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估算。
二、判断题。
1.乘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一定有几个0 。
2.40×50的积的末尾共有2个0 。
3.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
4.因数中间有0,积中间一定有0 。
5.1和任何数相乘都得1 。
三、填空题。
1.用≈ 或=填空。
2.口算40×9时想( )个十乘9,等于( )个十,也就是360。
3.口算200×6,可以先算( )乘( )得12,再在后面添上( )个0,也就是( )
4.估算31×4,把31看做( )结果大约是( )
5.304与5的积,末尾有( )个0。
7.2□×4的积是两位数,□最大是( )如果积是三位数,□最小是( )
8.最小的三位数和最大的一位数,积是( )
9.70个十是( )5个十加4个十,一共是( )个十,是( )
10.100的10倍是( )49的8倍大约是( )9个42的和大约是( )3个百乘4 = 个百=(
四、竖式计算。
五、比较大小。
六、思考题。
1.一篮鸡蛋,三个三个数余1,五个五个数余2,七个七个数余3。篮子里有多少个鸡蛋?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2.一个队列,每行、每列人数相同,明明的位置在左数第6个,右数第6个,前数第8个,后数第3个,那么这个队伍共多少人?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班级姓名评分。一 请你填一填。每空1分,共25分 1.笔算加 减法时要对齐。2.减数 差被减数减数。3.最大的三位数与最达的两位数的和是 差是 4 比532米长76米是 米,比1000少362是 5.398 316的和大约是 605 398的差大约是 6.2吨 8千克 千克 42...
三年级数学 上册 第二单元测试题
长丰县庞古堆小学三年级数学 上册 第二单元测试题。姓名得分 一 对号入座 8 1 一个数减去329,差是488,这个数是 a 159 b 707 c 717 d 817 2 301比 多84。a 217 b 227 c 385 d 317 3 比276多198。a 78 b 474 c 374 d ...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 直接写结果。二 填空。1.在 里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一个2分硬币约重 克自己的体重约是 千克。一袋大米重10010袋这样的大米重1 某大桥的载重量为60 一筐苹果重32 一辆卡车装货9一粒糖重8 2.下面的立体是由 个小正方体搭成的,请你连一连分别从不同面看到的形状。从上面看从前面看从侧面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