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语文冲刺班现代文阅读答案

发布 2022-10-26 08:52:28 阅读 6986

一片树叶。

7.指对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的破坏,最后一段中“你”的运用营造了一种与读者进行交流的情境和氛围。

8.(1)把树叶拟人化,使树叶获得了主体的位置。(2)照应了“人应当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的观点,如答“表达了人与树叶具有平等地位的思想”也对。

9.(1)从今年仲夏开始——去年初冬——今年春天——初夏——暑天——秋季——明年春天。

2)①应对个体生命的自然消亡持安宁态度。②生命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

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

参***]、①生命的苦涩需要抚慰;②内心的往事需要曝晒;③身上的血液需要打通;④无边的黑夜需要驱散。

、略。、用太阳的永恒反衬人生命的短暂;进而引发人们对生命的眷恋和热爱。4、中的“反映了老从头的晚年生活无聊寂寞”不对;c中的“在字里行间表露出对生命的无奈”不对;d中的解释随意引伸,不对文意。

)我寻求挫败。

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答案:19.(2分)

人群是欲望的集结,而我们无法泯灭欲望。或:人总在人群里寻找道路、回声、利润、表情。20.(6分)

似乎”一词的含义:

1)他们行为上远离人群,思想上超越大众;

2)他们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走出人群,又将丰盛的精神礼物(“思想的星光”亦可)带回给人类,因而实际上并未远离人群。作用:

1)表明了伟大的灵魂和精神创造是如何产生的,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21.(6分)

1)超越欲望,以追求普世价值为目标的生存境界。

2)①现实的欲望使他觉得压抑。

他希望逐步改变庸俗的生活状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22.(4分)

ad一日的春光。

答案:14.“吞咽”的含义:尽情地享受。

表达了在寒冬中对春天强烈的期盼之情。

15.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却迟迟不来;许多次春天刚一露面,就被寒风冷雨驱散;到处寻找春天,却发现春天早已远引。

欲扬先抑,突出下文的“一日的春光”。16.作者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海棠虽然无香,但她浅红淡白,绿叶掩映,色彩宜人,秾纤适中,充满生机。意思答对即可。

17.(1)①“一日的春光”烂漫、骄奢、光艳,使作用感受到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②这“一日的春光”,酬报了作者九十日的苦苦期待,作者也不再怨恨春天。

2)春天来得太晚,让作者等待得太痛苦。

看树。答案。

18.(3分)把风拟人化,把情感具象化,反映出作者抛却烦恼后的平和心境。19.

(8分)心灵得到了净化心情昂扬振奋得到自我完善的启迪激励自己坚毅执著20.(3分)人无论境遇如何,都要从容面对,努力实现自我价值。21.

(4分)ce

合欢树张家界。

答案。14.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应该是国际上最好的文学作品,张家界则是世界上最美的山水风景。

15.有三个方面:①山峰的形态;②峰顶的松柏;③山壑山涧的气象16.

①文章第五段对倒金字塔状岩峰的描写,采用了“乍读”、“再读”、“反复吟味”的形式,反映出张家界风景的百看不厌。②“读”、“吟味”等词语表明张家界风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17.(1)这一描写看似游离主题,实则以火树银花反衬“夜空山影如魅”的摄人魂魄。(2)①“峰与峰,似乎都长有眉眼”,或“尽显其超尘拔俗的风姿”,或“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覆人”等。

②窃得她漏泄的吉光片羽。

老家。附:答案及简析。

1.(1)①请假不准;②迷失路途;③旅途艰难。(2)表现了作者因回家不得而产生的焦急。

心情。(第二问应根据首段末句“急醒了”的“急”作答)

2.并不矛盾。说“不想再回去了”是因为老家已没有亲人,极少熟人;说:“现在,梦中思。

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是因为无论有无亲人熟人,人对故乡的感情也难以割断,且越到晚年越强烈。(要结合这两句话的前后文作分析,这样就会看得比较清楚)

3.①老屋寄托了作者的思乡之情;②对老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故园荒废的感份;③写老。

屋与写故乡的新房子相对照,与末段的意思相切合。(文中写老屋,一是第六段,说老家还是我固定的巢窠,游子的归宿”,寄托的是思乡之情;一是第九段写老屋的残破,借村人故旧的话寄托伤感之情;一是“朋友选择我”的,在第十二段,“几间破房子”,“实在太不调和”。本题不解泛泛而谈,应先找出来分别加以分析,再“整合”)

4.故乡面貌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作者的老屋终将消失。表达了作者对老屋的消失虽伤感而。

又理解的复杂心理。(对本题不能作简单化处理,应把该句放在全文中作分析,不能用套话作答,否则不合作者本意)

话说知音。答案。

第1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答案是:因为俞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神秘莫测,钟子期却能够准确地感应他的琴声,领悟他的情思。

这是就“知音”的由来出的一道题。题目出在第二段“这怎么能不让俞伯牙万分地兴奋和感激?”一句上。

解答本题,先要认准“这”指代的内容是“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解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但关键是对这两句话作出概括。第一句是从钟子期对琴声的感受说的,第二句是从对俞伯牙弹奏出的情思的角度说的。

因此,概括时这两层意思都要有。自然也不能空泛作答。

第20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答案是:(1)神往和渴求知音,已成为华夏子孙的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2)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传诵。

解答本题,首先要知道,所谓文化,特指精神财富。知音传说一直在传诵,首段末句说神往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这是一种精神财富。从《吕氏春秋》、《列子》、《乐府题解》到唐代诗歌,诸多“典籍”中都把它们为重要内容给以记载和传诵,这也是一笔精神财富。

把这些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加以整合,就有了答案。

第21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案是:(1)知音越多越好,俞伯乐不能因为失去钟子期而不去寻求更多的知音;(2)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

这篇散文以作者自己对“知音”的独到感悟为主旨。作者崇敬俞伯牙、钟子期的高尚友谊,但对俞伯牙因钟子期的不在而不再弹琴的做法不以为然。他认为,伯牙依旧应该继续弹奏出“震撼人们灵魂的”、“美丽动人的乐曲”,在钟子期之后,可能会“熏陶”出更多的“知音”。

再说,伯牙高超的演奏技艺来之不易,怎么解因钟子期的不在而轻易放弃呢?至此,我们可以看出,所谓:“话说知音”,并不是像其他文章那样去赞颂“高山流水”的情谊,而是借是题发挥,表达自己感情至深的生活经验。

读懂这些才能算真正理解了文章的思想。

从答题来说应关注。

三、四两段。题目出在第三段“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这一句上,接下去从“依旧要不断地奏出”到“值得怀念和尊重”是“劝慰”的宾语,也就是“劝慰”的内容,而不是“劝慰”的原因。“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难道就不会熏陶出知音总是越多越好”,才是说明“劝慰”的一个原因。

第四段开头是一个表达递进关系的过渡句,以引出更为重要的原因。在语言上,像这样花费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与上一段的倒数第2句也是对应的。

本文第。三、四两段就是前文所说的“重点段”。为什么要加强对重点段的分析概括,以及怎样分析概括,从这里可以得到启示。

第22题考查鉴赏评价能力,答案是a、e。

a项正确没有疑问。b项的问题有两点:一是对“主要内容”的判断,虽然文中用较多的笔墨叙写俞伯牙遇知音和艰苦学琴的经历,但不是“主要内容”,主要内容是如上题所说的“独特看法”;二是“知音难觅但又可求”不能准确表达本文主旨,再则,文中也没有谈。

到知音“可求”还是“不可求”的内容。c项的主要错误在于“也融入作者学艺的切身体会”在文中找不到依据。d项的分析合会原文实际,从文中看不出末段对首段的内容作了“进一步阐释”,而它阐释的是作者的观点。

e项是正确的。可以运用结构分析法来分析分号前后的分句。后一分句的主干是“咆哮催促行动”,很容易看出知音传说的鞭策作用。

前一分句将非常抽象的“美感”转化为“欣慰地咀嚼和回味”这样形象的描写,写出读者从中获得的愉悦,也就是知音传说带给人的们的美感。

创造宣言(节录)

答案:这是2023年高考全国卷的试题,也是到目前为止全国卷最近一次大第ⅱ卷选用社科文的试题。阅读这篇《创造宣言》,首先要认定这是谈论教育问题的文章,其最重要在今天仍然闪烁光芒的观点是“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以及为达此目标教育者应注意的问题;接着就要把握作者在批判各种“不解创造”的错误观点时所得出的结论。

这样便把握住全文内容的核心,答题就有了可靠的前提。

第1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案是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太小;④没有能力;⑤陷入绝境(或“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答“等死而已”不算对)。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

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比较容易归纳,不去多说。其中第⑤点不能写成“等死而已”,因为“等死而已”是主观态度,其他都是讲客观条件的。作者在批评五种错误观点以后写道: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便是得出的结论。因为有字数限制,所以要加以概括,写成“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第2题实际上是考查对重要句子的理解。

答案是:“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象”比喻众多教育对象。

“万龙点晴”比喻使众多教育对像成才。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这个句子是文中的一个重要句子,作者在这里连用了好几个比喻,十分形象地说明了教育方法(创造技术)的重要。这里运用的比喻限容易辨识,关键是弄清比喻什么。第3题考查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

答案是:(教育的最大成功)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教育者应注意的问题)①要敢于创造;②要有献身创造的精神;③要明确教育的创造目的;④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⑤要鼓励学生创造;⑥要注意师生合作创造;⑦要注意集体创造的特点。

文章第三段谈到“教师的成功”、“先生之最大的快乐”,又有“说得正确些”。答案自然在“说得正确些”一句中。如果只答“教师”这一面,答案就不准确。

后一问综合性很强。要回答这一问,必须把握住全文的主要内容。如作者批判“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就是鼓励人们要敢于创造,其中批驳“年纪太小,不能创造”,就是鼓励学生创造,最后一段对创造之神的呼唤,表达的是献身创造的愿望。

谈到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说的是教育要明确创造的目标,要探索创造理论和技术,要注意师生合作创造,这两点在文中有直接表述。要注意集体创造的特点,这可从第三段归纳出来。这一问题并不难,但是要答得全,又不大容易。

而试题只要求答出4点,这是放宽了评分的要求。

第4题是综合赏析题。不正确的两项是b、e。b项是对文中材料作用的评述,错在“关键”之说,原文说得很清楚,那“只是一半真理”,自然不能成为“关键”。

e项是对文章主旨的概括,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因为“探索教育理论的教育技术”只是文中的一个观点,且不是主要观点。其他四项对照文章可知正确。

高崧墓志与《兰亭序》

答案:1.(1)证明东晋已出现楷书这一字体;(2)为《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作品提供了旁证。(参考。

一、二两段末句作答;必须有“旁证”的意思)

2.(1)(史载)说明《兰亭序》的由来;(2)说明《兰亭序》及其摹本的去向。3.当时就有楷书、行书的记载;流传至今的碑帖摹本。

4.d、e(a项前一分句错,请注意第二段原文的表述和“但”的作用;b错,就是依据当时的出土作推断的;c错,“批示”的内容及引用意图都表明***对压制不同观点不满)

徽州文化。附:答案及简说。

1.c(错在“封闭性的文化系统”,请看文章末段“通过商业实践熔铸变通”之说)2.b(a项“民众”之说不当,原文“衣冠”指世族;c项错在“道家学派”无根据,第三段的“道学”指儒学道流;d项错在“徽州文化的主体”之说)

3.a(b项“具有普遍意义”无根据;c项“国家观念淡薄”与文意不合;d项主要错误在于把“科技近现代化”看成是商人“促进”的)

4.d(该项“致使”之说文中无据,或者说前后无因果关系)

2019现代文阅读讲义

2011现代文阅读讲义。教学园地。一 小阅读。题目设置。答案分析。由以上整理得出的启示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 小阅读 的答题可归结为以下步骤 定位 在选项中选择 定位 的标志性语句,在文本中择出与之 对应 的句子,据此确定选项的对应句 对照 若是选择题,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符合的是正确选项,反之错...

语文现代文冲刺1 修辞方法

语文现代文冲刺 必考题 修辞方法的作用。中考题 09年 在可可西里回头 24题 第15段 思贤忽然泪如泉涌 这句话用了的修辞方法,其表达效果是。答案 比喻2 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思贤因母羊之爱引起了对母亲的深深思念。2 08年 年轻的国旗 17题 第7段 春日黄昏那么短暂,像脸盆里的水,洒洒就没了 一句...

2019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 词语的比较 选词填空 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 适用范围 感 彩的方面的区别。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二 语句作用 含义分析题。句中用了关联词 虽然 但是 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 用了关联词 不但 而且 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