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师资格统一考试

发布 2022-07-19 17:34:28 阅读 7609

2023年11月国家教师资格统一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冲刺资料。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考点回顾】第一节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含义。

一)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

二)广义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二、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三、教育的起源。

一)神话起源说。

二)生物起源说。

利托尔诺和沛西·能是教育的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

三)心理起源说。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是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

四)劳动起源说。

四、教育的功能。

一)按照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二)按照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三)按照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功能。

五、教育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字的产生也是学校教育产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1.古代中国。

西周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其典型特征是“学在官府”和“政教合一”。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成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一直到2023年,清**才下令废除科举,兴办学堂。

2.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3.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4.古希腊: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则成为两类不同教育的典型代表。

5.中世纪的西欧: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

三)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

四)近代社会的教育。

五)20世纪后的教育。

六)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

20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论。

六、国内外著名的教育思想。

一)国内著名的教育思想。

1.孔子。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之中。

2.《学记》

我国战国时期出现的教育文献《礼记·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二)国外著名的教育思想。

1.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教学法,亦称“产婆术”。

2.柏拉图:代表作《理想国》

3.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4.培根:提出归纳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5.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夸美纽斯的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

1)提出“泛智”思想,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2)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

3)提出了学年制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

4)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如直观性、系统性、巩固性等。

6.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的学科。“四段教学法”,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7.杜威: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8.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2023年,前苏联教育部长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出版。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第二节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与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3.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结构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的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影响。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人力资本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通过计算美国2023年比2023年增加的教育投资总额,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和技术3.教育的职能是再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

二、教育与社会政治制度。

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通过影响社会**、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三、教育与文化。

1. 最早提出“学校文化”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华勒。

2.学校文化是有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三部分构成的。

四、教育与人口。

第三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一)内**(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有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

二)外铄论(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有荀子、洛克、华生。

三)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

四、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及其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或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

2.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

3.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但是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二)环境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规定了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以全面、系统和深刻的影响。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五、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一)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二)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三)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行,既考虑稳定性,不任意改动教育内容和方法,又注意可变性,充分挖掘受教育者的发展潜力。

四)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五)教育还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互补性,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六、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作用。

第四节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理论。

1.个体本位论。

1)代表人物:在中国有孟子,在西方有卢梭、裴斯泰洛齐、洛克、福禄贝尔等。

2)基本观点:个体本位论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

2.社会本位论。

1)代表人物:在中国有荀子,在西方有柏拉图、康德、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那托普、凯兴斯泰纳等许多现代社会学家。

2)基本观点:社会本位论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实现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

3.文化本位论4.生活本位论5.人文主义目的观。

6.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二)教育目的确立的科学依据。

三、我国基础教育目的及其培养目标。

一)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

二)现阶段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

三)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

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

第五节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一)各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1.双轨制学制——19世纪的欧洲国家。

2.单轨制学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

3.分支制学制——20世纪上半叶由前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

二)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1.旧中国的学制沿革。

1)2023年“壬寅学制”(亦称《钦定学堂章程》):我国颁布的第一个近代学制。

2)2023年“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

3)2023年“壬子癸丑学制”

4)2023年“壬戌学制”,即通常所说的“六三三”学制。

2.新中国的学制沿革。

三、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四、义务教育制度的特点。

1.强制性。

2.免费性。

3.普及性。

五、发达国家的学制改革趋势。

第六节教育研究方法。

一、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二)调查法。

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的研究方法。

三)实验法。

实验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条件和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四)个案法。

个案法是指研究者在自然状态下,对特殊或典型的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来认识该案例的现状或发展变化的研究方法。

五)比较法。

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教育理论或教育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各国(或各地区)教育的特殊规律和普遍规律的研究方法。

六)历史法。

历史法是指通过对人类历史上丰富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搜集、鉴别和整理,采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去认识教育发展的规律性,指导现今教育工作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二、几种新兴的教育研究方法。

一)教育行动研究。

教育行动研究,亦称教师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2023年教师资格

2013年教师资格 幼儿综合素质 模拟试卷 2 一 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第1题被誉为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系统科学地总结了16世纪末到l7世纪中叶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是 c a.农政全书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农经 试题解析 天工开物 是世界...

2023年教师资格

2013年教师资格 幼儿综合素质 模拟试卷 1 一 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第1题我国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陶行知认为幼儿教育应解放儿童的 a.主动性。b.活动。c.兴趣。d.创造力。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陶行知认为教育要启发 解放幼儿的创造力。提供解析 还可以输入 500...

2023年教师资格

2013年教师资格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命题 试卷九。一 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据记载,我国的小学产生于 a 殷周时代。b 秦代。c 汉代。d 宋代。2 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的是 a 明朝。b 中华 c 中华人民共和国。d 清朝。3 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