奖励军功:提高军队战斗力,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的特权,提高了新兴地主的政治地位。

承认土地私有(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最能反映变法的性质。

推行县制:有利于加强**集权,对后世政治体制影响深远。

统一度量衡:便利各地经济交流;有利于加强**集权)

2)加强**集权的措施条;富国的措施条;强兵的措施:第3条(抄写)

3、商鞅变法的目的和性质:(抄写)

目的:富国强兵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4、商鞅变法的作用(p44):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秦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秦开帝业”;“倾临国而雄诸候”) 划书,括号里的补记在段后)

5、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商鞅虽死,秦法犹存”的原因):(抄写)

1)顺应了历史潮流(封建制取代奴隶制) ,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根本原因)

2)改革措施全面彻底,符合秦国国情。

3)秦孝公的鼎力支持。(重要因素)

4)商鞅个人因素(政治才干和铁血手腕)

6、变法的特点:措施全面、改革彻底、成效显著(抄写)

7、启示(抄写) ①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改革应顺应历史潮流,符合国情。

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

考点4:甲骨文和司母戊鼎(p46-47划书)

1、甲骨文(1)商朝时期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2)意义: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状况,对于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2、司母戊鼎(商朝):河南殷墟出土,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考点5、孔子的思想与百家争鸣。

1、孔子的思想(伟大思想家)(抄写)

1)核心思想:“仁”和“礼”

2)政治思想:“为政以德”,“以礼治国”

3)孔子的教育思想(伟大的教育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2、孔子的地位:是春秋末年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积极影响。(抄写)

3、《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论的主要书籍,由孔子的**和再传**整理。(抄写)

4、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的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导致战国时期出现社会大变革。(抄写)

5、各派治国主张:(见课后题p52)

6、影响:各家互相辩驳,互相影响,有力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抄写)

第二单元秦汉时期。

秦汉阶段特征: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时代,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考点1:秦的统一(p65划书):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割据混战,完成统一,都咸阳(今陕西咸阳)

1、秦统一的原因(p64划书):(1)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趋势。

2)商鞅变法后,秦实力最强。

3)长平之战后,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

2、统一意义(记在p65):(1)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首次大一统。

2)秦的统一统顺应了历史潮流,满足了人民渴望安定的愿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

考点2: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所有笔记记在p68,把活动建议订掉,抄写并划书,可先用铅笔划,抄的时候把页码标注清楚)

1.政治:建立君主****集权制度(p69)

内容:(1)皇帝制度(特点:皇权至上)

2)在**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三公职责见p69)

3)在地方废分封,行郡县(特点:**直接管辖地方; 各级**由朝廷直接任免。郡县制影响: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各地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君主****集权制的影响:奠定了二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也为我国长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

2经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统一车轨(p71)

3思想文化:统一文字(小篆)(影响见p71划书);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实质是文化**)(p71)

4军事边防:筑长城,御匈奴(p71)

秦始皇的主要功绩: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局面,统一六国,建立起**集权制度,确立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统治的基本体制。(p69标题下小书签)

考点3:汉武帝的大一统(从p74题头记起,把页码标清楚)

1、措施:(1)政治: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加强**集权(;强化监察制度(**设司隶校尉地方设十三州部,每州派刺史一名)

2)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设太学。

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巩固自身统治。

影响:儒家学说被确立为**王朝的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有利于统一的**集权国家的巩固。(但它也禁锢了人的思想,实质上是文化**主义。)

3)民族关系:派张骞出使西域。

2、意义: 加强了**集权,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考点4、张骞出使西域(抄写到p81)(民族关系)

第一次: 时间:公元前138年;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第二次: 时间:公元前119年;目的: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联合乌孙打击匈奴。

意义: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为开通丝绸之路和我国对西域(今新疆地区)管辖和开发奠定了基础。

考点5:西域都护的设置(p82划书)(民族关系)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今新疆地区正式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考点6、丝绸之路(p83划书)(对外关系)

1) 路线(p83):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西亚--欧洲(最远到达大秦,即古罗马)

2) 意义(p84):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考点7: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p86-87划书)

1.西汉发明造纸术。

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

2.蔡伦改进造纸术。

东汉时期宦官蔡伦 “蔡侯纸”

3.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的作用(p87小字划书):造纸术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的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

阶段特征:政权**和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得到发展。

考点1:南方经济的发展。

1、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抄写到p110页白处)

1).北方战乱严重;南方比较安定;

2).人口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主要原因)

3).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4).南方一些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

2、表现(p110划书,关键词圈出):(1)农业: ①土地得到开垦②生产技术提高③修建水利工程。

2)手工业:纺织业:蜀锦;冶铸业:灌钢法;制瓷业:青瓷;造船业:吴国的船队到达夷洲(今天的台湾)

3)城市的发展:建康城 。

3、南方经济发展的意义(抄写到p110页白):南方经济的发展,使得南方与北方经济发展逐渐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也为隋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考点2:北魏孝文帝改革(全部记到p115空白处)

1、背景:(1)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的**局面;

2)民族汇聚成为时代的主流。

2、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北魏的统治。(抄写后在书上划出)

3、改革措施:(1)迁都洛阳(为了更方便的学习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2)汉化措施: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与汉人通婚 (p115第2段)

4、性质:封建地主阶级改革。

5、作用: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为以后隋的统一奠定基础。

6、改革成功原因:(判断一场改革或者变法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改革或变法是否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2)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7、启示:(1)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2)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整理

一 七年级下册主要朝代建立情况。二 中国古代史的四次大统一情况。三 主要的少数民族政权建立情况。四 科举制的发展概况。1 诞生 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 时正式设置 科举制正式诞生。2 完善 唐朝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和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唐太宗扩充规模 武则天首创和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1 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河姆渡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还饲养了家畜,会制作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2 大汶口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大汶口时期,农耕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七年级历史下册5课知识点整理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一 科举制。产生背景 魏晋以来,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定义 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分类 进士。明经四书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五经 诗 书 礼 易 春秋 人物贡献。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 诞生阶段。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