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气:
1、你知道可以用哪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并画出图表示。
2、说一说你是如何使用风向标测风向的?
答:1、选择室外空旷的地方测试风向;2、借助指南针确定方位;3、明确风向标箭头的指向是风吹来的方向,即风向;4、采用文字或箭头来记录风向。
3、通过对一天中气温的测量,你知道什么时候的气温最高?什么时候的气温最低?一天中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答:通过对一天中气温的测量,我知道了午后2点的气温最高,凌晨时分气温最低。一天内气温的变化规律:
从凌晨到中午,气温逐渐上升,午后2点温度最高;从中午到傍晚,温度逐渐下降,直到凌晨温度达到最低。
4、根据**提示想一想气温、降水量、风和云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
答:高温导致人中暑;强降水会给人们带来洪涝灾害、出行危险;晴天可晾晒衣服、粮食;适当的降水可解除旱情;利用风发电、行驶帆船,大风天气会给出行带来不便等等。
5、气象学家区分晴天、多云天和阴天的标准是什么?
答:把天空当做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云量小于四分之一为晴天;云量大于四分之二小于四分之三为多云;云量大于四分之三则为阴天。
6、怎样测量降水量?雨量分为哪几个等级?
答:用雨量器来测。把一个真筒玻璃杯放在没有遮挡的空地上收集雨水。
测量时,用直尺量出杯中雨水的深度来表示雨水的多少。雨量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六个等级。
二、溶解:1、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应用加快溶解方法的?
答:冲糖水用开水;洗衣服时用温水冲洗衣粉;蒸馒头时也是用温水冲发酵粉;炒菜时放上盐或味精时赶紧用铲搅动。
2、怎样把盐水中的盐分离出来?(写出两种办法,并选择一种写出操作过程)。
答:1、让盐水中的水分自然蒸发,食盐就会重新结晶出来;2、给盐水加热也能将食盐生新分离出来。
3、我们如何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被溶解了?
答: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4、“搅拌能加快方糖的溶解”实验方案:
研究的问题:搅拌能加快方糖的溶解吗?
我的假设:搅拌能加快方糖的溶解。
需要的材料:方糖两块、烧杯两个盛放相同量的水、玻璃棒一根、秒表、记录单。
研究过程:1、把一块方糖放入一个烧杯中,待其完全溶解,用秒表记录下所用的时间;2、把另一块方糖放入另一个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待期完全溶解,用秒表记录下所用的时间;3、比较两次所用的时间得出结论。
研究结论:搅拌能加快方糖的溶解。
5、“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实验方案:
研究的问题: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研究的准备:量筒、烧杯、天平、小匙、搅拌棒、食盐、记录单。
研究的过程:1、用量筒量取100毫升水倒入烧杯中;2、用天平把食盐分成2克一份,共20份;3、一份一份地给杯中加盐,加盐后进行搅拌,等到完全溶解以后再加再搅拌,直至不能溶解为止;4、到不能溶解为止,算出一共加入食盐的总克数。
研究的结论:100毫升水最多能溶解大约36克食盐。
6、“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实验方案:
我的假设:食盐比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实验准备:食盐和小苏打各20克、玻璃杯两个各盛放50毫升的水、天平、搅拌棒、记录单。
实验过程:1、取食盐和小苏打各20克,用天平平均分为8小份;2、取一小份食盐放入杯中,用搅拌棒搅拌,完全溶解后再加入第二份,继续搅拌,使食盐完全溶解,这样一直加下去,直到食盐不能溶解为止,记录加入食盐的份数;3、按照同样的方法,将一小份一小份的小苏打加入另一个水杯中,充分搅拌,当小苏打不能溶解时记录加入小苏打的份数;4、比较两次加入份数的多少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食盐比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7、取两块大小相同的肥皂,把其中的一块切碎,同时放进装有同样多水的杯里,切碎的一块肥皂溶解的快;把大小、形状相同的两块肥皂分别放进热水和冷水中,观察比较它们的溶解速度,放进热水中的肥皂溶解的快;把大小、形状相同的两块肥皂,分别放在装有半杯水的杯中,用筷子搅拌其中的一杯水,观察比较它们的溶解速度,用筷子搅拌的溶解的快。通过以上实验说明可溶性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水的温度、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这三个因素有关。
8、冬天洗衣服时要用温水,为什么?
答:主要是温水可以加快洗衣粉的溶解,使污渍尽快溶解到水中,洗净衣服。别外冬天用温水洗衣服手不冷。
三、声音。1、下图是一种发声仪器,请说出它的名字。这种仪器上面有字母和数字,字母和数学分别代表什么?
答:这种发声仪器的名字叫音叉。字母代表的是音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2、如下图所示,如果按“1——8”的顺序敲打下面长短不同的金属条,声音的变化规律应该是怎样的?(声音变化的规律用“高——低”或“低——高”表示)为什么?
答:“1——8 低——高”。因为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长的金属条振动起来比短的要慢,所以1号声音最低,8号声音最高。
3、我们在拨橡皮筋时发现,橡皮筋拉的松、紧不同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答:橡皮筋拉得越紧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橡皮筋拉得越松,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答: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引起鼓膜振动。耳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
5、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减轻噪音污染的?(最少写出三种)
答:1、以马路两旁种植行道树或设置隔音墙;2、在汽车排气管上装上消音器;3、在市区设置禁止鸣笛标志等。
6、为什么人们在月球上互相通话必须借助无线电?
答: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月球上没有空气,也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必须借助无线电设备。
7、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大约10厘米左右。先用手轻轻拨动钢尺,再用力拨动钢尺,则钢尺发出声音音量(强弱)不同。轻轻拨动钢尺比用力拨动钢尺时的振动幅度小,音量小。
8、实验:**尺子的音高变化。
注:声音的变化用“高”、“较高”、“较低”、“低”来表示。
**的结论: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声音越低。
四、我们的身体。
1、运动对我们的身体有哪些好处?
答:1、经常运动能使我们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2、经常运动会增大我们的肺活量,获得更多的氧气;3、经常锻炼身体可以使我们的心脏更加强健。
2、骨骼能独立运动吗?有哪些组织与骨骼协调工作?试举例说明。
答:骨骼不能独立运动。比如用手拿起地上的哑铃,慢慢移到胸前。
先是手指骨骼随着肌肉有用力在关节处慢慢抓紧哑铃,随着臂部肌肉的收缩、隆起,哑铃在骨骼的支撑下,手臂在肘关节处慢慢移到胸前。抓起哑铃移到胸前这一活动是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协调完成的,少了哪一个器官都无法完成这一运动。
3、人在运动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答: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进排出二氧化碳。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呼出和吸入气体的数量也比平时多。
4、人在运动后心跳为什么会加快?
答: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再排出体外。伴随身体运动量的增加,人体需要更多的氧气,心跳也就逐渐加快,以便输送出更多的血液。
5、不同形状的牙齿作用不同,请分别说说门齿、犬齿、臼齿各有什么作用?
答:门齿:切断食物。犬齿:撕裂食物。臼齿:咀嚼磨碎食物。
6、第四单元中插图题:
7、在登上高楼时,有的同学会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而有的同学呼吸却没有多大的变化。想一想,这种差别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心脏跳动比不经常锻炼的人更有力,肺的呼吸本领也强,因此,经常锻炼的人在运动时,心、肺能为人体提供足够的氧气,也就不容易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而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心、肺的供氧本领不强,不能满足从事剧烈运动或繁重工作时人体对氧气的需要,要靠额处加快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来弥补,也就容易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
九年级物理热学部分问答题
1 在北方的冬天,为了防止菜冻坏,就在菜窖里放几桶水,为什么?答 因为北方的冬天气温低,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就是利用凝固时放热,使菜窖内温度不致太低,菜不致冻坏。所以就在菜窖里放几桶水。2 夏天,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会感到冷,如果有风,甚至会冷得打颤,为什么?答 因为游泳后从水中上岸,身上沾的水就会蒸发,...
年九年级物理热学部分问答题
2019 2020年九年级物理热学部分问答题。1 在北方的冬天,为了防止菜冻坏,就在菜窖里放几桶水,为什么?答 因为北方的冬天气温低,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就是利用凝固时放热,使菜窖内温度不致太低,菜不致冻坏。所以就在菜窖里放几桶水。2 夏天,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会感到冷,如果有风,甚至会冷得打颤,为什么?...
四年级科学下册问答题
精品文档。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电 问答题。1 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原因有哪些?说5种 答 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可能有连接点生锈了 导线断了 灯泡坏了 灯泡与灯座没安装好 电池没点了。2 电路一般由哪四部分组成。答 电路一般由电源 导线 用电器 电器元件组成。3 我们为什么平时感觉不到物质带电?答 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