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经答案整理

发布 2022-09-05 00:34:28 阅读 4891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一、概念解释。

1. 生产力。

答:生产力是指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具有一定生产技能的劳动者,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下运用和改造生产资料所形成的力量。生产力是社会生产的一个方面(另—个方面为生产关系),它反映的是生产的物质内容,它体现着社会的人影响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

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之一。

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构成生产力的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劳动者是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劳动者起着启动者、调整者、控制者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的要素的作用更加突出。生产资料是指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充当人的劳动的传导体,生产工具是基本的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是人们通过劳动资料,将劳动加于其上的物体。劳动对象的质量对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均有重要的影响。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体现在生产力中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的发展,它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提高了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质量与性能,从而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利用数学方法,构造生产函数,可以将劳动者、物质资本、技术进步作为三个变量来测度它们对产出的影响。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 生产关系。

答: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即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组成的有机联系体系。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

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所决定、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历史上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共产主义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五种生产关系。

二、问答题。

1.生产与交换、分配、消费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共同构成了社会再生产总过程。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其中生产起着主导的决定作用,一定的生产决定着一定的分配、交换和消费;而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1)生产与交换的关系。

生产决定交换。表现在:交换是由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决定的;交换的对象是生产出来的产品;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

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交换越发展,生产也会随之发展;如果交换受阻,就会延缓和阻碍生产的发展。

2)生产和分配的关系。

分配分为两种:一种是产品的分配;另一种是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即资源分配),这两种分配和生产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表现在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没有产品也就不可能有分配。在资源分配上,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的分配决定着生产,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

②分配对生产有决定作用。分配对效率具有激励作用,收入分配的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也会直接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

3)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生产决定消费。表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的性质决定消费的性质;生产引起消费的需要。

消费也决定着生产。表现在: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消费影响到劳动力的再生产、产品的实现和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生产必须以社会消费需求及其变化为基础。

2.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答:(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中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为了同自然界作斗争,人们相互之间必须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而人们结成一定生产关系的目的在于从事生产活动,获取物质资料和相应的经济利益。因此,一定的生产关系总是适应于一定的生产力状况而建立起来的,它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否则就会影响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表现在: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一定的生产关系是由一定的生产力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其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

当适应生产力要求的某种生产关系建立起来后,它的进一步发展和变化,以及被另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同样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如果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一定会冲破这种生产关系的束缚,从而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不仅提出变革某种生产关系的要求,而且规定了生产关系发展、变革的方向和程度。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时,就推动生产力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性质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归根到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不能长期地落后于生产力,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迟早要被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是在任何社会形态中都存在并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它决定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发展,决定着一种生产关系向另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过渡,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

掌握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互关系的原理,自觉遵循和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对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商品和价值。

一、概念题。

1.商品。答: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商品是指“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根据这一定义,一物之为商品,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它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的物品,如原始森林,不是商品。

(2)它必须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不用于交换的产品,如农民为自己消费而生产的粮食,不是商品。现代经济学对商品的定义更为宽泛,认为凡是用于交换的物品和服务都是商品。

依据这一定义,商品可以是自然界现有的资源,如原始森林、土地、矿藏,也可以是劳动产品,即作为生产过程结果的产品。从形态上看,商品可分为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即物品和服务。从满足人类需要的属性上看,商品可分为物质商品和精神商品。

2.商品经济。

1)含义。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

社会分工,即各种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部门或行业,各个生产者依照社会需要生产不同的产品。

剩余产品的出现并分属于不同的生产者所有。

3)商品经济的特征。

商品经济具有自主性。商品生产者具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动力。

商品经济具有平等性。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是以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具有竞争性。不同商品生产者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展开竞争,由此推动生产者提高效率并关心社会需要。

商品经济具有开放性。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强调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商品生产者之问的经济联系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日益紧密,其范围也不断扩大。

4)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

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又称小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简单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初始形式,它是农业经济时代的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以手工业劳动为技术特征的。

市场经济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形式,它是工业经济时代的商品经济,价值规律成为支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市场机制成为调节全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机制。

3.使用价值。

答: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作为交换的物品,首先必须是一个有用物品,能够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

使用价值取决于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同的商品,因其自然属性不同,使用价值也不同。同一商品,如有多种自然属性,就有多种使用价值,如电力既可用于生活,又可用于生产。

虽然商品的使用价值千差万别,但它们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其中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

4.价值(武汉大学2003研;四川大学2006研)

答: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价值是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价值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与商品相交换,在表面看来,是一种物品同另一种物品相交换,是物与物的交换,但实质上是人们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商品是劳动产品,但不是任何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只有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内在基础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但劳动本身并不就是价值,不是人类劳动的任何生产性支持,都会形成价值。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凝结在商品上的人类劳动才会形成价值。

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关系赋予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社会形式。所以,价值是商品区别于其他劳动产品的决定性因素,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是商品经济最基本的范畴。商品、价值是在物的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社会经济关系,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点。

5.具体劳动

答: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在劳动目的、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操作方法、劳动成果上都各不相同。

这种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称为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的种类和形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需要的改变相应地发生变化。

具体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惟一源泉”。具体劳动只有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使用价值来。具体劳动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6.抽象劳动。

答: 抽象劳动指撇开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或者说同一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从抽象形态和具体形态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因为“商品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非劳动的自然物质的原子。只有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关系中,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理论概括,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人类劳动的质的同一性,决定了抽象劳动在商品交换中只能在量上起作用。

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一定量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其中,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社会现有的平均生产条件,一定量使用价值是指一定数量的质量相同的使用价值(即商品)。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有另一种含义,即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

生产每一种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都是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一定量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凝结在等量使用价值中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社会劳动生产率越低,生产一定量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凝结在等量使用价值中的价值量就越大。

政经作业答案

政治经济学原理期中作业。一 名词解释题。1 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答 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生产效率的提高,也就是通过生产资料质量的改善,技术的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扩大生产规模。通俗的说,向着深度进军的扩大再生产就是内涵扩大再生产。2 国民生产总值 gnp 答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

政经答案 总

始论。1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答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即社会的生产方式,不仅包括社会生产力,而且包括社会生产关系。2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什么?答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即经济规律。3 什么叫经济规律?如何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答 经济规...

政经课后答案

上编。始 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p11 1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即社会的生产方式,不仅包括社会生产力,而且包括社会生产关系。2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什么?答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即经济规律。3 什么叫经济规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