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19小考17人地关系。
牧童经济”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提出的一种现有的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的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把地球看做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并且进行无限度的索取,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造成废物大量积累,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恶果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
a.土地沙漠化 b.大气污染 c.温室效应 d.森林火灾。
2.下列经济模式属于“牧童经济”的是( )
刀耕火种,毁林开荒②南水北调,发展生产。
围湖造田,开垦荒山④发展工业,随意排污。
ab.①③cd.②③
3.api的大小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但也是与一定的大气状况相关联。下列大气状况,能促使api增大的是( )
a.晴朗微风天气 b.大风阴雨天气。
c.空气强烈对流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
4.近年来,我国北方城市在春季时,总悬浮颗粒物(tsp)明显偏高的原因主要是( )
a.大量燃烧煤炭用于取暖。
b. 沙尘暴时有发生。
c.春耕播种,土地裸露。
d.春运高峰,交通流量剧增。
5.我国下列地区中,由于首要污染物以二氧化硫为主而形成重酸雨区的是( )
a.河西走廊 b.松嫩平原 c.四川盆地 d.黄土高原。
6.氮氧化物(nox)的主要**和产生的危害分别是( )
a.燃烧煤炭、酸雨 b.燃烧石油、臭氧层破坏。
c.汽车尾气、酸雨 d.空调冰箱、光化学烟雾。
7.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矛盾尖锐的时期是( )
a.自然经济时期 b.采猎文明时期。
c.农业文明时期 d.工业文明时期。
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据此完成8~9题。
8.下列环境问题中,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
a.轧钢厂的噪声传到附近居民区。
b.氮肥厂的废水排入附近河流。
c.焦化厂的废气排放到天空。
d.黄土高原区严重的水土流失。
9.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最佳方法是( )
a.节约资源b.加强国际合作。
c.减少人口数量 d.限制重工业发展。
下列是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有关问题。回答10~12题。
10.下列有关“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b.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地处我国青藏高原腹地。
c.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日趋严重。
d.三江是怒江、澜沧江、长江。
11.三江源河流中属于国际性河流的是( )
a.长江 b.黄河 c.澜沧江 d.怒江。
12.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 )
a.创建旅游胜地,发展地方经济。
b.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各种生态系统。
c.便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d.拯救濒临灭绝的珍稀野生动植物。
下面左图为某地区地形图,右图为该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该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
a.凌汛b.水土流失。
c.森林面积减少 d.泥石流频发。
14.造成这种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
a.人口密度超过土地承载力。
b.a地区的人口密度高于b地区。
c.人口密度在北部最合理。
d.本区人口合理承载力较大。
秸秆发电,能有效解决广大农村秸秆合理利用问题,增加当地农民收入,是造福一方百姓的重要举措。2023年安徽首座“秸秆电厂”建成。据此回答15~16题。
15.该电厂的主要燃料是( )
a.大豆、高粱秸秆 b.水稻、小麦秸秆。
c.林木的枯枝落叶 d.甜菜、棉花秸秆。
16.利用秸秆发电的好处,正确的是( )
改善能源结构。
缓解当地电力紧张的状况。
增加农业有机肥。
减少大气污染。
ab.②③cd.①③
下图显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据图回答17~19题。
17.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化起飞的国家中,最典型的反映出这种关系的城市是( )
a.柏林 b.伦敦 c.旧金山 d.圣彼得堡。
18.根据这种关系,发展中国家应认识到( )
a.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
b.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会自然解决。
c.保护环境至关重要,必须杜绝兴建大量排污工业。
d.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19.这种关系反映了环境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 )
a.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b.人的认识能力不断增强。
c.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的不断调整。
d.发达国家环保政策的不断完善。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回答20~21题。
20.在低碳经济时代,下列工业部门中受益最大的可能是( )
a.**** b.钢铁工业。
c.核电工业 d.服装工业。
21.目前在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是( )
产业转移。推行清洁生产,提倡绿色消费。
控制人口增长,减轻环境压力。
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淘汰落后产业。
ab.③④cd.①②
读某地径流、水蚀统计图,回答22~23题。
22.该地( )
a.雨水下渗逐年减少。
b.地表破坏愈加严重。
c.河流含沙量居高不下。
d.植被逐年增加。
23.产生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退耕还林 b.退耕还湖。
c.围湖造田 d.毁林开荒。
萨瓦河畔有一个农场,一进农场门,映入眼帘的是面积不大的耕地,荡漾着碧波的鱼池,令人悦目的森林,牛羊成群的牧场,以及各种各样的加工厂,它们相辅相成,互为利用。农田为牲畜提供饲料,牲畜为农田提供肥料,森林保持水土,河池润泽草木……。据此回答24~25题。
24.上述农场的农业发展模式是( )
a.能量密集型农业
b.生态农业。
c.立体农业
d.传统的自给农业。
25.解决该农场居民生活燃料的最理想措施是( )
a.从场外购进煤炭或石油。
b.砍伐森林或利用秸杆做燃料。
c.建立火力发电厂。
d.利用牲畜粪便、作物秸秆和植物枯枝落叶等制取沼气。
下图为某酒精厂清洁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读图回答26~28题。
26.该酒精厂的厂址临近( )
a.原料产地 b.消费市场。
c.动力基地 d.科技发达地区。
27.与该厂废弃物有关的大气环境问题是( )
a.酸雨。b.大气保温(温室)效应。
c.臭氧层空洞。
d.扬尘。28.实施清洁生产,该厂( )
a.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
b.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c.隔断了与其他工厂的工业联系。
d.从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我国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而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工程,它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据此回答29~30题。
29.下列我国因地制宜创造的农业地域类型中,属于“循环经济”的是( )
a.东北的大豆和小麦间作农业。
b.农耕区生产谷物、饲养家畜。
c.东北平原的国营农场种植业。
d.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农业。
30.下列关于“循环经济”叙述错误的是( )
a.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的惟一途径。
b.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c.“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既能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又能降低环境污染。
d.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其中包括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高一19小考17答案。
dbabc cddad
cbbab cbdac
adabd abdda
高一历史交通
第13课交通。交大附中彭禹。教学目标 1 知道最基本的交通设施 陆路交通的发展 水路交通的发展 交通工具的发展 飞机的出现促使海 陆 空立体交通网形成 理解交通是在人类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知道古代国家通过发展交通网加强地区间的政治 经济 文化联系 理解交通是文明交流的基础 其他生产...
高一小组考核细则
为了确保班级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极大程度地保证学生的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 自主发展,从而提高学习成绩。1.上课必须准备好本节课所需材料。没准备齐一样小组扣1分。丢失扣2分。2.作业加减分 小组全员按时完成上交作业且书写工整 质量较好的小组加2分,抄袭他...
高一 17 班班规
高一 17 班班规。为了贯彻落实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为了形成良好的班风 学风 让全班同学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按照科学管理 民主管理 精细化管理和依法治班的要求,根据我班具体情况,制订如下班规,望同学们认真遵守。一 课堂纪律 五要十不准 五要 1 上课要坐姿端正,注意力集中。2 要积极思考,主动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