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规划。
复习作业。一、 名词。
区域发展: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发展战略:指对一定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有关全局性、长远性、关键性的问题所作的筹划和决策。
资源承载力: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力,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
生态环境补偿: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外部性: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
技术进步:指技术所涵盖的各种形式知识的积累与改进。
绿色gdp: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
区域竞争力:一个区域为其自身发展对资源的吸引力和市场的争夺力。
区域优势: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
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指在一定时期内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在特定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经济梯度: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客观上存在梯度差异,高梯度地区通过不断创新并不断向外扩散求得发展,中、低梯度地区通过接受扩散或寻找机会跳跃发展并反梯度推移求得发展。
城镇体系:在一个国家或相对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水环境容量:水环境功能不受破坏的条件下,受纳水体能够接受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循环经济:将生产所需的资源通过**、再生等方法再次获得使用价值,实现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经济生产模式。
二、 填空题。
1、区域具有特征为: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区域的划分一般分为:概念划分和特性划分。
3、自然资源的特征有: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和社会性。
4、自然资源按固有特征分类:地下资源和地表资源。
5、区域结构具有层次性、自组织性、稳定性等特征。
6、区域差异大体可分为自然差、位势差、趋势差等三种。
7、反映区域发展水平的总量的指标主要是: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绿色gdp
8、区域经济特色主要表现为: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和区域产业布局特色。
9、人口承载力主要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土地生产潜力、人均营养水平。
10、区域发展中的单一指标包括:总量指标、平均指标、相对指标。
11、主要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构成状况的因素有:
12、劳动力资源“质”的水平一般体现在劳动力人口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上。
13、按照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可将人口的自然增长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衰老型。
14、罗斯托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六个“经济成长阶段”依次为: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15、区域规划的特点: 综合性、战略性、地域性。
16、城镇化表现为:农村持续向城镇转移,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现代化水平提高。
17、城镇体系的三大结构规划是指: 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组合结构、地域空间结构。
18、区域分工的三种模式为:垂直分工、水平分工、混合分工
19、点轴开发方式的要求是:
20、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出现多样化和复杂化,污染物排放己由主要集中于工业、城市 ,逐渐向农村扩散,形成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的均衡发展。
三、 简答。
1、简述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
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
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2、简述区域规划的内涵、主要任务和目的。
答: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主要任务:根据规划区域的发展条件,从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明确规划区域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总体建设做出总体部署,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政策。
目的: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促使区域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简述区域发展政策的内容。
答:内容主要是区域经济政策、结构政策、景观和自然保护政策等。
4、简述区域分工的特点和模式。
答:特点:区域生产的专业化;区域间经济的联系性;区际劳动分工的层次性和综合性。
模式:垂直分工、水平分工、混合分工。
5、简述技术的引进或转移的优点。
答:(1)可以避免漫长的探索过程,为发展赢得时间。
(2)可以节约大量的科学研究和试制费用。
(3)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4)有助于培养科技人才。
6、简述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
答:社会消费、资源状况、科技水平、原有产业基础和生产传统、区域联系与区域分工。
7、简述区域经济特色形成的原因。
答:由区域差异、区域优势、产业布局指向、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和区域利益所决定的。
8、简述区域市场化水平是如何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
答:(1)市场规模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持续性以及经济的合理性。
(2)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
(3)市场环境对经济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4)市场意识是形成经济活动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9、简述核心――边缘理论及其在规划中的实践意义。
答:核心区是具有较高创新变革能力的地域社会组织子系统,外围区则是根据与核心区所处的依附关系,而由核心区决定的地域社会子系统。核心区与外围区已共同组成完整的空间系统,其中核心区在空间系统中居支配地位。
在处理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有实践价值。
四、 论述题。
1、试述区域发展战略包含的主要内容,如何确定一个区域的发展战略。
答:主要内容: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明确开发的重点城市、地区和开发的时序或推进的层次关系,要体现区域和区内各部分空间开发上的问题和未来开发策略,要体现区域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
1)评估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区域的地位、区域优势与劣势、区域容量、创新活动;
2)分析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环境、产业环境、企业或公司环境;
3)提出战略构想:swot。基本原则是要对区域发展的机会和障碍、区域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做综合分析研究。
2、谈谈你对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两者关系的认识。
答:(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3、试述区域协调发展为何成为当前区域规划的主题之一?区域协调发展的含义与主要内容?区域协调发展的难点何在?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实施机制与策略?
答:为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内容:
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难点:东西方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大。
策略: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4、根据增长极理论分析城乡统筹的问题。
答:(1)做好各项规划的协调作用。
(2)做好土地利用管理方面工作的改革、调整。
(3)做好城乡社会保障、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之间的协调、统筹,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导向,探索建设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5、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请问:划分“禁止开发”区域的意义何在?
什么的地区应该划为“禁止开发”区域?如何保证对“禁止开发”区域的管制?
答:保护不适宜开发的自然人文所在地。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地、有特殊价值的自然遗迹所在地和文化遗址 。设立保护区,加强保护宣传。
附:试题类型及结构。
1、名词解释 5小题×3分/小题。
2、填空题 10小题×2分/小题。
3、简答题 3小题×10分/小题。
4、论述题 1-2小题 35分。
区域分析与规划作业解读
10地理。一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一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自然资源是指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得的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或可认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来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一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一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自然资源是指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得的...
区域分析与规划作业解读
一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一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自然资源是指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得的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或可认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来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对于自然资源的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分法,可从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多种分类。其中根据自然资源可否再生,可将...
区域分析与规划作业解读
一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一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自然资源是指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得的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或可认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来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对于自然资源的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分法,可从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多种分类。其中根据自然资源可否再生,可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