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管理研究》作业题答案。
第一讲宏观经济管理研究绪论。
2、**在实施宏观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第一,宏观经济管理必须以市场调节为基础。支配市场经济运行过程的是客观经济规律,**的宏观经济管理必须客观规律,为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第二,宏观经济管理必须在一定的法律规范下进行。**的宏观经济管理要通过一定的法律形式加以保障和规范,明确界定各级**的职责范围和权限,明确哪些方面应当由**管理,以及通过何种途径、用何种手段进行管理。
第三,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和政策必须与公众利益相一致并与公众的接受程度相适应。宏观政策目标与公众利益相一致是宏观管理有效性的根本前提;宏观政策出台的时机和力度则必须考虑社会接受程度。
第四,宏观经济管理必须真正建立在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基础上。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是避免和减少宏观经济管理失效的基本环节。相对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更加要求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第二讲宏观经济管理主体。
2、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之间的统一性和矛盾性。
答:(一)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主要有四个:
1、经济增长: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2、物价稳定:是指物价水平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变动。“合理的区间”,视各国的具体情况和本国人民的随能力而定。
3、充分就业:是指没有自愿失业或只有最少的非自愿失业的就业水平。
4、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因经济往来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货币收支大致相等。
二)宏观经济管理基本目标之间的关系:
1、目标之标的统一性:
1)经济增长是其他目标实现的物质基础。经济增长可以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就业增加;经济增长基础上的有效供给增加,既有利于保持物价稳定,又有利于增强本国的出口竞争能力,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2)物价稳定是其他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物价稳定的结果,是投资环境和消费环境的稳定,也就是经济增长环境的稳定,而经济的稳定增长,又会带来就业机会的增加;物价稳定作为影响外汇供求稳定的重要因素,同时会对国际收支平衡产生促进作用。
3)充分就业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充分就业意味着一定时期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而有效劳动的大量投入必然引起经济的更快增长;另一方面,充分就业意味着劳动者收入增加,进而引起消费增加,对经济增长产生拉动作用。
4)国际收支平衡有利于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处于平衡状态,意味着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外汇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同时,国际收支平衡,意味着外汇市场和汇率稳定,能起到促进物价稳定的作用。
2、目标之间的矛盾性。
1)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的矛盾。在现代技术进步条件下,经济增长主要不是靠扩大就业人数来增加劳动投入,而是靠科技进步,靠经营管理现代化。因此,经济增长本身有很大可能排斥非熟练个人的就业机会。
就企业来说,技术进步的作用日益强化,宁肯用较高的工资雇请有一定技术和经验的熟练工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使经济增长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下降。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已成为减少用工,甚至排挤劳动力的重要因素。
2)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的矛盾。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在某些特定时期会出现矛盾。比如,在经济衰退时期,为了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要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而扩张性政策往往造成货币**量超过货币需要量,引起物价**。
而在经济扩张时期,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量,如果紧缩力度不当,就会影响经济增长。
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这一矛盾的主要表现是,经济加速增长,相应地要加大机器设备、原材料和先进技术进口,在进口增加的同时如果没有出口的扩大,就会出现国际收支失衡。反之,减少或消除国际收支逆差,往往需要压缩国内需求,减少对进口的依赖,而压缩国内总需求又会对国内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4)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的矛盾。失业率与物价**率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要减少失业或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必然要增加货币**量,降低税率,增加**支出,以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加。
而社会总需求的增加,会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相反,压低物价**率,必然要缩减货币**量,提高税率,削减**支出,由此带来的社会总需求的缩减,会引起失业率上升。
第三讲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及其治理。
2、如何治理经济周期波动?
答:经济周期波动是超越体制、制度和发展阶段的普遍现象,它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尽管企图通过各种手段完全消除周期波动是不现实的。但是根据周期波动特点及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控与治理,疏通经济运行的环节,从而加强对经济周期的**与预警,尽量地把握周期的转折点,并在周期转折点到来之前,事先采取适当的调探措施,避免周期峰位过高、谷位过低,减缓周期波动对国民经济的振荡。
一般来说,经济周期波动治理的政策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顺周期”或“逆周期”的治理政策。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不存在专门周期波动的独立政策体系。只是在经济周期波动的不同阶段,采取“顺周期”或“逆周期”的政策措施,以便更好地对经济波动“因势利导”或减缓波动程度。
所谓“顺周期”的政策措施,是在经济周期处于恢复和高涨阶段时,顺应周期波动的变动趋势,采取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推动经济的进一步扩张;在经济周期处于衰退和萧条阶段时,采取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防止经济的过度扩张。
所谓“逆周期”的政策措施,是指在经济处于恢复和高涨时,逆经济周期波动的变动趋势,主动采取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防止经济过度扩张;或者在经济处于衰退和萧条时期,主动采取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
在运用“顺周期”或“逆周期”政策时,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准确判断和**经济周期波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二是正确把握政策措施的方向,是“顺周期”还是“逆周期”;三是充分估计效应和滞后时间,防止由于政策时滞而造成的效应错位;四是合理掌握各种政策措施的调控力度。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运用。
在实践中协调运行财政、货币工具时应遵循两个基本准则:第一,坚持和完善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分别使用、分口管理的原则,本着谁支出,谁安排,搞好财政信贷协调;第二,坚持财政收支自求平衡,防止财政赤字向金融债务转嫁。
在具体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时必须把握以下几点:第一,保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和实施力度的稳定;第二,注意财政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的协调;第三,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第四,保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统一和协调。
三)周期内常规治理与年度“微调”相结合。
一般说来,运用经济政策治理经济周期波动有两种操作方式,一种是常规性操作方式,另一种是临时性的操作方式。常规性操作方式是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特殊矛盾或突出问题,在经济增长过热、通货膨胀(复苏或高涨阶段)或者经济过冷即将过冷(危机或萧条阶段)的情况时采取的政策措施;临时性操作方式是在经济波动中进行临时性的微调,也就是在波动出现一定程度偏离时,根据经济预警发现的信号,进行轻度适应性的政策调控。
在经济周期波动期间的治理必须处理好常规性治理措施与临时性治理措施的关系。必须做到:第一,区别不同调控客体、划分调控区间,正确运用两种操作方式。
第二,临时性“微调”应从当年扩张或收缩幅度的实际出发,不宜采用历年或几年的平均变动幅度作为衡量的尺度。
第四讲宏观经济计划。
1、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需计划管理?
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计划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职能,计划管理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形式。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序的加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宏观经济计划管理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否定,但不是对计划管理的否定。2024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我国经济运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并不否定计划管理方式本身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我们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对原有的排斥市场、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斥价值规律作用的单一计划体制的否定,并不是对计划作为管理手段、管理方式、管理机制的否定。原有计划体制的基本弊端,是否定了作为商品货币关系本身所内在要求的客观实现形式,即市场经济体制。因此,我们必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充分释放出最广大劳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但是,必须看到的是,即使是在高度发达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大多也都在宏观层面引进了计划管理,尝试了国民经济的计划化,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这表明,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并非意味着必然取消计划的管理职能,必然排斥计划管理。
第二,计划是管理的一般职能,因而也必然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职能。人们从事物质生产活动,为要取得预想的结果,满足自己的既定需求,必然会进行计划管理。生产范围的扩大,生产规模的扩大,使这种计划管理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现代经济从宏观经济层面观察,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大生产,内在地要求在社会层面进行宏观经济的计划管理。马克思一百多年前提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形式所深刻阐述的思想,充分论证了这一点。
第三,实施计划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首先,市场缺陷要求计划管理。为了克服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局限性,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各种缺陷与不足,就必须由国家在宏观层面上加强计划管理和计划指导。
其次,宏观政策与目标要求相应的实施步骤与措施。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提高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就必须确定相应的与计划目标相一致的计划具体实施步骤和实施措施。
再次,计划管理是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制定实施步骤和实施措施,完成总量平衡、结构调整、生产力布局、政策协调等重大任务,仅凭市场调节显然是不可能的,它必须由国家在宏观层面上加强计划管理和计划指导才能实现。
第五讲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产业政策。
2、如何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进行有效调整?
答:所谓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类产业的构成状况、比例关系及其内在联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产业结构一是包括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构成状况,表明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种类和数量;二是包括国民经济中产业之间的比率,表明不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大小;三是包括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表明不同产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状态与方式。
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1、第一产业基础脆弱;2、第二产业整体素质不高,内部结构不合理;3、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宏观经济管理作业
第二讲绪论。1 简述市场经济构成的基本要素。答 市场经济的构成基本要素 市场 企业。1 是行政机构,且与经济联系极为密切,是宏观经济的组成部分,又是宏观经济管理的组体。2 通过制定实施经济政策进行管理。3 对市场的主体 企业 进行激励或约束。3 宏观经济运行受哪二种力的制约。答 受以下二种力制约 1...
宏观经济学作业题
宏观经济学 作业题。教师 甘宜沅 第一章导论。1 宏观经济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2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与相互关系是怎样的?3 宏观经济学主要涉及哪些基本分析方法?4 怎样理解宏观经济学发展变化的历史性 现实性和一般意义?5 怎样看待某一个时期占主流地位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主张?那些占...
《宏观经济学》作业答案
一 市场失灵的表现和对策。答 市场失灵 的表现1 市场竞争失效或失灵。市场机制对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在充分竞争中实现的,而在竞争中,企业可能走向联合和集中,进而形成垄断。2 市场 失效或失灵。3 市场供给失效或失灵。4 对总量调节的市场作用失效或失灵。5 对实现公平分配进行调节的市场功能失效或失灵。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