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2010~2011学年下期期中五校联考试卷。
高中一年级语文。
命题学校:郑州29中。
注意事项:第ⅰ卷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3题 (每题3分,共9分)
古代黄土高原的另一种居民。
戎狄,在古代是与华夏不同的族群,长期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北部地区,华夏文人称他们为“蛮族”,因为他们不行“礼乐”,不修文字,不念诗书,却养太多的牲口。华夏的文明人,庙堂列鼎中盛满了牲口肉做的肉腊、肉糜,但他们从来低视养牲口的戎狄。戎狄是黄土高原的另一种居民,但被把持历史记录大权的汉族士大夫给抹杀了。
我们今人,也受了古代文人的影响,在歌颂黄土高原是“大地母亲”的时候,却忘了黄土高原上的另一个兄弟。
在新石器时代,气候比今天温湿,整个黄土高原是原始农业的“一统天下”。后来气候变得干冷,黄土高原的南部问题不大,先民照样种地;但黄土高原的北部,环境逐渐恶化,庄稼生长得越来越差。家猪要吃人的剩饭,而人已经没有剩饭了,所以猪这类东西也不易喂养了。
这里的先民,在艰苦的环境中摸爬滚打,终于找到另外一种维持生活的方式:多养在野外食草的牲畜。这些牲畜不与人争食,人还可以从它的全身索取生活资料。
于是,人们一手握锄,一手执鞭,开创了大范围的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
这样,在黄土高原的人文地理格局上,便出现了不同的区域。在南部地区,水热条件好,农业持续发展,人口与时俱增,城郭壮大,文人滋生。而在北部地区,人们要艰苦得多。
他们“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 各分散居蹊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处在这种状态下,社会进化当然缓慢得多。于是,南、北之间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差别日益增大。
后来,南部的人叫做华夏,而北部的人称为戎狄,他们相互反目,关系紧张了很久。
在华夏人撰写的史书中,戎狄主要是“反面角色”,除了侵犯抢掠、祸乱华夏,便没有什么正面的历史贡献。我们说:这种看法是不公平的。
戎狄正是古代处于中国北方的过渡地带(或日边缘地带,生态敏感地带)的一个主角,而戎狄的起源与自然环境变化引起的整个生态变化有关。戎狄起源的过程就是中国古代北方畜牧业大面积产生的过程,我们关于戎狄的概念离不开畜牧业。戎狄的兴起反映了人类对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方式,在“适应”中也伴随着创造,畜牧业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成果。
在中国历史上,戎狄社会的贡献不仅是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技术,将其抬升到生活的主要基础地位,还为后来草原大规模游牧经济的产生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跳出农业社会历史的局限,放眼中国北方的辽阔大地,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人文发展的丰富性。这些人文的丰富性,是对多样地理环境适应的结果。而所谓“适应”,对人类来说绝不是消极的。
人类文明中的许多重要内容,都是在能动地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农业是一种创造,畜牧业也是一种创造。
1.下列对“另一种居民”含义的解释,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是指长期生活在黄土高原北部而政治、文化不同于华夏的族群。
b.是指不行礼乐,不修文字,不念诗书,却大量畜养牲口的族群。
c.是指地域与华夏相邻、有历史贡献却被汉族士大夫贬斥的族群。
d.是指生活在我国西北部地区并开创出半农半牧生活方式的族群。
2.下列不属于“我们说,这种看法是不公平的”依据的一项是( )
a.戎狄族**展了畜牧业的规模与技术,开创了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
b.戎狄族群为草原大规模游牧经济的产生作出具有开创性的历史贡献。
c.戎狄族群是古代处于中国北方自然环境发生变化的边缘地带的主角。
d.戎狄族群在对自然环境变化的适应过程中,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戎狄的兴起与畜牧业密不可分,因此,要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畜牧业的发展史,就必须了解戎狄的历史贡献。
b.戎狄创造性地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与技术,因此,没有戎狄世上便没有畜牧业,也就没有后来大规模的游牧经济。
c.华夏士大夫历来低视戎狄,在撰写的史书中对戎狄作了不公平的评价。所以,有关戎狄侵犯抢掠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应纠正。
d.迫于环境的变化,戎狄开创了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可见,自然环境的恶化,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诞生的前提。
二、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孟子)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齐宣王)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度之!
”曰:“吾阍,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挟太山以超北海超:超过。
b.权,然后知轻重权:秤量。
c.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乐岁:丰年。
d.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故民之从之也轻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b.①②两个 “之”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两个 “其”字也不同。
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6.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孟子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的一项是(3分)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②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abcd.④⑤
7.下面是对选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用“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两个比喻,阐明了“不能”和“不为”的区别,目的是说明齐宣王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
b.“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中的“本’指的是,使百姓具有使生活长久富足的产业。
c.孟子认为,老百姓如果过上不饥不寒的生活,就能讲礼义做好事,就会拥戴国君实现王道。
d.孟子在阐述王道仁政模式图时,以一组排比句对称说出,显得很有气势。
第ⅱ 卷。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3分)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3分)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
小园。清】 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寒花,菊花。】
1)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5分)
10、名篇名句默写(6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李白《蜀道难》)
2).画图省识春风面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3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4小弦切切如私语。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劝学》)
高一语文必修一考试 排版
2010 2011学年第一学期。语文必修一期中试卷。时间 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 每题3分,共12 分 1 选出注音有误的一项。a 颓圮 tu p 凌侮 w 骨髓 su 否 p 极泰来。b 逢 p ng 孙玉玦 j e 戮 l 力翘 qi o 首企盼 c 木讷 n 熟稔 ni n 火钵 b...
高一语文模块考试试卷
高一必修1模块考试。语文试卷。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100分钟 一 基础知识 共28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峥嵘 l n 遒 qi 劲颓圮 p 漫溯 shu 博闻强识 zh b.解剖 p u 处 ch 理踌躇 zh 婆娑 su 叱咤 zh 风云。c.游说 shu 忏 ...
高一语文月考试卷
高一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 彳亍 ch 颓圮 p 青苔 t i 怒发 f 冲冠。b 箕 q 踞忸 ni 怩麦糟 z o 被八创 chu ng c 戮 l 力目眦 z 瞋 ch n 目不敢忤 w 视。d.百舸 k 拊 f 心淬 cu 火夜缒 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