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

发布 2022-09-23 23:48:28 阅读 6234

货币银行学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 冯旻的日志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1、市场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

市场经济产生的前提是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的存在导致任何人都只能对一部分资源拥有所有权,要想获得别人拥有所有权的资源,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2、交换的两种形式:物物交换与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物物交换向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的演变。

物物交换存在的弊端。

1.需求的双重巧合。

2.交换系列的无限延长。

3.难以建立相互一致的交叉兑换比率。

4.缺少普遍接受的价值储存手段。

5.时间的双重巧合和地域的限制。

3、货币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简化交换的方式,扩大交换的范围。

2.提高经济效率和挖掘生产潜力。

3.为整个经济结构的演变与经济范围的拓展奠定了基础。

4.促成商品跨时间的交换。

5.解决了需求上的双重巧合问题和时间上的双重巧合问题,拓展了交易的地域。使购买力一般化,有利于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货币选票。

4、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并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具有直接同所有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货币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体现着产品归不同所有者占有,并通过等价交换来实现他们之间的社会联系。

5、货币的职能

1. 价值尺度 2.流通手段 3.贮藏手段 4.支付手段 5.世界货币。

价值尺度:货币在表现和衡量商品的价值时,执行着价值尺度的职能。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的货币。

**标准:货币计量单位,包含一定金属重量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

6、价值尺度与**标准的关系:

**标准是为价值尺度职能服务的一种技术性的规定。

区别:前者代表一定数量的社会劳动,用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后者代表一定的技术重量,用来衡量货币金属本身的量。前者是在商品交换中自发形成的,后者是由国家用法律加以规定的。

前者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而变动,后者一经规定就比较稳定。

7、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时执行着流通手段职能。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必要量=商品**总额/货币流通速度=商品**×待流通的商品数/货币流通速度。

8、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贮藏起来,就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

发挥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真实的、具有完全价值的货币。

9、在金属货币条件下,货币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的比较、抉择机制使货币贮藏手段职能发挥着货币流通的调节器的功能,货币过多时会自动趋于减少,在过少时会自动趋于增加,货币具有自我调节机制,使得流通中的货币恰好满足流通的需要,既不过多,也不过少。

10、货币失去实际价值,只有名义价值。货币名义价值的任何下降(通货膨胀)都只会促使人们加速出让自己手中的货币,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货币存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即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不是减少反而是增加;货币名义价值的任何上升(通货紧缩)都只会促使人们推迟货币的支付,货币数量不是增加反而是减少。——越多越多的货币,越少越少的货币”

11、支付手段:货币作为交换价值而独立存在,并非伴随着商品运动而作单方面的转移,就执行着支付手段职能。

表现形式:商品的让渡与货币的回流出现分离。

12、世界货币:货币越出国界,在世界市场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便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

表现。1.国际间的支付手段。

2.国际间的一般购买手段。

3.国际间财富转移的一种手段。

13、货币必须首先完成价值尺度的职能,才能进而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只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发展了,才会出现贮藏手段的职能。支付手段职能的产生,不仅是流通手段职能发展的结果,而且是以贮藏手段职能的存在为前提。

而世界货币的职能,则显然是以货币的前四个职能在国内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的。

14、货币的形态。

1.实物货币2.金属货币3.纸币4.存款货币。

货币形态发展的基本规律:货币必须具有实际价值即必须是商品的属性日益减弱,货币的普遍接受性特征日益增强。

.商品货币,也称实值或实质货币。具体包括实物货币与金属货币。

2.代用货币,也称代表实质货币,即代表金属货币的货币。

3.现代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指以信用作为担保,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创造的货币。

信用货币的流通是建立在一种信念的基础之上的,即持有者相信信用货币能够购买到其所载明的价值量。

现代**银行的最重要职责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

形态:流通中的现金(即辅币和纸币);银行存款。

4.电子货币是对“通过电子信息的交换完成结算的系统”的总称。

基本特征:用一定数额的现金或存款从发行者处兑换并获得代表相同金额的数据,通过使用某些电子化方法将该数据直接支付给支付对象,从而能够清偿债务。

其他特征:技术方面的特征(使用了电子化方法并采用了安全对策)

结算方式的特征(分为预付型、即付型和后付型)

流通规律的特征(允许一次换手,也有可多次换手的形式)

电子化的结算可分支付手段和支付方法的电子化。

优点。1、体积小2、方便 3、位流4、节约

缺陷。电子货币体系易受攻击。

16、货币制度指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简称币制。

货币金属:货币由何种金属铸造,金属货币制度的最基本要素。

货币单位:规定名称和所含的货币金属量。

金准备制度:增强公众对信用货币的信心

17、本位币: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所铸成的铸币,亦称主币。

特点:1.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一致 2.无限法偿货币 3.自由铸造。

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垄断。

18、辅币:主币以下的小额通货,供日常零星交易与找零之用。

特点:1.名义价值高于实际价值 2.有限法偿货币 3.垄断铸造。

19、银本位制类型:银两本位制和银币本位制。

银本位制的基本特征。

1.以**为货币金属,以银铸币为本位货币,银币享有无限法偿的能力;

2.国家统一规定银币的重量、成色、形状和货币单位;

3.银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

4.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成银币;

5.**和银币都可以自由输出和输入。

银本位制的主要缺陷。

1.**的价值相对较小;

2.**的价值不稳定。

20、金银复本位制种类:

1.平行本位制(市场比价)2.双本位制(法定比价)3.跛行本位制。

21、劣币驱良币规律:在两种名义价值相同而实际价值不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良币被收藏、熔化而会退出流通领域,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市场,这一现象称之为劣币驱良币规律,因是英国人格雷欣所发现和最早阐述的,所以又称之为格雷欣法则。

劣币驱良币规律的发生机理:

1.良币与劣币的确定:货币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的比较,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为良币,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为劣币。

2.存在官方的兑换保证:官方承诺按规定的比例保证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

时间的推移使得官方比价与市场比价之间出现差异。

22、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的情况。

良币驱劣币:信用货币没有实际价值,货币赖以流通的基础是信誉或评价,因此判断货币良、劣的标准不再是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的对比,而是人们的评价或货币的信誉;另一方面,不再存在**的兑换保证。因此,人们在流通中更愿意持有和使用良币,劣币将退出流通。

23、金本位制类型: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是最早也是最典型的金本位制。

在这种制度下,国家法律规定以**作为货币金属,即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金铸币充当本位币。

24、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即纸币本位制,又称管理货币本位制,是以纸币为本位币,且纸币不能兑换**的货币制度,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一种货币制度。

25、纸币流通制度和金属货币流通制度相比有如下特点:

1.纸币的发行不再受**准备的限制,并由国家垄断发行,国家赋予纸币无限法偿能力。

2.作为信用货币的纸币是通过信用程序投入到流通领域中的,纸币的发行反映了国家对社会公众的负债。

3.纸币流通制度实际上是一种管理货币制度。

4.在这种货币制度中,银行存款与法偿货币都是流通中的货币,同样发挥相同的货币职能。

26、欧元作为人类历史上跨国货币制度的创新,对于传统的货币制度是一个挑战。

它是超越欧洲各国传统的世界货币。

欧洲货币当局是超越欧洲各国货币主权的统一的**银行。

27、跨国货币制度的建立,必须依赖于各国经济、政治制度的接近,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近,各国货币政策、经济政策和价值观念趋同等基础条件,因此,它必须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和磨合过程。

28、一个主权国家内部的货币制度发展成为跨国的货币制度,地区性的跨国货币制度发展成为全球性的跨国货币制度,将是人类社会货币制度发展的必然性历史趋势。

货币银行学

货币银行学单项选择题。1 货币的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2 货币在流通中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时执行着 流通手段的职能3 银行在货币发行时以某种金属或某几种形式的资产作为发行货币的准备,称为 货币发行准备金制度4 信用的基本特征是 偿还性。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利息扔作为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其利率...

货币银行学

1银行家告诉你,如果你投资1,000元在她的银行,那么有一天你会变成百万富翁,你会相信吗?为什么?相信,因为只要利息足够高,时间足够长就可以了。2 从经济上来讲,购买汽车好一些还是租车好一些?说说你的理由。如果汽车是一次性付清款项的话那么租车好。假设租车的年限和购买汽车能够使用的年限相同,因为已经签...

货币银行学

美国利率分析。国贸104尚俊婷王路丹赵雨霏肖圆圆姚悦。美国利率分析。2007年夏以来,美联储为了应对危机采取了包括降息在内的多项果断的措施。针对危机的扩散和经济的低迷,从2007年9月开始到2008年12月底为止,美联储连续9次降息,将联邦 目标利率从5.25 下调至0.25 共下调500个基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