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发布 2022-11-01 17:03:28 阅读 5547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说“霾”文/樊良树。

霾为何物?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释义说:“风雨土也。

从雨声。《诗》曰,‘终风且霾’。”风雨交加,裹挟大地的尘土,伴随像一样的尖利声音,给人造成很大的压迫感。

这里,霾是充满流动力量的一种自然现象。《诗经·邶风》中有“终风且霾”,说的是一位女子耳闻目染交替演进的四种天象——“终风且暴”“终风且霾”“终风且曀”“曀曀其阴”,不由忧从中来。

暴,大风迅疾猛吹;霾,狂风席卷扬尘;曀,狂风遮天蔽地;阴,天色阴沉暗淡。四种天象,紧锣密鼓,层层加码。携带尘土的霾,带土黄或橘黄色,让能见。

度大为降低。“终风且霾”,是否为今天人们所说的沙尘暴,我们尚难以得知。不过,席卷尘土的霾,古已有之,当无疑义。

在长江流域,“终风且霾”的几率,微乎其微。彼时,江南水乡泽国,山林莽原,到处都为生机盎然的树林、湿地、河流、湖泊。霾,在此时的南方文献中略有涉及。

屈原《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此处的霾,同“埋”,战车的两轮埋在土中,裹足不前。霾的这个意义,与北方文化经典《诗经》中的“霾”有所不同,但并不让人觉得突兀,恰为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语言表征。

在后世的汉语表达中,霾,屡屡出现。如唐氏陆龟蒙“夫子又继起,阴霾终廓如”。杜甫“向晚霾残日,初宵鼓大炉”“涨沙霾草树,舞雪渡江湖”“洒落唯清秋,昏霾一空阔”。

自造字伊始直至19世纪末,霾的意义变化不大,始终在农业社会徘徊。发端于20世纪上半叶的《辞海》对其的解释是“大气混浊态的一种天气现象”,也看不出霾对身体有多大伤害。再大的风吹起尘土,不过是原生态的尘土罢了。

此时,中国的大多数地方尚未进入工业化门槛,城市的体量无法同今天相提并论。当伦敦、曼彻斯特等工业革命重镇率先饱受空气污染,中国的不少地方仍然为一派田园风光,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泥土味。

近年来,霾频频出现于中国城市及**报章。支撑霾字频紧现身的正是中国狂飙突进的城市化进程及相对滞后的环境治理。不同于裹挟尘土的古代的霾,现今的霾携带了多种多样对人体有害的成分——汽车尾气、工地扬尘、燃煤烟尘。

而且,城市越大,人口越多,建筑越密,与现代社会息息相关的霾比古代的霾,引发的关联效应就愈加深广、复杂,已让中国的不少城市居民周期性地体会到“呼吸阵痛”。

从古至今,霾都为一种令天色浑浊的天象。风吹起尘土,形成了古代的霾。现今,在人工减排不畅的情况下,霾依然要靠风稀释、吹散。

雾霾缠城,一阵阵大风将霾吹得无影无踪。因此,《诗经》中有“终风且”,风和霾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选自2023年1月16日《光明**》)

1.下列对“霾”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说文解字》释义说:“风雨土也。从雨声。”“霾”大抵是风雨中夹着尘土之意。

b.《诗经·邶风》中“终风且霾”中的“霾”,是说大风扬起尘土烟雾所形成的一种现象。

c.屈原《九歌·国殇》中“霾两轮兮絷四马”中的“霾”同“埋”,即陷在土里的意思。

d.《辞海》对“霾”的解释是“大气混浊态的一种天气现象”。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霾”始终在农业社会徘徊,无数年来,它的意义变化不大,然而在史料中却屡屡出现。

b.笼罩中国多个城市的雾霾,不再是古代的原生态的尘土了,而是夹杂着汽车尾气、工地扬尘、燃煤烟尘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

c.类似伦敦烟雾事件的大气污染,现在轮到中国的城市了。这让中国的不少城市居民周期性地体会到“呼吸阵痛”。

d.在今天,人类科技水平突飞猛进,但在人工减排不畅的情况下,对付雾霾,还是基本靠“吹”,还得依靠一场大风,“终风且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江南的气候环境与北方不同,因此“霾”的意义,之于南方与北方也有所不同。

b.自古以来都有雾霾天气出现,不过那时的霾只是携带原生态的尘土,也看不出霾对身体有多大伤害。

c.近年来,由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等因素,使“霾”这个字频频出现。这时的霾与裹挟尘土的古代的霾就有了本质的区别。

d.正是中国狂飙突进的城市化进程及相对滞后的环境治理,使裹挟尘土的古代的霾,变成了现今携带了多种多样对人体有害成分的霾。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申涵光,字孚孟,号凫盟。年十五,补诸生。文名藉藉,顾不屑为举子业。

日与诸同志**立社,载酒豪游为乐。万历六年乱起,议城守,出家赀四百金、钱二十万犒士。甲申,奉母避乱西山,诛茅广羊绝顶。

与钜鹿杨思圣,鸡泽殷岳、殷渊,定患难交。京师破,佳胤殉国难,涵光痛绝复苏。因渡江而南,谒陈子龙、夏允彝、徐石麟诸名宿,为父志、传。

归里,事亲课弟,足迹绝城市。日与殷岳及同里张盖相往来酬和,人号为“广平三君”。

清初,诏访明死难诸臣。柏乡魏裔介上褎(袖)忠疏,列佳胤名,格于部议。涵光徒跣赴京师,踔泥水中,几濒于死。

**绖带,号哭东华道上,观者皆饮泣。裔介再疏争之,卒与祀恤如例。一时士大夫高其行,皆倾心纳交,宴游赠答无虚日。

涵光为诗,吞吐众流,纳之炉冶。一以少陵为宗,而出入于高、岑、王、孟诸家。尝谓:

“诗以道性情,性情之真者,可以格帝天,泣神鬼。若专事附会,寸寸而效之,则啼笑皆伪,不能动一人矣。”尚书王士祯称涵光开河朔诗派;学士熊伯龙谓:

“今世诗人吾甘为之下者,凫盟一人而已。”

尝谒孙奇逢,执**礼。奇逢恨得之晚,以圣贤相敦勉。自是始闻天人性命之旨,究心理学,不复为诗。

顺治十七年,诏郡县举孝行,有司以涵光应,力辞之。再举隐逸之士,坚辞不就。尝自悔为名累,谢绝交游。

尝曰:“主静不如主敬,敬,自静也。朱、陆同适于道,朱由大路,虽迟而稳;陆由便径,似捷而危:

在人自择耳。”奇逢谓其苦心积虑,阅历深而动忍熟。裔介则赞之曰:

“年少文坛,老来理路,圣贤之所谓博文而约礼也。”其推重如此。

选自《清史稿·列传》,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顾不屑为举子业顾:不过。

b.归里,事亲课弟课:督促……读书。

c.一时士大夫高其行高:推崇。

d.以圣贤相敦勉相:互相。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申涵光“淡静”的一项是( )3分)

载酒豪游为乐。

诛茅广羊绝顶。

吞吐众流,纳之炉冶。

再举隐逸之士,坚辞不就。

尝自悔为名累,谢绝交游。

阅历深而动忍熟。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②③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申涵光极富才学,天生一副凛然不可犯的傲骨,厌恶官场,不愿与世俗合流,故多次征召均不就职。

b.父亲之死深深刺伤了申涵光,他南渡长江、与城市隔绝、终日唱和等一系列行动,表现了他内心的反抗情绪。

c.作为“河朔诗派”的代表人物,申涵光吸纳百家,潜心揣摩,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为各家所称道。

d.遇到孙奇逢,对申涵光来说是一个转折点,他弃诗从理,潜心研究理学,继诗歌之后,再创理学研究的佳绩。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涵光徒跣赴京师,踔泥水中,几濒于死。(5分。

2)诏郡县单孝行,有司以涵光应,力辞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度大庾岭。清·朱彝尊。

雄关直上岭云孤,驿路梅花岁月徂。

丞相祠堂虚寂寞,越王城阙总荒芜。

自来北至无鸿雁,从此南飞有鹧鸪。

乡国不堪重伫望,乱山落日满长途。

8.首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妙?请指出来并赏析其妙处。(5分)

9.结合全诗,简析尾联的表现手法和作者表达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庄生晓梦迷蝴蝶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3)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天堑无涯。(柳永《望海潮》)

乙选考题。请在第。

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 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 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说 霾 文 樊良树。霾为何物?我国最早的字典 说文解字 释义说 风雨土也。从雨声。诗 曰,终风且霾 风雨交加,裹挟大地的尘土,伴随像一样的尖利声音,给人造成很大的压迫感。这里,霾是充满...

2023年全国高考模拟试题化学

2015高考理综卷 模拟 化学试题考试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7.命题理由 创意改编题,能源与人类现代生活的关系日益紧密,能源紧张使得开发和研究新的能源尤其重要,干扰信息是核能 未来新能源的特点是资源丰富,在使用时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很小,且可以再生。下列八大能源里,属于 未来新能源 标准的是 煤 ...

2019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新课标全国卷

2013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第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一 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 3题。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浩瀚 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