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古代耕作方式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是。
a、农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的结果 b、土地制度演变的产物。
c、统治者调整改革的产物d、推动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的原因。
2、假设唐朝一位商人到长安做生意,其活动中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在居住区开绸缎店b、让手下从各地的草市搜罗地方特产到长安贩卖。
c、在市里卖瓷器d、其商业活动必须接受专门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
3、“交子”被认为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纸币,它最早出现在我国的。
a、汉朝 b、唐朝c、宋朝 d、明朝。
4、开辟新航路的环球航行,先后经过的海洋是。
a、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b、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c、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d、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5、许多中学的校园食堂里推行ic卡就餐制,该卡应用的是物理学上的电磁感应原理。这一技术运用与哪次工业革命有关?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第三次工业革命 d、新知识经济的兴起。
6、新发明改变了我们生活,同时出现了很多新的职业,下列职业按出现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接线员—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 b、火车司机—**接线员—网络管理员。
c、网络管理员—**接线员—火车司机 d、**接线员—网络管理员—火车司机。
7、“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这说明洋务运动。
a、能够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b、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c、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科技人员d、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8、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确立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9、“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这首新中国的民歌创作的背景最可能是在。
a、一五计划期间 b、大跃进期间 c、文革期间 d、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10、“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2023年安徽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2023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d、大跃进运动。
11、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巩固和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d、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
12、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这一格局形成的过程是。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
c、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经济特区—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
d、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区—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
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下图是当时婚礼的**。从这张**当中我们可以看出:
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经有人已经开始穿西装礼服。
当时中国已经出现了西化的“文明婚礼”
中国社会已经彻底摒弃传统婚礼。
当时中国的**显贵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
a、①②b、①②cd、①④
14、第四媒介诞生的时代背景是。
a、市场经济b、互联网的利用和普及。
c、三大传统媒介的衰落d、信息资源的全球共享。
—202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体验到的是。
a、“牛奶和面包**都涨到天上去了”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世纪30年代美国开始兴建的田纳西水利工程,吸引了众多失业人口就业。这一工程与罗斯福新政的哪项内容有关。
a、整顿银行和金融b、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
c、调整农业结构d、兴办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这里所说的“尝试”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工业化运动 d、农业集体化运动。
18、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发展道路曲折,有的改革甚至夭折。当年赫鲁晓夫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a、自由资本主义制度b、市场经济体制。
c、美苏争霸的格局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9、苏联成立后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被称为。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赫鲁晓夫改革。
20、美国财政部长福勒曾经说过:“各个行星围绕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美元转。”这一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b、联合国的成立。
c、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d、《关税与**总协定》签署。
21、“马歇尔计划远不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这是因为这项计划实际上是。
a、美苏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产物。
b、导致当代政治格局不稳定和动荡的产物。
c、美国蓄意**德国和扶植西德
d、以经济的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
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主导产业是。
a、金融业 b、航天、航空业c、信息业d、小型汽车制造。
2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欧洲联盟、北美自由**区的相继建立主要表明:
a、 世界经济全球化势头暂时受挫 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取得重大进展。
c、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已经建立d、发展中国家成为全球化的受害者。
24、二战后,调整世界经济**和金融的三大支柱是。
世界银行②国际货币**组织③《关税与**总协定》④世界**组织。
abcd、①③
年9月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各国**受到重创,巨幅**,有的国家甚至濒临国家破产,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各国之间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从原因方面说明了。
a、世界政治的多极化趋势b、霸权主义愈演愈烈。
c、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d、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二、材料题(共3小题,其中26题14分,27题14分,28题12分,共40分)
26、中国作为世界农业起源的三大中心之一,有着悠久的农业文明,农业生产关系到国计民生,据此回答:
1)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形成于何时?(2分)
2)黄梅戏《天仙配》中“你挑水来我浇园,你织布来我耕田。”的唱词反映了怎样的生产方式?它有什么特点?(4分)
3)为了保证封建经济的繁荣和政权的安稳,历史封建王朝基本上实行什么样的农业政策?到明清时期这种政策带来哪些负面影响?(4分)
4)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和文革后新时期党和**分别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4分)
27、在多灾多难的近代中国的发展史上,民族工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请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诞生于何时?最初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请列举两个典型的民族企业。(4分)
2)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获得了一次发展的良机,此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列举此时两位著名的民族实业家。(4分)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有发展,但最终未能繁荣的原因有哪些?(4分)
4)民族工业是中国社会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股新气息,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列举两件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股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后进行了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重要事件。(2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2023年,乾隆皇帝在至英国国王的信中说:“**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二、2023年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30周年,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吹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
1)据材料一回答清**实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4分)
2)吹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成为新中国历史上重大转折的事件是什么?在这次会上作出了什么伟大的战略决策?(4分)
3)30年改革的每一步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过去30年间,中国思想界形成了哪些伟大的理论成果?(4分)
三、**题(10分)
人们在欢迎经济全球化到来,认为全球化是能够带来幸福的“馅饼”的同时,也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馅阱”,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023年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卷(必修2)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3年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卷 一 地理
地理。一 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下列对于地球自转与公转说法正确的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从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为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与公转产生的黄赤交角为23 26 一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ab c d 2 下列地貌是风...
2023年学业水平测试化学模拟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na 23 o 16 fe 56 c 12 h 1 n 14 一 选择题 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 准确量取75ml的液体,应选用的仪器是。a.100ml量筒b.100ml量筒和胶头滴管 c.50ml量筒d.50ml量筒和胶头滴管...
2023年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一
2012年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 模拟试题。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时量120分钟,满分100分。一 选择题 第1至12小题,共24分,每小题2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笑靥 y 朱拓 t 间或 ji n 桀骜不逊 o b 湮没 zh n 租赁 l n 浸渍 z 殒身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