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发布 2023-03-01 09:31:28 阅读 7867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

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生活状况: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2. 北京人(周口店) 特征:前额低平 ,眉骨粗大 ,颧骨突出 ,鼻骨扁平 ,嘴部前伸 ,脑容量小。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

3. 火的作用: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

火的意义:改善了生活条件,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

1. 半坡居民: 黄河流域, 吃粟,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原因:该地气候温暖, 降雨量不大。使用磨制石器。

2. 河姆渡居民:长江流域,吃水稻,干栏式建筑,原因:该地气候潮湿,降雨量大。使用磨制石器。

3.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人工栽培稻的国家。

第三课:远古的传说。

1. “炎黄子孙”之称的由来:黄帝与炎帝在阪泉大战,炎帝战败,归顺黄帝,结成部落联盟。

随后黄帝联合炎帝与蚩尤在涿鹿展开大战,蚩尤战败。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后逐渐形成华夏族,人们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2. 炎帝(神农氏)的发明: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教民煮盐,教人民通商交换。

3. 黄帝(轩辕氏)的发明: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弓箭和指南车。

4. 黄帝妻子:嫘祖(会缫 sao 丝)

5. 尧舜禹:禅让制(即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

第四课:早起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武王伐纣 (即周武王讨伐商纣王) ,在牧野(今河南新乡) 决战,武王获胜, 建立周朝。

4. 西周分封制: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

诸侯权利:管理土地和人民,建立诸侯国,建立军队。

诸侯义务:向周王进贡,服从周王命令,服从周王调兵。

如何分封: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以下没有土地、不能分封。

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1. 青铜出现:原始社会后期。

商朝以后,数量增多,种类丰富(四羊方尊、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

用途:饮食,祭祀,军事。

管行政。管军事。

管监察。36 郡,郡→县→乡→亭→里。

2. 甲骨文: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造字特点: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第六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1.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农业:劳动工具改进→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提高了生产力)手工业:青铜、冶铁、纺织、煮盐业、漆器制作发展。

商业: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的使用。

2. 王室衰微原因:分封制逐步瓦解。

表现: ①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 ②诸侯不再听从王命。 ③诸侯不再定期纳贡结果:诸侯势力崛起,诸侯争霸。

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2. 商鞅变法内容:①确立郡县制。

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③改革户籍制度。④严明法度⑤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⑥鼓励耕织、生产粮食。⑦统一度量衡。⑧奖励军功。

3. 都江堰:战国后期秦国建。

第八课:百家争鸣。

1. 老子 :姓李名耳,道家学派创始人。

主要思想:顺其自然,事物有对立面, 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主要著作:《道德经》(也称《老子》 )

2.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

主要思想:核心思想是“仁” ,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以德治国,温故知新。

主要著作:整理《诗经》 、尚书》,编《春秋》,言论被记于《论语》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 :制天命而用之。

3. 墨子 :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

4. 韩非子 :法家学派创始人,主张改革、法治,靠法令和权威威慑臣民。商鞅也是法家学派思想家。

5. 孙武 :兵家学派创始人,主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著作《孙子兵法》 。孙膑也是兵家。

思想家。第三单元:秦汉时期。

第九课:秦统一中国。

1. 秦灭六国: 公元前 221 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 建立秦朝, 定都咸阳, 嬴政自称秦始皇。

2. 意义: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3. 加强统治的措施:**集权制度丞相。

皇帝→ 太尉。

御史大夫。

地方: 废分封、 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

郡县制意义:从此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4. 巩固统一的措施:①统一文字,以小篆为通用文字。

统一货币,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为标准货币。

统一度量衡。

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5. 秦朝统治的特点:急于求成,暴虐,徭役兵役重,赋税重,法律严苛。

第十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1. 背景: 农民阶级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农民背井离乡, 脱离社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

严重破坏。2. 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结果:失败。

3. 大泽乡起义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4. 楚汉之争:刘邦、项羽争夺天下。结果:刘邦获胜。第十一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 社会背景: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口锐减。

2. 统治阶级采取的政策:休养生息:①兵皆罢归家②鼓励农业生产③减轻农民赋税、兵役和徭役。

效果:社会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3. “文景之治”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库充盈的统治时期。

产生原因:汉文帝、汉景帝推行政策:

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赋税和徭役。

重视“以德化民” ,废除严刑峻法。

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第十二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 背景:诸侯势力强大,反抗朝廷,地方豪强兼并土地,与官府分庭抗礼。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2. 推恩令: 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 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 由皇帝。

制度封号。3. 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 13 个州部,每个州派一名刺史监督地方。

4.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5. 太学教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记忆法:诗书礼易春秋。

6. 盐铁专卖:官府将铸币权和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第十三课:东汉的兴亡。

1. 西汉的灭亡:西汉后期朝政腐败,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

2. 东汉的建立:后王莽被农民起义推翻,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即光武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 巩固统治的措施:①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②合并郡县,裁减**,加强监督,惩处**③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

效果: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4. 外戚宦官交替**的影响: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原始的农耕生活 原始的农耕生活。原始居民地域距今时间生产工具房子畜牧手工业。河姆渡居民长江流域约七千年磨制石器耒耜干栏式家畜纺织陶器。半坡居民黄河流域约五六千年磨制石器骨箭头半地穴式猪狗纺织彩陶。1 我国较早种植粟的是半坡居民2 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3 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源于半坡彩陶3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1 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河姆渡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还饲养了家畜,会制作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2 大汶口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大汶口时期,农耕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2019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 背景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二 经过。1 官渡之战 时间 公元200年 概况 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影响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 赤壁之战 时间 公元208年 概况 孙权 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 影响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奠定了基础 三 结果 三国鼎立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