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的重点大题

发布 2022-09-23 22:49:28 阅读 5012

试论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1.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表达为:二者紧密联系、相互融合、互相作用。具体来说,经济发展对金融起决定作用,金融则居从属地位,不能凌驾于经济发展之上;金融在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影响和***。

2.经济发展对金融的决定性作用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二是商品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对金融的需求不同,由此决定了金融发展的结构、阶段和层次。

3.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是通过金融运作的特点、金融的基本功能、金融机构的运作以及金融业自身的产值增长这四条途径来实现的。

4.在经济发展中,金融可能出现的不良影响表现在因金融总量失控出现信用膨胀导致社会总供求失衡;因金融运作不善使风险加大,一旦风险失控将导致金融危机、引发经济危机;因信用过度膨胀而产生金融泡沫,膨胀虚拟资本、刺激过度投机、破坏经济发展三个方面上。

5.正确认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充分重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积极防范金融对经济的不良影响。摆正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应有位置,使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获得自身的健康成长,从而最大限度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优缺点。

直的优点:1.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联系;

2.债权方会对债务人给予一定的监督压力,有利于资金的使用效益的提高。

3.通过发行长期债券和**,有利于筹集具有稳定性的、可以长期使用的投资资金。

局限性:1.融资双方在资金数量、期限、利率等方面受到的限制较多。

2.直接融资风险由于缺乏中介的缓冲,风险较大。

间的优点:1.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够广泛筹集社会各方面的闲散资金,形成巨额资金;

2. 由于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是多样化的,融资风险便可以由多样化的结构分散承担,从而安全性较高。

局限性: 主要是由于资金供给与需求者之间加入了金融机构为中介,隔断了资金供求双方的直接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投资者对投资对象经营状况的关注和监督。

必须加强对存款货币银行的监管的原因:

1.存款者一般难以判别银行真实营业情况,往往是银行倒闭了,存款者们才醒悟他们存款选择不当。但评价银行的可靠性绝不是单个存款者力所能及的;

2.流通中货币量的主要部分是由商业银行体系创造并提供的,一旦发生银行倒闭,相当部分的货币供给就会突然消失;

3.整个社会转帐支付系统是以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为依据的,庞大的支付系统中一个短暂的故障也会引起支付链条的中断并造成极大的混乱和损害;

4.防止由于挤兑引起的银行连锁倒闭,不良挤兑会导致经营良好和安全的银行随着已经倒闭的银行而倒闭。

5限制大银行不合理的扩张,保护银行客户不受歧视。

不同经济体制下货币均衡问题表现的差异。

⑴失衡是长期保持在货币供给过多的状态上,还是供给过多与供给不足的经常交替;

⑵由于**的计划管理,货币供给增长过快不能直接表现在**和利率的变动上;

⑶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利率不仅是失衡的信号,而且有调节由失衡趋向均衡的功能;在计划经济中,调节则主要靠直接的计划方法和行政性措施。

资产管理与负债管理的发展。

1.资产管理理论是商业银行传统的管理思路。核心是保持资产的流动性。历经三个发展阶段:

商业贷款理论,也称真实票据论。强调贴现有交易背景的票据,保障贷款的自偿性。贷款应是短期和商业性的。

可转换性理论。为了保持流动性,认为可将一部分资金投资于具备转让条件的**上。

预期收入理论。强调的不是贷款能否自偿,也不是担保品能否迅速变现,而是借款人的确有可用于还款付息的任何预期收入。推动贷款向中长期发展。

2.负债管理理论核心思想主张以借入资金的办法来保持银行流动性,从而增加资产业务,增加银行收益,开创由单靠吸收存款的被动型负债方式,发展成拓展筹资渠道的主动型负债方式。

3.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践中,人们日益认识到,无论是资产管理还是负债管理,都只是侧重一个方面来对待银行的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不全面。

这种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将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加以对照并作对应分析,通过调整资产和负债双方达到合理搭配。

货币政策诸多目标的统一与冲突。

一)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的矛盾。

如果失业过多,货币政策要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就需要扩张信用和增加货币供给量,以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人数。然而伴随而来的是一般物价水平的**,若超过一定限度就会造成通货膨胀,以牺牲稳定物价的货币政策目标为代价。因此,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是相互矛盾的,很难做到同时兼得。

二)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

如要刺激经济增长,就应促进信贷和货币发行的扩张,但结果会带来物价**和通货膨胀;为防止通货膨胀和物价**,需要采取信用收缩的措施,这又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若其他国家发生通货膨胀,本国物价稳定,则会造成本国商品输出增加,输入减少,国际收支发生顺差;若本国发生通货膨胀,导致本国输出减少,输入增加,使国际收支恶化。

四)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随着经济增长,就业人数增加和收入水平提高,对进口商品的需求通常也会相应增加,从而使进口**增长得更快,其结果出现**逆差,导致国际收支情况恶化。因此,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二者之间也相互矛盾,很难同时兼得。

如何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来看货币需求。

从微观角度考察货币需求能在规模变量为一定时解释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提醒人们注意,货币不仅有交易媒介功能,而且还有资产和价值储存功能;.强调利率、**等市场信号对货币需求能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有可能使短**币需求分析更精确化。

货币需求的宏观分析是一种从总体上考察货币需求的方法。准确地判断总体货币需求的水准是决定货币供给的关键。在实践中,有时采用修订后的微观货币需求模型进行宏观分析,对其中变量加以解释就变成了宏观模型。

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结合。

微观角度的分析是解释货币领域种种矛盾和变化现象的重要依据,更充分反映客观实际的模型。宏观分析则在于根据可以解释货币需求的变量,来估算总体货币需求作为货币供给决策的依据。两者不能偏废,要配合进行。

利率指标和货币**量哪个更适合作为作为货币政策中的中介指标。

利率指标的可控性强,央行课直接控制再贴现率调节市场利率的走向。可测性强,央行在任何时候都能够观察到利率市场的水平及结构。货币当局能够通过利率影响投资和消费支出,从而调节总供求。

但是作为内生变量,利率的变动是顺循环的,作为政策变量利率与总需求也应沿着同一方向变动。也就是说利率作为内生变量和作为政策变量往往是很难区分的,央行很难判断自己的政策操作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

货币**量的可测行,可控性,与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有较好的适应性都满足。问题在于相关性,不能确定到底是哪个指标更能代表一定时期的社会总需求和购买力并从而通过对它的调控就可直接影响总供求。作为内生变量来说是顺循环,作为政策变量是逆循环,政策性影响与非政策性影响一般不会混淆。

选用货币**还是选用利率没有绝对的好坏。如何选择要看条件并且也只有根据经验的积累才能判断怎样的选择对本国条件来说较为理想。

汇率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1.汇率对进出口的影响。一般地说,汇率贬值,能起到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

其影响机制大体是:在一国货币对内购买力不变,而对外汇率贬值时,该国出口商品的境外**,按新汇率要比按原汇率折算的商品**水平有所下降,则该国具备**优势,出口商可获得额外利润,从而扩大出口。

2.汇率对物价的影响。汇率变动在影响进出口的同时也对物价发生影响。

从进口消费品和原材料来看,汇率升值能起到抑制物价的作用,导致进口商品国内**的下降,这表明物价总指数影响程度取决于进口商品和原材料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3.汇率对资本流动的影响。汇率变动对长期资本流动影响较小,因为长期资本流动主要以利润和风险为转移。在利润***和风险较小的情况下不会出现大的波动。

汇率的变动既然能影响进出口、物价和资本流出入,则必然会对一国生产产生重要作用。汇率作用程度的大小,会因各国的经济体制、市场条件和市场运行机制及开放程度的不同而定。

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1.以金融自由化为基本内容的改革一定要有稳定的宏观经济背景。在宏观经济不稳定的国家里实行金融自由政策会引起许多企业和银行的破产。

2.金融自由化的改革必须与**改革或自由定价机制想配合。否则将导致新资源配置结构失调。

3.金融自由化改革并不是要完全取消**的直接干预,二十改变直接干预的方式。具体的说就是要以法律和规章的干预取代认为的行政干预。

4.**当局在推行金融自由化改革和**改革政策时,必须预先判断出相对**变动对不同集团利益的影响,并处于公平原则和政治均衡要求的考虑,适当采用经济补偿手段。

试述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因素。

1、收入。收入与货币需求总量呈同方向变化。

2、**。**和货币需求,尤其是交易性货币需求之间,是同方向变动的关系。

3、利率。利率变动与货币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是反方向的。

4、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总需求是反向变动的关系,并且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二者之间的变化存在固定的比率关系。

5、金融资产的收益率。

6、企业与个人对利润与**的预期。企业对利润的预期同货币需求呈同方向变化,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同货币需求呈反方向变动。

7、财政收支状况。当财政收大于支且有结余时,货币需求减少;当财政支出大于收入出现赤字时,则表现为对货币需求的增加。

8、其他因素:

1)信用的发展状况。若信用关系不发达,信用形式单一,则对现实的货币需求就大。

2)金融机构技术手段的先进程度和服务质量的优劣。先进的技术手段和高质量的服务往往能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减少现实的货币需求;反之,则增加货币需求。

3)国家的政治形势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此外,一国的民族特性、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也对货币需求有一定的影响。

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有两方面:

1.这种信用形式存在于工商企业之间,所以它的规模大小是以产业资本的规模为度,其最大作用是产业资本的充分利用。

2.其严格的方向性。一般地说,是上游产品企业向下游产品企业提供信用,是工业向商业提供信用,因而有些企业很难从这种形式取得必要的信用支持。

货币银行学重点

货币银行学网考重难点2007.12 题型 一 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40分 二 多项选择题 每小题4分,共20分 三 判断正误 正确的划 错误的划 每小题2分,共40分 重难点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流通。1 掌握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最终形式2 理解货币价值贮藏职能的优势。3 掌握准货币的确含义和m0所...

货币银行学重点

货币银行学 期末复习重点。考试类型 名词解释15分,判断10分,单选10分,多选20分,简答30分,论述15分,会计学和工商管理等本科专业主要掌握下列名词和问题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商业信用货币政策基础货币资本市场 金融结构 行市货币市场格雷欣法则货币乘数金融市场 货币供给量货币制度中间业务经济货币化 ...

货币银行学重点

第一章。货币是人们普遍接受的无论何处都可用以交换商品和劳务的东西。第二节货币的职能。一价值尺度 功能 货币是一种尺度,是一种单位,用于衡量和表示所有商品和劳务的价值,从而可以方便地进行比较。货币单位 最初的货币单位等同于货币商品使用价值的自然单位 后来,货币单位与自然单位逐渐分离,直至两者之间没有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