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规划作业解读

发布 2022-09-17 23:10:28 阅读 2005

一、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一)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得的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或可认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来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

对于自然资源的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分法,可从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多种分类。其中根据自然资源可否再生,可将其分为: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不可再生资源三类。

这种分法反映了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特性,为人们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提供了依据,所划分的三类资源在经济利用方面各有特色。自然资源具有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和社会性等特征。

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首先,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

没有必要的自然资源就不可能出现某种生产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第一,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第二,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最后,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不同种类自然资源的组合,就有可能导致以这些自然资源为利用对象的不同产业部门的发展,及资源结构对产业结构产生了影响。

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是进行自然资源评价工作的准则。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有:1》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生产布局的要求明确评价目标。

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3》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自然资源。

上述原则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的整体。其整体功能大于局部之和。在贯彻实施中,务必全面准确,不可顾此失彼。

对区域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分析,应明确其数量、质量和组合特征,优势、潜力和限制因素,可能开发利用的方向机技术经济前提,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等问题。。在评价中对于自然资源保证程度主要是两个方面:自然资源当前需求量和远景需求量。

不同种类的自然资源,其数量表示形式或方法不同。在自然资源的评价中,通常采用绝对和相对两种指标。对自然资源的质的评价应考虑:

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需求上的迫切性。并据此建立质量评价的标尺,并用此标尺来进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适合程度的评价。不同的自然资源,其构成质量的因素不同。

对自然资源的量的评价应结合资源本身质量特征和一定生产部门的质量要求,确定反映自然资源质量特征和满足一定生产部门生产要求的质量指标,并运用这些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步骤与内容:

1)搞清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筛选出开发规模大,开发后能产生重大经济价值,并对区域发展产生重要的带动作用的资源。(2)研究已开发利用的资源数量对现状生产的保证程度,研究其区域自然资源的优势与潜力。(3)分析自然资源相对量,进一步明确自然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和开发利用的潜力。

(4)明确区域各类资源的数量配合情况以及对区域产业结构及发展方向的保证程度。

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影响到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次序和开发利用的成本及利用的效率。对自然资源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明确在一定地域上自然资源对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并抓住主要资源或主要矛盾进行分析。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还是影响地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区域不仅不同的自然资源种类或组合有不同的利用方式与方向,而且同一类的自然资源或组合也有不同的利用方式与方向。

任何对自然的改造和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会引起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只有正确分析各方面的正负效应,综合权衡利弊得失,作出正确的决策,并在资源开发实施中预先安排好预防措施,以减轻负效应的影响。

区域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承载力——资源承载力,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资源承载力具有有限性、动态性和课增强性。

自然资源的分配具有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表现在代际和代内分配。所以在对区域自然资源进行开采时,要考虑当地自然资源的特征和区域的资源承载力,合理开发利用。

二)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

生态环境:是指由各种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系统,即人类周围的自然界,是地球表面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相互作用的一个特殊圈层,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空间条件。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方面生态环境及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是相辅相成、互为影响的关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正确处理加快区域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并使之形成良性循环的态势,已成为区域发展决策的重要内容。

一般认为,生态环境质量:。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就是对生态环境与人类需要之间关系的判定和评定。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及影响评价三个方面。

其中,生态环境调查包括: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调查、生态环境状况与特征调查、生态环境效应分析。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有指数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灰色系统法以及景观生态学法等。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是依据近。

二、三年的生态环境调查与监测资料,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分析区域生态环境的特点及存在问题的过程,其目的是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是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基础。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基本程序:

(1)评价单元的确定(2)评价因子筛选与指标体系构建(3)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确定(4)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分级、分类与分区。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根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包括:(1)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2)区域生态环境趋势分析与评价(3)规划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有类比法、专家评价法、综合指标法、图形叠置法以及系统分析法等。

自然环境或生态环境虽然是人类生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它可以加速或延缓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但不可能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人类社会发展也影响和改变着生态环境,并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影响日益广泛和深刻。

总之,发展与资源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依赖关系,这种实际存在的关系并不像目前流行的知识经济所设想的那样,可以通过开发技术从根本上加以改变,可持续发展不是不消耗资源,不是使发展完全摆脱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和依赖,而是要将发展保持在资源环境可承载能力的限度以内,又不能使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二、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对区域基础设施的分析应重点评价基础设施的种类、容量、水平、配套等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社会因素分析应以区域发展政策、制度、行政效率、法制环境、宗教和历史文化因素等的分析为重点,评价其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一)区域经济与文化背景分析。

1.区域经济背景。

区域经济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区域经济特色与经济地位、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市场化水平、社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四个方面。

区域经济指在一定范围内,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地域性的国民经济。区域经济应该反映地方特色,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其经济地位。区域经济的特色是由区际差异、区域优势、产业布局指向、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和区域利益所决定。

区域经济的特色又分为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和区域产业布局特色。

一个区域人们的收入水平主要由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而他们的消费观则受社会、传统、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道德风尚、风俗习惯、信仰等,它们综合成一个区域的社会性软环境。收入水平、消费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区域之间的市场结构存在着差异,进而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个区域的市场化水平可以从需求规模、市场层次结构、市场环境、市场意识等方面对经济活动产生非常广泛的影响。

基础设施是区域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支撑条件。区域社会基础设施包括狭义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两部分。

2.区域文化背景。

区域文化研究是区域经济研究中相对薄弱的领域,但纵观国内外的区域发展,区域文化对经济发展产生深远、持续、全方位的影响。区域文化指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群在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区域文化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有机复合体:

区域物质文化、区域制度文化、区域精神文化。三种文化形态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任何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区域文化背景的力量。

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大的作用。总之,区域文化背景是区域经济、政治在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反映,又反过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一个地区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体现。

区域历史基础分析是研究区域某一方面或区域人地系统演变的时间过程,从中发现区域发展的历史规律性,从而为当前的区域发展提供借鉴。区域历史基础分析有许多的分析方法,其中包括一般方法:区域历史的横剖面方法。

通过横剖面方法进行静态分析,通过多组横剖面的对比进行比较静态分析。区域发展的历史基础分析是研究区域发展中各历史要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并进而研究**其在未来发展的影响。

区域发展历史基础分析的主要内容:区域历史沿革的分析、区域发展的重要经济社会历史事件的分析、区域发展动力的历史变化分析。

二)区域人口与劳动力条件。

在对人口与劳动力分析应重点搞清人口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其与资源数量和分布及生产布局的适应性或协调性,劳动力资源及就业状况,人口的区域间和乡城间迁移,区域适度人口或合理人口容量等问题。

1.区域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人是改造和利用自然的主体,人口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从这两个方面体现。首先从生产者角度看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区域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布局。从消费者角度看,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产的投资的供给; 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人口的迁移及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

2.区域人口结构与人口增长分析。

区域现状人口是由具不同自然特征和社会特征的人群组成的,区域人口结构分析是区域人口总量特征分析的重点。区域人口结构分析主要包括:性别构成、年龄构成、职业构成以及民族构成。

人口增长是人口再生产的表现形式。区域人口的增长直接受由出生和死亡所决定的自然增长与由人口迁移所构成的机械增长的影响。

首先是人口的自然增长分析。人口自然增长的类型: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和衰老型。

人口增长的惯性对区域人口的自然变动有重要影响,分析时还应充分估计人口惯性的影响。人口惯性是指人口再生产过程中,人口群体保持原有增长或减少趋势的特性。其次是人口的机械增长分析。

区域人口机械增长:是指区域人口的净迁入。通常用机械增长率表示。

机械增长率:是指一地区(城市)年内迁入和迁出人口的差数占总人口的比例。机械增长率为负,说明区域人口为净迁出,为正则说明为净迁入。

区域人口的机械变动受经济、政治、宗教、文化、战争和灾荒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则是经济原因。

区域分析与规划作业解读

10地理。一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一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自然资源是指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得的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或可认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来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一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一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自然资源是指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得的...

区域分析与规划作业解读

一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一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自然资源是指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得的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或可认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来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对于自然资源的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分法,可从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多种分类。其中根据自然资源可否再生,可将...

区域分析与规划作业课稿

一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一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自然资源是指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得的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或可认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来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对于自然资源的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分法,可从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多种分类。其中根据自然资源可否再生,可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