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笔记整理。
第一章基础知识分析。
第1节宇宙的起源。
1.宇宙:广漠空间和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是由大量不同层次的星系构成的。宇宙是均匀的、无边的、膨胀的。
宇宙中有上千亿的星系,平均每个星系又有上千亿的恒星和各类天体。
运动着的物质将时间和空间结合在一起就成为我们所说的宇宙。
2.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系运动有如下特点: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
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3.目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宇宙起源学说是大**宇宙理论(勒梅特于2023年创建)
其主要观点---大约150亿年前,我们所处的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极高的温度和密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 中。
大**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
4.宇宙的将来。
两种结局:永远膨胀下去, 或者会塌缩而在大挤压处终结。
无论地球上观察,还是在其它星球上观察,都可以观察到其它星球都在远离观察点而去,这是宇宙膨胀的结果。其实,大**而产生宇宙的理论也不能确定起始**中心。
5.英国人史蒂芬·霍金提出的黑洞理论和宇宙无边界的设想成了现代宇宙学的重要基石。他的宇宙无边界设想是这样的:
第一,宇宙是无边的;第二,宇宙不是一个可以任意赋予初始条件或边界的一般系统。
第2节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
1. 托勒密的宇宙体系——地心说。
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转。
2.哥白尼与“日心说”
202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临终时发表了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著作——《天体运行论》,完整地提出了“日心说”理论。这个理论体系认为,太阳是行星系统的中心,一切行星都绕太阳旋转。地球也是一颗行星,它上面像陀螺一样自转,一面又和其他行星一样围绕太阳转动。
3.人类认识太阳系的历程。
最早用肉眼观测到的是金星、水星、火星、木星和土星。
公元160年,意大利科学家加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后,人们才撩开太阳系神秘的面纱。
178年,英国科学家威廉赫歇耳发现了天王星。
184年法国的勒维耶与英国的亚当斯发现了海王星。
193年,美国的汤博发现了冥王星。
20世纪50年代,航天探测器的运用,是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4.太阳系的行星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5.太阳系的形成: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理论依据:
太阳系的行星绕日运行的特征p7。同向性—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
共面性—公转轨道平面大多接近于同一平面。轨道的近圆性。
6.太阳系的形成——星云说。
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巨大云雾状天体。直径大多十几光年。
人们把宇宙中星际气体、尘埃和粒子流等物质叫做“星际物质”。
星际物质在宇宙空间的分布并不均匀。在引力作用下,某些地方的气体和尘埃可能相互吸引而密集起来,形成云雾状。人们形象地把它们叫做“星云”。
7.太阳系家族的诞生。
1 50亿年前原始太阳星云因万有引力作用而收缩凝聚②凝聚的星云,绕着中轴旋转,形成中间增厚的大园盘③继续旋转,盘面形成几个同心圆的圆环④中心部份质量较大形成恒星---太阳,圆环部分形成一颗颗行星及卫星。
第3节恒星的一生。
1.恒星的演化。
红巨星:表面温度比太阳低,但体积比太阳大,直径一般都比太阳大100倍,亮度比太阳高。
行星状物质:质量体积比太阳大,但亮度较暗。
超新星:是恒星在死亡前的一次大爆发中形成的,发出的亮光相当于十亿颗太阳。
白矮星、中子星、黑洞: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密度极高。其中黑洞密度最大,中子星次之。
决定恒星寿命的因素只有一个——质量!
质量愈大,寿命愈短!15倍于太阳质量的寿命有1千万年,1倍于太阳质量的寿命有1百亿年,0.2倍于太阳质量的寿命有1万亿年。
2.太阳的光和热是靠太阳内部的氢发生热核反应而产生的。
宇宙中有许多比太阳质量大得多的恒星,我们称为大恒星,比大恒星更大的恒星,称为超大恒星。大质量的恒星演化阶段可表示为:
大恒星:星云(形成)→大恒星(进入晚年)→超红巨星(**)→超新星(**)→中子星(体积很小,密度极大)。
超大恒星::星云(形成)→大恒星(进入晚年)→超红巨星(**)→超新星(**)→黑洞(体积很小,密度极大)。
第4节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
1.地球的演化。46亿年前地球形成之初是一个由岩浆构成的炽热的球。在距今约38亿年前,最原始的生命体在海洋中诞生。
25亿至6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大片陆地和山脉,海洋中的藻类释放初氧气,大气中的氧气含量逐渐增多:
6亿至2.5亿年前的古生代,地球上的陆地面积增加,原始的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露出海面,出现昆虫、鱼类、两栖类、裸蕨类等生物;
2.5亿至0.7亿年前的中生代,大西洋和印度洋形成,中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裸子植物和爬行类动物出现;
0.7亿年前至今,地球在第三纪经历了大规模的造山运动,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等许多世界上的高大山脉,奠定了现代地球地貌的基础;鸟类、哺乳类动物和被子植物出现。
2.生命的诞生。2023年美国生物学家米勒在实验室用充有甲烷、氨气、氢气和水的密闭装置,以加热、放电来模拟原始地球的环境条件,合成了一些氨基酸、有机酸和尿素等。
4.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假说。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包括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第二阶段,从有机小分子形成有机大分子;第三阶段,从有机大分子组成能自我维持稳定和发展的多分子体系;第四阶段,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第5节生物的进化。
1.神创论和进化论的斗争。
2.生物进化的有力证据——动植物化石。化石的形成p16。
在地层中保留下来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都称为化石。支持生物进化的其它证据:自然选择学说、比较解剖学证据、胚胎学证据。
动物化石的形成:动物死后落入水中→尸体上的肌肉腐烂→水中泥沙掩埋骨骼→水进入无机盐沉淀在里面(化石形成)→将化石保存在外围泥沙堆积沉淀而形成的岩石中→某些化石随地壳的运动露出水面回到地面,在风雨作用下露出化石。
3.生物进化的顺序和意义。越是古老的地层(深层)里化石生物越简单、越原始,越是晚近的地层(浅层)里化石生物越复杂、越高级。
进化顺序: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植物:藻类→苔藓类→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人:
森林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现代人。
意义:化石在地层按一定顺序出现的事实是生物进化最可靠最直接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说明了生物是经过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它反映了生物进化的顺序是: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
更先进更科学的推断生物间的亲缘关系的方法是通过分析比较dna和蛋白质的差异。
4.物种可变的进化观点:世界是运动的,地球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星球,生物也是在变化的……。
5.进化论的演变。最早较为系统地阐明生物如何进化的是法国博物学家乔治·布丰,他认为物种是可变的,现在活着的种类是从今天已经不存在的种类演变而来的。
2023年,法国博物学家让·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观点,认为现存的生物,包括人类都是由其他物种变化而来的,现在存活的生物都有各自的祖先,物种进化的原因是自身存在着一种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力量。
对神创论造成致命打击的是达尔文于2023年发表的《物种起源》,其中解释物种进化原因的自然选择理论被人们普遍接受。主要观点:
地球上的一切适于都起源共同的原始祖先,生物之间存在着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
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核心: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内因是不定向的遗传和变异,外因是环境的选择,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变异对生物个体来说分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遗传的作用是积累微小变异遗传和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四个要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第6节进化与遗传。
1.遗传:生物体通过生殖产生子代,子代和亲代、子代和子代之间的性状都很相似,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变异:子代与亲代及子代不同个体间的性状差异叫变异。“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⑼
2.染色体:位于细胞核内(人类有23对46条染色体),染色体是由dna(脱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由2023年美国沃森和英国克里克共同提出。脱氧核糖、碱基、磷酸组成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
基因是起遗传作用的dn**断。一个dna分子上有成百上千个基因。基因控制性状,蛋白质表现性状。
人类基因组计划,计划于2023年正式启动。变异实质上是遗传物质(基因、dna、染色体)发生改变而导致生物体性状的变化。例如白化病患者不能合成黑色素,就是因为控制黑色素合成的基因发生变异造成的;先天愚型是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
3.育种和优生。杂交优势:
杂交的生命力比双亲强的现象。如骡。基因工程:
完全按照人的意愿重新组合基因的技术。转基因技术、转基因食品等。遗传病与优生。
我国的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之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4.新达尔文主义(综合进化论)认为:亲代的基因在传递给子代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自然选择。
如含有体格强壮、反应敏捷的基因的动物往往能在择偶竞争中获胜,因此这些基因遗传给子代的机会较大,相反,含有某些遗传病基因的动物往往得不到配偶或过早死亡使这些不利基因传给子代的机会减小。
第二章基础知识分析。
第1节种群和生物群落。
1.种群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称为种群。
生物特征: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的特征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生物种群中增加(或减少)生物个体的主要方式是繁殖(或死亡)。种群密度=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性别比(%)男性人数/女性人数 ×100% ;出生率= 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 ;死亡率= 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目录
九年级。上下。第1章探索物质的变化。第1节物质的变化。第2节探索酸的本质。第3节探索碱的本质。第4节几种重要的盐。第5节寻找金属变化的规律。第6节有机物的存在和变化。第2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第1节物质的分类和利用。第2节物质转化的规律。第3节常见的材料。第4节材料的发展。第3章能且的转化和守恒。第...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
第4节非传染性疾病。1 下列有关心脏和血管疾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与xx无关。b.长期精神紧张可能引发心脏和血管疾病。c.只要参加体育锻炼就不会得心脏和血管疾病。d.吃好喝好就不会得心脏和血管疾病。2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已经超过传染病,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健康。下列关于心血管疾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电学题
1.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ab bc是两根电阻丝。若把ab接到该电源上,功率是24w 若把bc接到该电源上,其功率是12w,则将ac接到该电源上时的功率是 a 36w b 12wc 24w d 8w 2.一个标有 6v 3w 的灯泡,欲接到9v的电源上能正常发光,应给它 a 串联一个3 的电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