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中国地理 讲 含解析

发布 2022-07-02 22:34:28 阅读 7878

专题15 中国地理。

考向一中国自然地理

一讲高考】1.考纲要求。

中国的地形和气候,中国的河流和自然资源,中国不同区域的气候特征与成因及其相应植被景观差异。2.命题规律。

以经纬度位置为切入点考查其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对局部区域气温、降水的分布特点、影响因素分析,尤其加强对生产、生活影响。

例1】(2015上海卷)(十四)黄土地貌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读**资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

材料。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31、分别写出甲、乙、丙图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8分)

32、阐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4分)

33、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6分)

答案】31、名称:甲为黄土塬、乙为黄土梁、丙为黄土峁。(2分)

演变过程: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月,多暴雨,易于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2分);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梁(2分);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2分)

32、不利影响:黄土地貌塬、梁、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2分);耕种条件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化;水土流失加剧。

(后三点任答一点即可,2分)

33、有利作用: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阻止地表形态破碎。(2分)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农田灌溉。

(任答一点即可,2分)

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的耕作层。(任答一点即可,2分)

考点:黄土地貌及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例2】(2015新课标i卷)37. (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我国的多年冻土分布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度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为—3.

5℃~—2℃。

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棒新技术等措施。

图8a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图8b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

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度地区低的原因。(8分)

2)图8a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请说明原因。(8分)

3)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图8b)的原因。(8分)

答案】1)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3分)(东北高纬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1℃~1℃,可以形成多年冻土。)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为—1℃~1℃时,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5分)

2)甲地年平均气温更接近0℃,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活动层更频繁地冻融,(冻结时体积膨胀,融化时体积收缩,)危害路基;(4分)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五道梁,夏季活动层厚度较大,冬季有时不能完全冻结,影响路基稳定性。(4分)

3)冬季。(2分)依据:冬季气温低于地温,热棒蒸发段吸收冻土热量,(将液态物质汽化上升,与较冷的地上部分管壁接触,凝结,释放出潜热,)将冻土层中的热量传送至地上(大气)。(3分)

热棒倾斜设置的原因:使热棒能深入铁轨正下方,保护铁轨下的路基(多年冻土)。(3分)

考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板块构造。

名师点睛】该题以“青藏铁路建设中多年冻土障碍的克服”为背景材料,层层设问,包括青藏高原的独特气候成因、青藏地区的地质条件和热棒工作原理引导学生**地理问题,并解决地理问题。该题难度大,是本套试题中难度最大的题,要求学生具备综合分析能力,论证和**地理问题的能力。

例3】(2014·北京卷)读图15,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针对海河流域频发的旱涝灾害,在流域西部、北部修建了大量水库,在东部新开了多条入海河道。

1)结合流域气候和地形特点,分析修建水库和新开入海河道的自然原因。(12分)

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7.

2)针对流域水资源匮乏的现状,简述农业生产应采取的对策。(8分)

3)指出河源地区旅游开发和景区建设给河流带来的环境问题,列举一项应对措施。(8分)

依据2023年《**工作报告》精神,京津冀地区逐步淘汰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4)简述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及对改善大气质量的作用。(8分)

答案】1)流域内降水量偏少且集中夏季,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中上游地区以山地、高原为主,平时地表径流量少,暴雨时洪峰流量大,修建水库蓄水调节,可缓解旱涝灾害。

下游地区以平原为主,排水不畅,支流集中汇集于海河,易发生洪涝,开挖人工河道,主要用于排水泄洪。

2)推广耐旱作物(调整作物类型,进行品种改良):应用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旱灾的能力。

3)问题:河水污染(水质下降);径流量减少(变化大);河流含沙量增加。

应对措施:例如,合理规划;加强监测,立法管理;控制旅游人数;保护植被,植树种草等。

4)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减少污染源,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

4)应结合京津冀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因京津冀地区高等院校多、科研机构多,应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减少传统工业比重,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这样能减少污染源,降低污染物排放。

考点:气候、地形、水资源、区域经济发展。

二讲基础】1.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是相对独立的地形单元,在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影响下,往往形成不同的人文地理特征。对比分析如下列各表所示:

1.四大高原。

2.四大盆地。

3.三大平原。

4.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三讲典例】例1】(2015届甘肃台县一中高三8月质检地理试卷)中国某地居民就地取材,用竹木扎制屋架,茅草覆顶,建造的传统民居远看像船底,因而被称为船形屋(见下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该传统民居最可能位于( )

a.青藏高原 b.黄海沿岸 c.海南岛山区 d.东北平原。

2)该传统民居能够反映当地的环境特点是 (

2019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中国地理专题习题选择题

一 单项选择题。1 2012届广州市第一次模拟试题文综 造成浙江 四川两省农业种植结构差异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浙江 四川两省农业种植结构比较图。a 气候b 经济c 地形d 技术。2 2012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上学期期末练习 图5为太行山区的一次特大暴雨雨量与海拔关系示意图,图中。a.降水最多的地区,...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中国地理练含解析

专题15 中国地理。1.练高考 2015新课标ii卷 37.24分 阅读 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1 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6分 2 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罐渠功能必...

2019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中国地理》考案

ks5u2010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中国地理 考案。专题测试 右图是在我国某区域沿不同纬度所做的地形剖面 读图回答1 4题。1 所代表的地形单元分别为。a.太行山 山东丘陵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b.大兴安岭 东北平原 内蒙古高原 长白山。贺兰山 太行山 内蒙古高原 东北平原。d.大兴安岭 山东丘陵...