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遥远的读书人。
洪烛。坐飞机去长沙,然后乘车去湖南大学,在校门口,我让出租车停下;明明知道离岳麓书院尚有一段距离,但还是选择了步行。我下意识地联想到那些古老的先行者,他们是搭乘怎样的交通工具,带着怎样的心情,投奔这座藏在深山里的学府。
是乘着牛车还是骑马?至于出身贫寒的,远足而来时,恐怕还要亲自挑着装书卷和铺盖卷的扁担。据说南宋的朱熹千里迢迢自福建崇安来此讲学,从四面八方赶来听课的人不计其数,马匹将大门外池塘里的水都喝光了,留下了“饮马池”的典故。
是什么,在吸引着那些遥远的读书人,像扑火的灯蛾一样云集而来?……应该是梦想。是梦想在吸引着他们,来自世俗而又超越世俗。
岳麓书院,一个凝聚了读书人梦想的地方。
当我敲响岳麓书院的门环,尽可能地想象自己是一千年前的读书人……一千年来,从这里走出过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谭嗣同、梁启超、黄遵宪、蔡锷、陈天华……他们从这里直接走进了史册。
我在后花园里选择一副石桌石凳坐下,观望着周围的风景,并陷入无序的遐想:若干年前,肯定有一拨又一拨读书人,在这石凳上坐过,要么各自背诵经史典籍,要么意气风发地谈论家事、国事……于是我不仅听见了风声、雨声,还听见了若隐若现的读书声。如果说这是幻听,也是最真实的幻听了。
读书声,毫无疑问是岳麓书院的主旋律。况且,岳麓书院的读书声,绝不仅仅是个体的嗓音,而是一个可以超越时空的集体共同发出的。他们在用声音证明自己的存在,预兆自己的价值。
在这里,我从花香里闻到了书香,从风声里听见了读书声。我尽可能地沉浸于这在别处寻觅不到的儒雅氛围里,呼吸着那些读书人遗留下的空气……即使是一个人坐着,我似乎也并不孤独。那些遥远的读书人,离我并不遥远。
他们的理想、信仰,说不定正遗传在你我的身上。没准我就是他们的影子……
以前想起古代读书人,头脑中总出现《聊斋志异》里落魄书生的形象:神情忧郁,身世漂泊,形单影只,离群索居。寄宿于一灯如豆的野店荒庙,只能靠梦见狐仙来慰藉一番走投无路的寂寥。
蒲松龄本人就是如此。他屡试不中,被现实所拒绝,才拒绝现实,在空中楼阁里想入非非,放浪形骸,以弥补或掩饰精神上的失落。
然而在岳麓书院,我看见了另一种和现实合拍的读书人。他们胸怀远志,充满自信,对待自己和对待社会都非常清醒,一开始就抱准了“学以致用”的信条……脚下呈现着一条金光大道。
我说不清自己更欣赏哪种读书人……
应该说,读书人都是怀着种种理想的。理想不能实现,就会痛苦与失落。而书院不仅使这些敏感脆弱的心灵找到新的家,还为他们提供了实现人生理想的捷径。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荆楚之地之所以英才荟萃,湖湘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不能不说有岳麓书院的功。
自唐宋以来,岳麓书院的院长都叫做山长。这浪漫的称谓,使书院带有山林的意味。北宋时,岳麓书院就因当时的山长周式治学有方而声名遐迩,真宗皇帝特意召见了周式,拜为国子监主簿,把他留在京城讲学做官;而周式坚辞不受,执意要回岳麓山跟学生们在一起……他真是一位很纯粹的教书先生。
岳麓书院里的白泉轩,还曾记载着两位大学者的友谊。那一年 ,应岳麓主教张栻的盛情相邀,朱熹远道而来,两人在此朝夕相处,促膝谈心达三昼夜。他们谈论的具体话题肯定多是一些做学问方面的事。
那次朱熹在长沙停留了两个月,与张栻会讲岳麓,吸引了一千多位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听众,连讲堂外面的院落都挤满了人。至今在讲堂正中高约l米的长方形讲坛,还供奉着两把空空的椅子,作为对著名的“朱张会讲”的纪念。
我绕着这神圣的讲坛转了一圈,仿佛又看见那些消失了的读书人。他们都从**来,又去了**?他们朗读或辩论的声音,又重新演变成窗外的风声与雨声。
哦,讲堂很大,世界很小!那些面貌相仿、神情专注的读书人,也许仅仅是世界的过客,可他们永远都是岳麓书院里的主人。
赏析《那些遥远的读书人》
这是一篇文化色彩浓郁的散文。对岳麓书院读书人的由衷的敬佩和对岳麓书院的颂扬是本文的主题思想。
首先,作者是通过直接描写来表达对先贤的敬佩之情的。如文章第五段“他们胸怀大志,充满自信,对待自己和对待社会十分清醒,一开始就抱准了‘学以致用’的信条”等句子,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先贤的敬佩显得情真意切。而第八段中,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荆楚之地之所以英才荟萃,湖湘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不能不说有岳麓书院的功。”则直接赞扬了岳麓书院的贡献。
其次,作者还通过引用典故来表达对先贤的敬佩。如第一段中引用“饮马池”的典故,第十段中引用“朱张会讲”典故,既赞扬了朱熹、张栻等先贤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人格魅力,也流露出对那些千里求学的学子的无比敬意.
为了表现对书与读书人的颂扬,为了体现文章的主题,文章在选材上下了一番功夫,看似信手拈来,却又分明经过一番遴选。下面撷取三点予以说明。
①材料的典型性。岳麓书院及其学子的故事本是一条长长的河,一部卷帙浩繁的书。本文仅选了最令人神往、让人感奋的“院主”周式、张栻以及“访问学者”朱熹的最富传奇色彩的二三事作为轴心,这样就让读者在充满情趣的故事中深受熏陶和激励。
②材料的针对性。文中一开始就写到远足而来的学子,亲自挑着书卷和铺盖卷;大学者朱熹千里迢迢不辞辛苦,只为了传播文化;从四面八方赶来听课的人不计其数。而吸引着那些读书人的仅仅是一个梦想!
这对读书的意义感到迷茫的现代人无疑是一种拷问,是一种激励。文章也因此平添魅力。③材料的立体性。
蒲松龄的例子道出了读书人之凄苦、惆怅,但他们的本质还是认真,他们也是“遥远的读书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反衬了岳麓书院读书人的自信和清醒。
正是这些具有不同特点的读书人让我们对岳麓书院以及与它有关的一切肃然起敬。
另外,本文的语言优美,最初给人以“清纯如山泉,芬芳似老酒”的感觉。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①浓郁的抒**彩。如“是什么,在吸引着那些遥远的读书人,像扑火的灯蛾一样云集而来?”分明流露出作者对那些遥远的学子无比的敬意,同时也会让读者心头一热,顿生敬仰、倾慕之意。
另如“是的,这里是读书人的家啊”等,让人感到一股浓浓的暖意涌遍全身。
浓浓的诗意。如“我从花香里闻到了书香,从风声里听见了读书声”等让人感到这个地方原来是如此美丽!缺乏诗意的想象是断然不会将“花”与“书”、“风”与“书”联系起来的。
③简劲、准确、传神的描写。如“形单影只,离群索居”、“胸怀远志,充满自信”等寥寥几笔,两种形象迥异的书生便呼之欲出。
在文章中多次运用设问等写作技巧,也引发读者的深深思索,至于语言的清新、畅达,那是自始至终都能感觉到的。
本文写作形散而神不散,在文中多次运用对比加强了主题的体现,本文开端作者在未到岳麓书院时生发了许多联想,其中包含了对他们所怀的心情与搭乘的交通工具及路途的艰辛,最后以“饮马池”的典故作结。旅途艰辛与马饮池空对比,作者得出是梦想吸引读书人聚集在岳麓书院,隐晦地展现出自己的梦想与实现抱负的渴望。
接着当作者来到岳麓书院内后,作者在其中陷入无序的遐想:岳麓书院的主旋律——读书声以及古代读书人与现代读书人的同与异。“没准我就是他们的影子”一句充分表达出作者的理想与信仰。
作者追随先哲的脚步来到这个实现理想与抱负的地方,欲仿效那些遥远的读书人实现理想。
最后,作者在岳麓书院里德白泉轩驻足停留。回忆那一段始终存在人们脑海当中挥之不去的“朱张会讲”的美谈,往昔的一切似乎仍历历在目,再一次将作者对岳麓书院深厚的感情烘托到极致。
基础写作作业
祭奠,那一年的情。初教101 20号倪婷。今天又听了卡农d大调。还记得当初听这首歌是因为阿毛的极力推荐,确实,只听了一遍就深深的沉醉。总记得那样的夏天那样的夜晚,他像我描述的画面。虽然当时的我们不曾面对面,可我依旧被震撼。我不懂 只是单纯的喜欢或不喜欢。那一次,我明白,原来 可以带给人那么多。在那之...
写作基础作业
在 平凡的世界 中,主人公孙少平无论在面对多么严酷的现实环境,都没有放弃自己的坚持,哪怕靠最艰苦的体力劳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也不愿卑躬屈膝去巴结别人。他的灵魂始终是高昂着的,路遥用充满激情的理想主义构筑起主人公傲然挺立的精神世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我想这就是包括我在内那么多人喜欢 平凡的世界 最...
基础写作》期末作业
基础写作 期末作业。第七章。结构。一 问答题 1 文章结构的原则是什么?2 谈谈思路与结构的关系。3 谈谈层次与段落的区别。4 安排文章的层次应注意什么?5 划分段落的要求有哪些?6 常见的照应方法有哪些?7 怎样使文势波澜起伏 曲曲折折?8 如何理解段落的 单一性 完整性 二 名词解释。1 文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