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少年亦识愁滋味:读《乡愁》,是要有人生体验与感悟的。
然而,“少年不识愁滋味,今天的青少年学生,愁绪何来?如果硬是要他们言愁,就只好“为赋新词强说愁了。
现在的学生,很难体会到“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所表示的“乡愁。
他们已经不用“邮票寄信,因为当今已是电子时代;还有“船票难舍难分,“坟墓的生离死别,“海峡的亲情阻隔,更是今天的青少年所未曾经历。
那么该怎样用诵读让这些还未谙世事的少年们初识乡愁滋味呢?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乡愁的氛围,让学生在不自觉中接近思乡的愁绪。
于是由内引学生的生活体验、外联学生的阅读积累导入,然后通过反复地吟诵,教师的引读、**的伴奏,联想与想像,营造出了一种浓烈的“乡愁意境。
在朗诵的始终,学生是阅读、欣赏诗歌的主体。
“你认为怎样朗读才能更充分地表达诗人的感情?让同学们结合例句来谈体会。
然后由同学们来评议:他读得怎样。
评后再读。之后让学生伴着悠扬而凄美的**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诵,让人沉浸于浓浓的诗情之中。
诵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
我尽可能地给每个学生提供诵读的机会。
哪怕他或是他们在诵读中体现出的水准良莠不齐,我只认定我的宗旨:诵读有高低,感悟有深浅,但只要学生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有所提高,哪怕只是一丁点儿,那也是一种成功。
事实证明,诵读一遍比一遍好,诗人思想感情的潮水已缓缓地流进了学生们的心田。
学生们用声音在倾诉着诗人的心声──少年啊,亦知愁滋味。
这样以学生的阅读体验代替了教师的架空分析;诗歌以读为本,且朗读指导看得见。
一直以来,我都崇尚着这样的一种语文课堂氛围:书声朗朗、意趣融融。
诵读,在学生、诗歌与作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三者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将那些关于内容美、形式美的概念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个人的直接感受。
诵读,让少年初识愁滋味!2、我寄愁心与明月:在余光中的《乡愁》之中,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就是那浓得化不开的情感。
正如诗人所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非经历了远离家乡的痛楚,《乡愁》是写不出来的。
但是,对于莘莘学子而言,乡愁也许有不同的感觉。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容说乡愁是没有年轮的树,涉世未深的学生们的乡愁是什么呢?我们不妨让学生们设想一下,如果一天走出家乡,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让他们想像一下自己的乡愁,大胆地进行比喻句的仿写。
这样既可以深化学生对原诗感情的理解,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也许学生的创作是稚嫩的,但我们一样可以从中发现稚嫩的美。
学生能通过文字领会诗人的感情,这是一个基础,但这还远远不够,要真正理解一首诗,必须完成情感的迁移,即在诗歌领悟的过程中,给原有的乡愁加上学生个体情感因素,把余光中的乡愁变成学生自己的乡愁,这首诗才算学会了。
事实证明,学生不可低估!一旦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学生的想像思维,便点燃了学生的创作激-情。
张开想像的翅膀,放飞自己的心灵,与诗人、与文本、与学习伙伴展开富有诗意的对话,进入诗人与我两忘,诗与我交融的阅读诗化境界,便能自由地在诗人创造的艺术世界和精神宇宙里翱翔!
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教学反思
一 背景。这是一堂阅读课,教学任务是从孔已己的细节描写中体味其性格特点。此时,有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疑惑 孔已己很穷,又好吃懒做,出于生存需要,只得去偷。但他为什么不偷别的诸如衣服钱财等,而偏偏选择了偷书呢?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话题激发了大家的兴趣。而且直觉告诉我,这是个深入挖掘文本的挈机,如何利...
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教学反思
一 背景。这是一堂阅读课,教学任务是从孔已己的细节描写中体味其性格特点。此时,有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疑惑 孔已己很穷,又好吃懒做,出于生存需要,只得去偷。但他为什么不偷别的诸如衣服钱财等,而偏偏选择了偷书呢?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话题激发了大家的兴趣。而且直觉告诉我,这是个深入挖掘文本的挈机,如何利...
九年级语文下册《公输》教学反思
九年级语下册 公输 教学反思。教学 公输 这一课时,我出了很多错,除了课堂上的意外生成,这和我备课不充分有很大关系。一。我自己觉得对这篇课很熟悉,所以备课时没有再通读一遍,只是注重创设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的题目。这样导致自己范读课时,错了好几个字 把 侮臣者 的 侮 读成了一声,虽然我知道读三声,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