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我们生活的世界。
第一课。从地图看世界。
第二课。世界的划分。
第三课。自然环境与人口分布。
1.公元前550年前后,古希腊地理学家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这幅地图对地中海四周海陆轮廓的描绘大体上是正确的。
2.公元2世纪,古希腊地理学者托勒密绘制的世界地图,是人类认识地球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幅地图首次展示了大地不是一个平面,并且使用了经纬线。
3.阿拉伯学者伊德里西在12世纪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图中的印度洋不再是被大陆所包围,而是一个在非洲大陆南面与大西洋相连接的海洋,中国、日本等亚洲东方国家也标注在图中。
4. 15世纪,麦哲伦等航海家最终证明了人类脚下的大地是一个球体。
5.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地图的国家之一。202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三幅绘在帛上的地图,其中一幅是地形图,一幅是驻军图,一幅是城邑图。
6.-西晋地图学家裴秀所创立的“制图六体”是关于地图编制原理的精辟论述,代表了中国古代先进的制图理论和技术。
7.地球上空有很多颗人造卫星,他们不停地向地面发送拍摄的卫星影像,地面接收以后,将它转送到科学家的计算机上,处理成卫星影像地图。
8.古埃及人发现地图对表明财产所有权很有用。(有了地图就可以解决所有权方面的种种争执。)
9. (人类的历史及时发现世界、了解世界的历史,也是丰富地图的历史。)
10.地图可以帮助人们发现事物的空间联系。(大陆漂移学说)
11.地图不但能够揭示自然事物的空间现象和过程,还能反映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
12.如今地图已经成为人类活动必不可少的工具。它不但在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好帮手。
13.地图必须具备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利和注记。
14.方向:一般地图上的的方向(默认,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用指向标表示方向、用经纬网表示方向。
15.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有三种:数字比例尺、线段比例尺和文字比例尺。
通常,反映大范围区域的地图选用的比例尺就小,途中的内容比较简略;反映小范围区域的地图,选用的比例尺就大,图中的内容比较详细。
16.人们将面积广大而完整的陆地称为大陆,将散布在海洋、河流或湖泊中的小块陆地称为岛屿,大陆及其附属的岛屿称为大洲。地球上的陆地被人们分为七大洲:
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及南极洲。
17.大洲之间的界限是人为划定的。山脉、河流等属于天然界线,运河等属于非天然界线。
亚欧两洲陆地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高加索山脉等为界。非亚两洲以苏伊士运河为陆上界线。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北美洲与亚洲之间的界线是白令海峡。
18.地球上的四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及北冰洋。太平洋面积最大,大西洋形状如同英文字母“s”,北冰洋面积最小。
19. -2023年为“国际海洋年”,7月18日为世界海洋日。)
20.目前,全世界约有230个国家和地区。
1/321.一个国家除了拥有自己的居民外,还拥有自己的领土。国家最根本的特征是拥有主权。
(拥有主权是国家与地区之间最大的区别。)国家对内有处理国家内部事务的职能,对外有进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以及抵御外敌入侵的职能。
22.非洲是目前拥有国家数量最多的大洲。
23.世界上有不同类型的国家。从面积上看,“教会之国”梵蒂冈是一个面积只有0.
44平方千米、人口仅1300余人的袖珍小国(“国中之国”);俄罗斯国土辽阔,面积1708万平凡千米,居世界第一位。从形状上看:狭长型——智利,紧凑型——波兰,分散型——马来西亚。
从海陆位置来看,国家可分为岛国、沿海国和内陆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之国,四周被印度洋和太平洋所环抱;尼日利亚南临几内亚湾,为沿海国;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内陆国。还可以从宗教上看。
24.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总理提出的。(我国一向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霸权主义行径。
)25.自然环境由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生物等自然要素组成。(这些自然要素既构**类居住的自然环境,也影响着人类的活动。)
26.陆地上的地形有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在不同地形的分布区内,道路形式、社区规模和类型、农业生产方式等方面都有差别。)
27.气候是重要的自然环境要素。地球上有多种气候类型,不同气候类型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气温和降水上。农业活动与气候关系最为密切。
28.土壤也是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农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肥力上。
29.水是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主要的和不可替代的资源。因此一些河流沿岸往往也是人口密集的地带。
30.人口的分布既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也受社会因素的影响。
31.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带是南亚、东南亚、中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第二个人口密集的地区是西欧。
第三个人口稠密区在北美洲的美国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周围。(人口稠密地区的形成与自然、历史、经济、文化等因素有关。)
32.中国的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密度一直是“黑河——腾冲”一线之东南面高于其西北面。目前这条线的东南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43%,而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94%。
3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人口排在前五位的省级行政区是河南、山东、广东、四川和江苏。
第二单元。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
第四课。农业与自然环境。
第五课。工业与自然环境。
34.(农业和工业属于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活动。)
35.农业分为耕作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等部门。
36.(农业起源于早期人类对动植物的驯化。)
37.据考证,早期驯化动植物的地区主要有西亚两河流域、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以及中美地区。例如,小麦和猪、牛、羊是在西亚驯化而成的;水稻的最早驯化地区是中国;玉米的最早驯化地区是中美地区。
38.斑马始终没有被驯化。
39.驯化产生了原始农业,农业是人类获得较为充足、稳定的食物**,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上了一个台阶。(全球人口从距今一万年左右人类种植谷物开始持续增长。)
2/340.当一个物种被驯化后,其他地区利用这个物种,还要进行适合当地环境的驯化。(农业生产的区域也由最初零星的作物起源中心逐渐向外扩展。)
41.袁隆平是我国著名的水稻育种专家。2023年,他成功地培育出世界最早的“三系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产量,成为我国水稻生产上的“绿色革命”。
42.人们利用杂交技术和基因工程,培育出适应不同自然条件的作物、家畜新品种。(新品种的出现,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品质,而且改变了他们的地域分布。)
43.耕作业和畜牧业是农业的两个主要部门。它们的地域分布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农业的发展除了受自然条件影响以外,还受各国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
44.世界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地区,特别是中纬度地区,即亚洲东部和南部、北美洲中部、南美洲东南部。
45.耕作业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因为:历史——中国耕作业历史悠久、作物品种繁多、中国古代重农抑商;自然——中国气候的特点之一就是高温期和多雨期同在夏季,这位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经济——中国有13亿人口,没有经济实力,所以只能自给自足。
)46.世界草场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5,大面积的天然牧场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半干旱的草原区。(草场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条件。)(热带草原在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温带草原在亚欧大陆和南、北美洲。
中国、阿根廷、美国和澳大利亚都是草场资源丰富的国家。)
47.中国草场面积约4亿公顷,主要集中在西部、北部的高原和山地。
48.(耕地减少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压力,保护耕地、恢复一些被破坏耕地的生产功能,十分重要。)
49.林业资源和渔业资源具有可更新的特点,只要利用得当,就不会枯竭。
50.中国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西南的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和喜马拉雅山南坡。
森林的功能:经济功能——提供果品药材、提供木材;环境功能——美化环境、减弱噪音、提供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持水土、净化空气。
52.为了保护渔业资源,我国沿海普遍实行了休渔制度,即在夏季的一段时间里停止捕鱼。
53.在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种类和程度是不同的。工业的产生及发展,最能体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种类不断扩大、利用程度逐步加深的过程。
54.工业每一次较大的进步往往都表现为新资源的开发、新技术的应用与新产品的出现。(新资源、新技术、新产品)
55.矿产资源可分为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大类。前者又可分为黑色金属矿和有色金属矿两类:铁、铬、锰为黑色金属矿;铜、铝、铅、锌等为有色金属矿。后者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磷灰石等。
56.许多基础工业的分布需要靠近原料和燃料产地。但随着交通和其他技术的发展,工业分布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原料和燃料产地的限制。
57.人类开发矿产资源的空间从陆地扩展到海洋,如:海地锰结核等。
58.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59.矿物的冶炼和提纯过程会产生大量的肥料并造成污染环境的物质。为了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人们已经开始**废旧金属。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复习
一 上海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具备的条件 1 地理位置优越。它位于长江的入海口,是我国东南沿海著名的港口城市。2 交通便利。发达的公路和铁路 国际性港口和机场。3 商业繁荣,对外 发达。高楼大厦林立,商场多,拥有众多的外资金融机构。4 历史悠久。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5 经济 文化等国际交流频繁,在国际...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历史与社会 第四单元复习提纲。文明中心 城市。1 最早出现的城市是人类文明发端的标志,城市成为文明的中心,它是文明的见证。2 不同城市的特色不同,表现在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各个方面,成为不同文明鲜明的标识。第一课 美国政治的心脏 华盛顿。3 华盛顿,全称华盛顿哥伦...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 家住平原。1 湄公河平原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上,地处热带,这里高温多雨,水网密布,土壤肥沃,水稻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2 湄公河平原人口稠密,发展稻作农业,这一方面可以满足稻作农业精耕细作对劳动力的要求,另一方面高产的水稻也能够满足众多人口的生活需要。3 湄公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